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带着三只熊崽的母棕熊自拍,却不幸被其咬伤,并拖入60米深的山沟,这是近日发生在罗马尼亚的悲惨一幕。据报道称,这名意大利游客最后拍摄的其中一段画面显示,他似乎试图伸手喂熊。那么这名游客应该是在向棕熊妈妈表达友好,可棕熊为何会袭击他并拖走他的遗体呢?
罗马尼亚约有6000-8000头棕熊,是欧洲棕熊密度最高的国家。且棕熊与人类活动区域重叠度高,部分区域棕熊长期接触人类活动,逐渐形成“人类等于无即时危险”的认知。
这种“适应”让棕熊更敢于出现在人类周边,但带崽母熊会将这种“适应”暂时关闭。为了幼崽安全,它们会回归“原始防御模式”,对人类的容忍度降至最低。在带崽母熊的行为优先级中,“保护幼崽”远高于自身安全。带崽母熊的防御本能会让其反应速度、攻击强度翻倍,保持100米以上的距离是不可突破的底线。
当男子主动靠近自拍时,母熊可能不会马上发起攻击,这会让人类误以为其“可以接近”。但野生动物的“静止”往往是“评估威胁”的过程,带崽母熊可能在快速判断对方是否有武器?是否会直接扑向幼崽?此时的“平静”是暴风雨前的酝酿,而非“接受互动”。
而男子的投喂行为在母熊的认知中可能被解读为“针对幼崽的攻击准备”。棕熊的视觉虽不敏锐,但对“快速靠近的肢体”极为敏感。它们对“非同类的肢体接触”天然排斥,尤其是带崽时,任何“侵入个人空间”的行为都会被定义为“攻击”。
在野外,其他竞争者攻击幼崽时,常以“前肢扑击”为起始动作。因此,人类看似“友好”的伸手,在母熊眼中可能是“要伤害幼崽”的信号,瞬间触发“先发制人”的防御反击。
欧洲棕熊,成年个体体重可达300-500公斤,看似行动缓慢,实则爆发力极强,其奔跑速度可达50公里/小时,远超人类,一旦决定攻击,人类几乎没有反应时间。而母熊将男子遗体拖入60米深的山沟,并非“恶意报复”,而是野生动物的“安全清理行为”。在野外,捕食者或竞争者可能通过“血迹、气味”追踪到幼崽位置,母熊会本能地将“威胁源” 移至远离幼崽的隐蔽处,降低幼崽暴露的风险。这种行为在带崽食肉动物中极为常见。
最终涉事母熊被击毙,当地警方正对此事进行调查。人类的危险行为不仅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也让一头履行“母亲职责”的棕熊为其本能反应付出了代价。真正的“亲近自然”,是懂得“远观而不亵玩”,尊重物种间的安全边界,才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