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毛泽东发现了历史和人性中隐藏最深的大秘密(上)

2025年07月02日21:02:09 历史 1575

1927年,秋收起义惨败,革命陷入低谷,毛泽东却在井冈山的烽火中窥见一个惊天秘密。不是刀枪的较量,也不是战略的博弈,而是隐藏在历史和人性深处的真相。

这个秘密,关乎革命的成败,关乎亿万农民的心。它如何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轨迹?

1928年,毛泽东发现了历史和人性中隐藏最深的大秘密(上) - 天天要闻

一、毛泽东的早期经历与思想形成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也能吃饱穿暖。

父亲毛顺生是个精打细算的庄稼人,母亲文氏心善信佛,对毛泽东的性格影响不小。他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翻烂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心里早早埋下了仗剑天下的种子。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扔下书本,跑去新军当了半年兵,亲眼见识了社会的动荡。之后,他考进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碰到杨昌济这样的好老师,还认识了蔡和森这帮热血青年,开始接触新思想。

五四运动那几年,毛泽东通过《新青年》等杂志,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脑子里的火苗越烧越旺。1919年,他在长沙办《湘江评论》,大谈反帝反封建,文章犀利,透着对社会问题的洞察。

1928年,毛泽东发现了历史和人性中隐藏最深的大秘密(上) - 天天要闻

1921年,他参加了中共一大,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0年代中期,国共合作正热闹,毛泽东一头扎进农民运动,当上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跑遍湖南农村,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这份报告把农村阶级结构掰开揉碎,指出贫农占乡村人口七成,是革命的顶梁柱。这想法在当时党内可不主流,不少人觉得工人阶级才是老大,农民顶多打个下手。

1927年,国共合作崩了,蒋介石搞“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也叛变,大革命一夜之间垮了台。中共在汉口八七会议,定下武装斗争的路子。毛泽东抛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说法,主张到农村搞武装,而不是在城市里死磕。

这一年,他34岁,壮志未酬,但已经在革命的摔打中攒了不少经验。他主动请缨去湖南,带队搞秋收起义,开始摸索中国革命的路子。

1928年,毛泽东发现了历史和人性中隐藏最深的大秘密(上) - 天天要闻

二、秋收起义的挫折与井冈山的转折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打响。起义军分成三路,直奔长沙:第一路是安源的工人和矿警,第二路是平江的农民和义勇队,第三路是浏阳的农民加上余洒度的部队。

起义刚开始,队伍士气高涨,5000多人雄赳赳气昂昂,觉得自己能一口气拿下湖南重镇。谁知,现实狠狠扇了一巴掌。国民党军队装备好,火力猛,起义军这边多是老式步枪和土炸弹,没啥训练,配合也乱。

战斗在平江、浏阳一带展开,没几天就打得七零八落。第三路在浏阳吃了大亏,伤亡特别重。到9月中旬,5000人的队伍只剩1500来号人,长沙的城墙连边儿都没摸到。

这败仗打得人心惶惶,毛泽东赶紧调整策略。9月19日,他在安源张家湾开会,提出放弃攻长沙,退到国民党管得不严的农村山区。这主意跟中央的计划对着干,会上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说得听中央的,继续打长沙,但毛泽东觉得,硬干就是送死,必须保住这点家底,另找出路。最终,队伍决定撤向湘赣边界的井冈山。

1928年,毛泽东发现了历史和人性中隐藏最深的大秘密(上) - 天天要闻

井冈山这地儿,不是随便挑的。早在1927年1月,毛泽东调研湖南农民运动时,从衡山一个叫张琼的妇女干部那儿听说,井冈山山高林密,国民党鞭子够不着,还有土匪占山为王,能当避风港。

9月上旬,张家湾会议上,第二团团长王兴亚也说,井冈山“高山大岭,进可攻,退可守”,他还有两个老乡在那儿当土匪头子,能帮上忙。这些信息让毛泽东下了决心,带队上井冈山。

撤退路上,队伍士气低得不行,逃兵一个接一个。9月20日,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操场讲话,用“小石子砸大水缸”的比喻给大家打气,说革命力量虽小,但只要拧成一股绳,总能干翻国民党。

这讲话后头被叫作“文家市转兵”,是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向农村的起点。10月初,起义军到了井冈山,跟当地袁文才王佐的武装搭上线,总算有了落脚点。

1928年,毛泽东发现了历史和人性中隐藏最深的大秘密(上) - 天天要闻

秋收起义的失败让毛泽东开始琢磨革命的深层问题。1927年9月,夏明翰跟中央特派员任弼时汇报,说起义军跑哪儿哪儿的农民都不咋响应,还有不少人怕得要命,担心革命输了会遭殃。

这跟北伐时湖南农民抢着帮忙的景象差得太远。北伐那会儿,湖南农会会员半年就蹿到200万,农民给军队送粮送水,冒死当向导。

秋收起义呢,农民大多冷眼旁观,革命军跟孤魂野鬼似的。夏明翰的说法让毛泽东意识到,革命光靠打仗不行,群众基础才是命根子。

1928年,毛泽东发现了历史和人性中隐藏最深的大秘密(上) - 天天要闻

三、1928年的洞察与历史人性的秘密

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扎下根,得了个喘气的机会。他开始一条条捋秋收起义的教训,琢磨革命为啥老是栽跟头。

4月,朱德、陈毅带着南昌起义的余部来会师,红军壮了胆,改编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毛泽东当党代表,着手建根据地,搞土地革命,把田分给贫农,农民的积极性一下起来了。井冈山根据地有了雏形,成了革命的火种。

这年,毛泽东给中央写了份长报告,把革命的难处摊开讲。他提到,红军到哪儿,群众都冷冷清清,得使劲宣传才能有点动静。跟北伐时农民运动热火朝天的劲头比,现在的革命低得像霜打的茄子。

报告还说,中间阶级,比如富农和小地主,革命顺风顺水时还能凑合跟着走,一遇到白色恐怖,立马翻脸。1927年7月,赣敌打井冈山,8月湘赣两敌联手围攻,边界好多县的平原地带全被敌人占了。

富农和一些投机分子直接叛变,带着国民党军队去烧杀革命群众。宁冈、永新那块儿,好几千农民被敌人忽悠,误以为红军要杀他们,吓得跑去敌占区。这些事儿让毛泽东陷入了深思。

他回想1925年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说革命得先搞清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靠最广大的群众——占人口七成的贫农。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还分析,贫农是农民协会的骨干,没他们,革命压根儿玩不转。

1928年,毛泽东发现了历史和人性中隐藏最深的大秘密(上) - 天天要闻

北伐时,农民运动红红火火,1926年北伐军进湖南,平江、浏阳的仗,农民当向导,抄小路偷袭敌人,帮了大忙。俩月不到,北伐军就打下武汉,农民的功劳没得说。

可秋收起义的败仗让毛泽东看清了问题:光靠贫农的热情顶不了事儿。农民虽然多,但没啥文化,组织松散,对局势变化敏感得要命。北伐顺风顺水,他们敢站出来;革命一受挫,白色恐怖一来,他们就缩了回去,甚至被敌人拉拢。

夏明翰说过,农民怕“军队败了大祸临头”,这心理是活命要紧的本能。毛泽东意识到,农民的革命性不是铁板一块,跟革命的实际进展绑得死死的。红军打胜仗,建好根据地,农民才会真心跟上。

这就是毛泽东在1928年挖出来的历史和人性的深层秘密:革命不光要战略对头,还得摸透群众的心理。农民既是革命的主力,也是最现实的群体。他们支持革命,图的是安全和实惠。顺境里,他们是冲天大火;逆境里,他们可能冷得像块冰。

1928年,毛泽东发现了历史和人性中隐藏最深的大秘密(上) - 天天要闻

北伐的顺风顺水让党内不少人觉得,只要喊两嗓子,群众就得跟上。秋收起义的败仗证明,这想法太天真了。革命不是喊口号,是要一步步经营群众基础,慢慢唤醒觉悟的苦差事。

这秘密跟毛泽东早年的想法一脉相承。1919年,他在《湘江评论》里说,革命得靠“强权得自由”,核心是平民的力量。1927年八七会议后,他死活要下农村,就是信不过城市,觉得真正的革命力量在群众堆里。井冈山的实践让他更坚定了这点。

1928年10月,他主持搞了《井冈山土地法》,明明白白写着“没收一切土地,分给农民”,这招把农民的热情彻底点燃了。根据地里,农民自个儿组织赤卫队,帮红军打仗,革命的势头一点点起来了。

1928年,毛泽东发现了历史和人性中隐藏最深的大秘密(上) - 天天要闻

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井冈山根据地开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头。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稳住阵脚,靠土地革命拢住了民心。1929年,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去赣南闽西开辟中央苏区。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毛泽东当选主席。虽然后来他因为党内“左”倾路线被挤到一边,但井冈山的经验给中国革命指了条明路。

夏明翰的结局让人叹息。1928年初,他调去湖北,当中共湖北省委常委。3月18日,因为叛徒出卖,他在武汉被抓。狱里,他受尽折磨,硬是没低头。

3月20日,他在汉口余记里刑场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诗,壮烈牺牲,年仅28岁。他的死激励了一拨又一拨革命者,成了那个年代无畏精神的写照。

1928年,毛泽东发现了历史和人性中隐藏最深的大秘密(上) - 天天要闻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思考,彻底改了中国革命的路子。他发现的“历史和人性秘密”,不光是看透了农民的心理,更是抓住了革命的规律。

革命要想赢,离不开对群众需求的精准拿捏。1928年的井冈山,是这思路的起点,也是中国革命从谷底爬向胜利的转折点。

靠着这认识,毛泽东后来不断完善根据地建设、群众动员和军事战略,带着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到了胜利。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知名相声演员在18时30分逝世!享年68岁 - 天天要闻

知名相声演员在18时30分逝世!享年68岁

7月1日,记者从贵林社工作人员获悉,江西省著名笑星、相声表演艺术家原江西省曲艺家协会主席万新明先生(艺名“小筱贵林”)于2025年7月1日18时30分在南昌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日本企图吞并琉球的历史事件 - 天天要闻

日本企图吞并琉球的历史事件

《中国研究文摘》由浙江大学刘东教授主编,10位海内外高校学者任编委,定期扫描海外中国研究前沿学术成果。本辑从数十种海外顶尖学术期刊精选论文32篇、书评12篇,所涉学科广阔,涵盖人文学科各细分领域,探讨了诸如青铜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唐代宦官世族政治、宋代的艺术史艺术、明清时期的白银供应、清代邸报的发行与流通、...
历史上的今天京师大学堂建立 - 天天要闻

历史上的今天京师大学堂建立

京师大学堂(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10),是北京大学在1898至1912年间的曾用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11,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批国办
南京:为离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举行熄灯悼念仪式 - 天天要闻

南京:为离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举行熄灯悼念仪式

当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2025年离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刘贵祥、谢桂英举行熄灯悼念仪式,两盏灯箱逐渐熄灭,两位幸存者的照片从彩色变为黑白。截至目前,南京市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与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26人。7月2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代表和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熄灯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