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992年的东京国宴上,老布什将呕吐物溅落在日本首相宫泽喜一的礼服上时,68岁的老布什或许未曾想到,这个失态,会成为政治生涯的污点。
作为美国最后一位“二战总统”,他的人生轨,体现了19到20世纪“美国梦”深层逻辑。
身为顶级“老钱”的后代,老布什含着金钥匙出生,年少时性格叛逆,却因为战争改变人生轨迹。
二战爆发后,富家子弟老布什参军,在太平洋血战4年。这一经历,成为他踏入政界的跳板。
从太平洋战场的鱼雷机驾驶员,到中情局局长,从德克萨斯石油大亨到白宫主人,他政治生命的起落,始终交织着家族使命。
老布什参军、从政,短短20年成为高级政客,70年代末当上副总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族帮助,父亲要求他为布什家族保驾护航。
因为和中国的亲密关系,老布什甚至成为中国人最熟悉的美国总统之一。他晚年还感叹,自己最难忘在中国的工作经历。
那么,老布什本人有怎样的人生?他都有哪些特殊遭遇?老布什带着美国打赢冷战,为何最终却下台?
【一】
老布什:勇斗日寇的富二代
1944年9月3日的日本父岛群岛,19岁的海军飞行员乔治・布什从坠落的TBF“复仇者”鱼雷机中跳伞逃生。
漂浮在太平洋的他,目睹了机组其他2名成员被日军俘获的过程。
这段经历,在战后解密文件中被残酷地放大:被俘美军士兵遭受活体解剖与食人仪式,日军士兵在日记中记载“将美国人的肝脏切片佐酒”。
这种极端暴力场景,可能给老布什留下心理阴影,以至于五十年后在国宴上,生鱼片触发了这位老兵的黑暗记忆,让现场一片狼藉。
其实,对于美国人来说,一位“老钱”家族的传人能去打仗,已经很不容易了。
老布什的祖父塞缪尔・布什,是洛克菲勒军工复合体的早期合伙人,在一战期间通过武器贸易积累资本,使家族跻身美国东北部权贵阶层。
这种出身决定了老布什的战争参与,并非底层青年的生存选择,而是精英阶层的责任。
1942年,老布什隐瞒年龄加入海军时,家族已在钢铁、石油等领域建立商业帝国。
而几十年后,父岛事件留下的心理创伤,也在某种程度上被转化为老布什的政治资本。
例如1990年海湾战争期间,老布什就频繁提及二战经历,将对萨达姆的军事行动隐喻为“对法西斯的再次清算”,尽管两者存在本质差异。
二战结束后,老布什进入耶鲁大学继续读书。在耶鲁大学档案馆藏的书信显示,在1948年入学时,其父普雷斯克特作为康涅狄格州联邦参议员,明确要求校方“培养其承担公共责任的品格”。
大学毕业后,老布什在1951年创立“布什-奥弗比石油公司”。他依托家族人脉获得德克萨斯油田的开采权,通过海洋石油开发,在30岁时跻身百万富翁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布什传》中刻意淡化老布什家族背景,塑造“白手起家”的商业神话,给总统的“美国梦”增加传奇色彩。
1962年,身家已达1500万美元的老布什做出关键人生选择——放弃石油帝国的扩张,投身德克萨斯州政坛。
这一转变背后,是布什家族“商业-政治”双轨发展策略的必然要求。
在美国社会体系中,缺乏政治话语权的商业资本,难以抵御政策风险。
所以,老布什的父亲普雷斯克特作为共和党建制派元老,早为儿子规划了“参议院-内阁-白宫”的晋升路径。
1964年,老布什在竞选联邦众议员时,家族动用石油行业网络游说各界,募集到超出对手三倍的竞选资金,这种资金优势最后变成选举胜势。
【二】
弃商从政,老布什最难忘北京
1974年,老布什出任“驻京联络处主任”的经历,意外成为他政治人格的重塑期。
与同时代美国政客不同,他放弃专车而选择骑自行车穿行北京胡同,这种行为既有打破冷战时对西方人刻板印象的考量,也暗含对中国社会的真实好奇。
毛主席在两次接见中,也对老布什的“胆识”给出评价,被老布什团队转化为独特的政治资本。
老布什也在晚年坦言,在北京的一年,是人生最难忘的记忆。
1988年总统竞选期间,竞选团队制作的“北京胡同骑行”纪录片,成功塑造了老布什“务实国际主义者”形象。这种与中国的特殊联结,在冷战末期成为老布什外交策略的重要支点。
在北京之行后的70年代中期,中情局局长的1年经历,则深刻影响了老布什的权力运作逻辑。
他主导的海洛因和军火秘密网络调查,揭示了美国情报系统与跨国犯罪的复杂勾连。这种对权力阴暗面的认知,使他在冷战后期的外交博弈中更注重实用主义策略。
1989年上台后,老布什既延续里根的对苏强硬政策,又通过“战略模糊”维持中美关系稳定,让美国对苏联形成外交压制。
1990年与戈尔巴乔夫谈判时,他一面承诺“北约不东扩”的口头协议,一面加速与东欧国家的秘密接触。
这种“双重博弈”策略,直接促成了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倾向,为1991年苏联解体埋下伏笔。
不过,老布什执政期间,也面临着罕见的战略机遇与挑战。
1989年上台时,苏联经济已陷入滞胀,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出现松动迹象。
他采取高压威慑、利益诱导的复合策略:一面通过“星球大战”计划维持军备压力,另一方面通过世界银行向苏联提供有限贷款,诱导苏维埃进行市场化改革。
1990年6月,他在得克萨斯农业与机械大学的演讲中提出“新世界秩序”概念,试图将冷战胜利,转化为美国单极霸权的理论基础。
然而,1990年8月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突发事件,彻底打乱了老布什的战略节奏。他不得不发起战争,解放科威特。
尽管海湾战争以美军“零伤亡”的神话告终,但这场战争对老布什的政治命运产生了致命反噬。
从经济视角看,战争导致联邦财政赤字从1989年的2210亿美元,飙升至1992年的2900亿美元。
为缓解财政压力,老布什被迫打破“不加税”的竞选承诺,签署《1990年预算调整法案》,将最高边际税率从28%提高至31%。
这一举措直接触怒了共和党保守派选民,成为1992年大选失利的关键转折点。可老布什没注意到这点,他将“赢得冷战”作为最大政治资本,却忽视了美国选民的经济诉求。
【三】
父子两任总统,老布什晚年无憾
1991至1992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失业率攀升至7.8%,制造业岗位流失严重。
可在此时,老布什在竞选期间仍频繁提及东欧剧变等国际事务,被克林顿团队讥讽为“不关心国内问题的总统”。
这种外交成功,内政失败的悖论,本质上是美国战后精英政治的矛盾——当冷战意识形态共识消失后,政客们难以适应选民关注点从“国家安全”向“经济安全”的转移。
1992年,老布什在遗憾中下台了。
老布什的政治遗产中,最具争议性的莫过于布什家族的权力遗传机制。
2001年,小布什入主白宫,完成了美国历史上罕见的“父子总统”现象,这种政治传承背后,是美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从老布什1989年任命詹姆斯・贝克为国务卿,到小布什政府中的“鲍威尔-拉姆斯菲尔德”国防部组合,两代布什政府的核心班底高度重合,形成了稳定的权力精英圈层。
这种家族政治模式,保护小布什完成任期。
儿子下台后,老布什才安心养老。但作为老飞行员,他的晚年也不太安静。
从75岁开始的生日跳伞仪式,与其说是个人勇气的展示,不如说是家族政治品牌的视觉营销。
2014年老布什90岁生日跳伞时,“福克斯新闻”进行全程直播,将老布什塑造为“美国精神”的具象化符号。
这种符号化运作,反而让人想起老布什的阴暗面:
比如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联军对伊拉克平民的“震慑性打击”,导致10万非战斗人员伤亡。
又如中情局任内对智利皮诺切特军政府的支持,留下人权记录的污点。
国际社会对老布什的评价则比较丰富。
西方媒体将他誉为“20世纪最能代表美国精神的领袖”,强调其在冷战终结中的历史作用。而发展中国家的舆论,更关注其政策背后的霸权逻辑。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老布什政府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暴露了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利己主义本质。
这种评价分歧,本质上是后冷战时代国际秩序重构中权力话语的争夺。
当老布什在2018年离世时,美国媒体用“最后的二战总统”定义其历史坐标。
从父岛海域的逃生者到东京国宴的失态者,从德克萨斯石油大亨到北京胡同的骑行者,他的人生轨迹串联起美国20世纪权力结构的关键节点。
老布什的政治生涯揭示了一个深刻悖论:作为冷战胜利的操盘手,他未能适应后冷战时代的政治逻辑转换。
作为家族政治的忠实执行者,他又亲手将美国带入“王朝政治”的争议境地。
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回望,老布什时代留下的遗产,无论是外交失态,还是资本到政治的转换机制,抑或新世界秩序的霸权构想,都成为解析美国政治深层危机的重要密码。
他的人生如同多棱镜,折射出20世纪美国权力运作的光荣与阴影,也预示着21世纪全球秩序重构的复杂前景。
参考资料:
1.《从老布什到小布什——中美关系16年风雨路》,黄放
2.《老布什:从油公司总裁到美国总统》,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