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媒《金融时报》7月7日援引消息人士报道称,中国近期悄然完成了一项重要资源布局——10万吨镍资源被成功收入国家储备库。
消息一经传出,瞬间引起西方国家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美国仍在紧盯中国的稀土出口,美国财政部长甚至放话,期待中国进一步放宽稀土磁铁出口限制,最好是恢复至4月初的水平。
那么,中国近期的这一提前布局,背后有何深意?这场资源博弈的核心,又究竟是什么呢?
稀土在智能手机、电动车、高性能电池和航空航天设备中,稀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现代科技的基石,一直是中美博弈的焦点。
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占据了国际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
面对西方的稀土需求,中国始终保持稳健态度,坚持合法合规的出口政策,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近期公开表示,希望中国加快稀土磁铁的出口速度。
对此,中国商务部也多次强调过,稀土出口政策是合法且合规的,目的在于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同时愿意和他国加强对话,以确保合规贸易的畅通。
中国的淡定回应,不仅让美方无法施压,同时巩固了自身的资源话语权。
而就在稀土问题引发关注之际,中国在镍资源上的动作却悄然展开。
据报道,自2024年底以来,中国已储备了6-10万吨镍。
要知道,镍作为电动车动力电池和高性能合金制造的核心材料,其重要性不亚于稀土。
全球镍市场近年来波动频繁,尤其是印尼和菲律宾的政策变化对供应链影响巨大。
印尼在2020年停止了镍原矿出口,旨在吸引外资投资本地冶炼厂和电池制. 造设施,推动资源下游化发展。
而菲律宾的亲美立场,也让中国需要防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此外,镍价格的波动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的复杂性。
2022年,镍价曾突破10万美元一吨,给全球企业带来巨大压力。
而最近两年,随着印尼增产,镍价格回落,中国抓住这一机会,低价采购大量镍资源。
这不仅规避了未来可能的价格波动,还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调控能力。
除此之外,中国的镍资源布局还有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比如台海和南海局势,以及马六甲海峡运输通道的潜在风险,都可能影响资源供应的安全性。
与此同时,美国近期推动去“中国化”的矿产供应链政策,试图通过其盟友打压中国关键矿产资源市场。这些因素促使中国必须通过储备和渠道多元化,构建自己的资源安全屏障。
在电动车动力电池领域,镍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关键材料,而在航空航天设备和国防工业中,镍的应用同样不可或缺。
可以预见,随着全球新能源转型和高科技制造的需求增长,稀土和镍的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
随着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对镍的需求只会持续增加。
所以中国提前布局,也不过是为了在这场资源博弈中,在国际舞台上站的更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