探寻生活的目标,即寻找那个核心的、激励人生的事物,是人们努力追求的方向。
然而,确定单一的人生目标绝非易事,许多人穷数年之功去探寻和确立目标,更有甚者,一生都未能找到。常见的目标比如成为深度参与孩子成长的家长、为所在社区带来有意义的改变、成就一份值得骄傲的事业、健康长寿地度过人生。
但曾有一位年轻女性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避免被他人注意到。
这位年轻女性聪慧、机敏且富有同情心,还是学业上的佼佼者,却将不被他人察觉作为人生目标,这深刻体现了社交焦虑的核心——对被拒绝的恐惧。
作为社会性生物,当陷入社交焦虑时,人们会过度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不断留意周围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与否定迹象,那些暗示自己可能犯错进而遭拒的信号,同时又从他人的认可中寻求慰藉,如微笑、点头或欢笑等。
社交焦虑令人疲惫不堪,但其存在并非毫无缘由。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交焦虑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促使人们关注社交群体中的细微差异、规范和动态,以便调整自身行为以融入其中,从而避免被拒绝。
毕竟,人类是群居动物,相互依存,且被拒绝会带来痛苦。每个人都有过被拒绝的经历,可能是初次约会后的被冷落,可能是求职时与心仪工作失之交臂,亦或是被某个朋友圈子排斥。
这些经历令人不悦,而社交焦虑本是为了抵御这种痛苦。然而,当它开始干扰正常生活时,便成为了问题。
当对被拒绝的恐惧与自我认知交织,认为自身存在某些内在缺陷、不足或性格弱点而导致被拒时,情况就会愈发严重。例如,约会后被忽视就归咎于自己不够可爱或有吸引力;求职失败便觉得是自己不够聪明优秀;被朋友圈子孤立则认为是自己不够有趣。
这种对被拒绝的恐惧,本质上是害怕自己达不到期望的样子,或是社会所要求的样子。长此以往,这种心理机制可能发展为社交焦虑障碍。
患有社交焦虑障碍的人,会极度担忧他人的负面评价与拒绝,甚至为此构建一种避免被注意的生活模式,因为他们觉得不被关注就能减少被拒绝的可能。
社交焦虑障碍是全球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
仅在美国,就有超12%的人在人生某阶段会被诊断出患有该症,约4000万人;全球范围内,虽比例约为4%,但按当前人口估算,约3.2亿人可能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刻受其困扰。
尽管如此普遍,社交焦虑却常被误解、误诊甚至忽视。
关于社交焦虑,存在许多错误观念。
一是认为有社交焦虑的人喜欢独处,将他们刻板地视为隐居者,不愿与外界交流。
但研究表明,患有社交焦虑障碍的人同样渴望建立稳固、健康、亲密的关系,他们也会社交并从中获得乐趣。社交焦虑并非让他们完全排斥社交,只是在某些特定情境和人群面前会感到不适。
二是有人觉得社交焦虑就意味着害怕公开表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一些患者在小型、亲密的交谈中反而更焦虑,且不少有社交焦虑的人在模特、表演、体育等与社会评价相关的职业中表现出色,如大坂直美,她虽有社交焦虑,却在网球领域成绩斐然,同时也坦诚分享自己在社交场合的困扰。
三是也是最严重的误解,认为社交焦虑是暂时且无害的。
实际上,若不加以干预,它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自然消失,还会对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从兴趣爱好的选择(倾向于单人活动而非团队运动)到职业规划(更倾向独立工作而非销售客服等),再到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在现代社会,应对社交焦虑愈发困难。尽管科技让人们的联系更加紧密,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孤独、抑郁和社交焦虑,社交工具看似丰富,却未能真正促进人们的融入。社交媒体重塑了社会关系和互动标准,人们通过精心打造的网络形象展示自己,同时要应对海量且无形的反馈,社交失误的代价也随之升高。
面对社交焦虑,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一是早期识别。
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超半数最终发展成社交焦虑障碍的人在14岁前就已出现症状,且它还会增加患其他精神疾病的风险。
而通过几个简单问题,如对被拒绝的恐惧是否是最害怕的事之一、是否影响想做且喜欢的事,就能快速准确地筛查出社交焦虑,且成本极低。我们可将早期检测融入学校新生指导、一对一辅导及初级医疗保健等现有体系中。
二是利用平台的力量。
在高度互联的时代,个人平台能产生巨大影响力。
像瑞奇・威廉姆斯、大坂直美、维奥拉・戴维斯等名人分享自己的社交焦虑经历,引发了积极的连锁反应。我们也应在自己的平台上,无论是学校、工作场所还是家庭,坦诚地讨论精神疾病,减少误解,帮助更多人。
三是培养社交勇气。
应对社交焦虑并非避免被拒绝,而是要勇敢面对。要明白被拒绝是生活的一部分,即使可能因自身无法改变的特质而被拒,也要勇敢追求重要的经历,认识到自身价值,寻找接纳自己的人和群体,在可能面临拒绝的情况下,依然勇敢地迈出社交的步伐,因为成长和实现目标的机会就在前方,那是一个让自己充满活力、真实且投入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