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余晖
当地时间7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里约热内卢出席在巴西中资企业座谈会。中国银行、长城汽车、国家电网、金风科技、中粮集团、格力电器、大华技术、中天科技等企业的当地负责人参加。


这是两个月内,国务院总理再一次在国外和中资企业座谈。
当地时间5月25日下午,李强曾在雅加达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中资企业座谈会。当时,国家能源集团、华为公司、上汽集团、新希望集团、青山控股集团、tcl科技集团等企业参加。
在7月的这次座谈中,总理提到,政府部门将“研究出台更大力度的支持政策”。
这些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国际化经营能力增强,对国内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也在日益上升。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38468亿元,比上年增长5.0%。
一个背景是,中国企业出海的模式包括产品出海、产能出海、知识产权出海等,目前主要是通过前两种形式开展。
企业“走出去”,有利于自身、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对于自身来说,能拓展更大市场,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中国企业“走出去”肩负着国家经济转型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任务,能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对于世界经济来说,也给世界经济增添了活力。
这些年来,“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一方面,含金量更高。过去“走出去”以外贸企业为主,如今更多元,包括以智能硬件、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制造业,以移动互联网、跨境电商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领域,以及游戏、影视等产业。
今年6月,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提到,“尽管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有所放缓,但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扩大。”
另一方面,出海地更为多元。中国企业“走出去”过去瞄准的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如今,更多走向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市场。
不过,中资企业在海外打拼,殊为不易。
面临着文化差异、政策环境、市场竞争等多重挑战。时至今日,全球化格局深刻演变,企业所面临的形势更是前所未有的复杂。
正如总理所言,“当前国际经贸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各种贸易投资壁垒增多。”
怎么办?
中国经济是坚实后盾。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4908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在5月和7月的这两场座谈会上,总理都谈到了中国经济。
在5月的座谈会上,他提到,我们针对外部冲击作了充分准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在7月的座谈会上,总理提到,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回升向好,从上半年表现看,增长有韧性,内需有潜力,创新有亮点。
“中国经济完全有能力抵御任何外部冲击、实现长期稳健增长,将始终是海外中资企业发展的坚实后盾。”
接下来,对企业的服务和保障还将有新动作。总理提到,政府部门将“研究出台更大力度的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环境、提供更多便利”。
企业自身也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主动发力。
李强提到,希望中资企业顺时应势、积极行动。他说,要打造过硬品牌,加强前瞻布局,提升“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