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的关税威胁下,过去三个月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的国家屈指可数,特朗普的应对政策是,一边宣布将“对等关税”缓征期延长至8月1日,一边对日本、韩国等14个国家发信函,宣布将从8月1日起对其征收新关税。
这一决定除了极限施压之外,多少有些杀鸡儆猴的意思,而且事实证明确实有效,虽然欧盟方面这一次并未收到美国的关税通知函,但是欧盟显然已经被吓到了,甚至打算用妥协的方式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
此前,欧盟一直声称要与美国达成一份比中英两国条件更好的协议,坚决不肯接受特朗普所说的10%的基础关税,但是特朗普的信函一出,欧盟似乎有意改变主意了。
消息人士透露,欧盟正寻求在本周内与美国敲定一项初步贸易协议,并为后续的永久性协议铺路。为了实现这一点,欧盟可能不排除接受美国对飞机及其零部件、部分医疗设备和烈酒征收10%的“最低基准关税”。
这一消息是欧盟委员会主席与特朗普通话之后传出的,欧盟委员会声称,在特朗普拒绝对欧盟实施关税豁免的情况下,欧盟成员国的选择有两个,要么接受不对称的协议,要么就只能等着面临更多不确定的选择。
欧盟前后态度的转变进一步暴露了欺软怕硬的本性,欧盟之所以不敢跟美国硬刚,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筹码,而且始终视美国为自己最重要的盟友,所以对方一出招,就习惯性地寻求妥协。
(冯德莱恩与特朗普)
值得一提的是,欧盟现在面临的困境不止美国的大棒,与中国的关系也出现了很多波折。在特朗普对全世界挥舞关税大棒之后,中方不止一次地强调,愿意与欧盟推进合作,共同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然而可惜的是,欧盟不仅没有重视中方持续释放的善意与合作信号,反而故作“矫情”,甚至对华采取限制措施。
一方面,中欧电动汽车谈判的技术部分虽然已经基本完成,但欧盟至今未展现出相应的政治意愿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欧盟委员会最近还出台措施,在未来五年内限制中企参与价值超过500万欧元的欧盟医疗器械公共招标项目。
面对欧盟的得寸进尺,中方不得不采取措施维权,光是最近,中方就宣布了对欧盟白兰地征收为期五年的反倾销税,以及对部分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对等限制措施。
最近两年,面对欧盟设置贸易壁垒的做法,中方出台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对欧盟猪肉、白兰地展开反倾销调查、对欧盟部分乳制品发起反补贴调查……可以看出,中方的这些反制措施每一次都打在了欧盟的七寸上。但相比之下,欧盟对中国的施压空间却相当有限,有美国学者一针见血地说,欧盟没有“中国牌”可打。
现在摆在欧盟面前的现实是,对中美两国都没什么牌可打了,美国对欧盟的收割几乎已成定局。如果欧盟还要持续与中国交恶,不知道能不能承担两头吃瘪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