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苏联晚解体几年,俄罗斯对于中亚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2025年05月22日11:42:04 历史 1609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他差点成了苏联的“副总统”,却悄悄把哈萨克从“俄语帝国”里抽了出来

有个细节,很多人没注意。1991年夏天,苏联还没散,莫斯科那边在考虑设个“副总统”职位。

圈里人都知道,那个位置本来是给哈萨克的纳扎尔巴耶夫留的。

说白了,当时整个中亚里头,他是最像“自己人”的那一个。

可谁都没想到,他没接。

这一下,局面彻底变了。

如果苏联晚解体几年,俄罗斯对于中亚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闻

那时候,哈萨克斯坦不光是地理上一块大平地,更是苏联手里的一张王牌。

资源多,地大人少,地缘位置卡得死准。

从50年代开始,苏联就拿这地方当“实验田”来搞“俄化”。

最早一拨,是“处女地运动”的时候。

粮食产量上不去,莫斯科一拍脑袋,把数百万俄罗斯人往这边送。

草原上起了砖瓦房,清真寺边飘起红旗,连羊圈旁边都能听到俄语广播。

如果苏联晚解体几年,俄罗斯对于中亚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闻

再往后,学校、工厂、报社、电台,全是俄罗斯人打头阵。

哈萨克人自己家孩子,读书得学俄文,说话得卷舌,连婚礼都开始套俄式流程。

到了80年代,阿拉木图的市中心,街上招牌都是俄语。

小学教科书上,只剩一节“母语课”是哈萨克语,其他科目一律俄文讲。

家里老两口跟孙子孙女说话都得翻译,谁还敢说民族语言不重要?但在那时候,能说一口流利的俄语,比啥都值钱。

局面就这么推着走。

如果苏联晚解体几年,俄罗斯对于中亚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闻

俄语不仅是话语系统,更成了“上升通道”。

你要想进国企,得写得出俄文报告;你要想当干部,得能在莫斯科开会不掉链子。

哈萨克年轻人从小被灌输的,不是“我是哈萨克人”,而是“我能成为苏联的一份子”。

纳扎尔巴耶夫就是从这种体制里走出来的。

他年轻时候在卡拉干达钢铁厂干过,后来到莫斯科深造,回国之后一路升,成了共和国的掌舵人。

他知道这套制度怎么玩,也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被莫斯科信任。

如果苏联晚解体几年,俄罗斯对于中亚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闻

所以莫斯科那边才会把“副总统”的位置留给他。

可他没接。

他回头在自己国家干了件谁都没想到的事——悄悄把“俄化”往回拽。

90年代初,苏联已经摇摇欲坠。

中亚几个国家的领导人还在想着能不能组个“新联盟”。

大家都在观望,只有纳扎尔巴耶夫动了真格的。

如果苏联晚解体几年,俄罗斯对于中亚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闻

他先是默默启动了“认同回归”计划,从蒙古、新疆、伊朗等地接回一批海外哈萨克人。

别小看这事,不光是补人口,更是把民族认同从外面拉回来。

与此同时,教育系统开始换血。

原来被俄语占满的课程,一点点改回哈萨克语。

塔什干大学、比什凯克科技学院都开始动手,老师重新培训,教材重新编,广播电视台一档一档砍掉莫斯科的节目,换上本地内容。

以前老百姓家里开电视,全是俄语新闻。

如果苏联晚解体几年,俄罗斯对于中亚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闻

现在打开,是本地语言的节庆、歌舞、历史剧。

最狠的一步,是迁都。

这事当时争议挺大。

阿拉木图是俄语阵地,纳扎尔巴耶夫直接决定把首都搬到北部草原的新城市——阿斯塔纳

这地方原来叫阿克莫拉,是俄罗斯移民聚集区。

他一锤定音,把这块地方“民族化”,不仅改名,还大规模建设,吸引哈萨克族人口迁入。

如果苏联晚解体几年,俄罗斯对于中亚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闻

这一步,等于把国家的政治核心,从“俄语圈”硬生生转回了“哈萨克语圈”。

说实话,这种事不是靠口号能干出来的。

他不是喊独立口号喊出来的,是一点点从教育、人口、媒体、语言、行政上,把苏联几十年打下的“俄化根基”一层层刮下来。

就像旧房翻新,不动声色地把墙皮一点点铲了。

但这事要搁在1990年看,谁都不信。

那时候,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族人口多得吓人。

如果苏联晚解体几年,俄罗斯对于中亚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闻

有些城市,俄罗斯人口比哈萨克人还多。

你路上走一圈,听不到几句本地话。

街头商店、银行、邮局,全是俄语服务。

连婚礼请柬都是俄文的。

政策上鼓励跨族通婚,孩子出生证上是哈萨克族,脑子里却是莫斯科那套系统。

纳扎尔巴耶夫就生活在这种环境里,他自己也是“苏联干部体系”里培养出来的人。

如果苏联晚解体几年,俄罗斯对于中亚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闻

可他知道,接着走下去,哈萨克这个民族的根就断了。

他没有宣传民族主义,也没搞大清洗。

他做的是制度上的“脱钩”——不喧哗,不激进,一刀刀割断。

后来有记者回忆,他在一次闭门会议上说过一句话:“俄语是我学到的第一门语言,但我不能让它成为最后一代哈萨克人的第一语言。”没人记录这句话,但与会的人都记得。

三十年过去,哈萨克斯坦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大变化。

原来占比很高的俄罗斯族人口明显减少,哈萨克族比重上升。

如果苏联晚解体几年,俄罗斯对于中亚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闻

政府的语言政策一步步转向本族语言,街上的招牌换了,学校的课程换了,连婚礼上唱的歌都不一样了。

纳扎尔巴耶夫后来卸任总统,被尊称为“民族领袖”,但他一直强调,不要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民族英雄”。

可谁都知道,当年如果他接了“苏联副总统”,今天的哈萨克可能早就不是现在这个模样。

2021年,阿斯塔纳改名为努尔苏丹,又在2022年改回原名。

纳扎尔巴耶夫没再多话。

他没留下什么“最后的讲话”,也没出什么自传。

他只是把一个国家从“副总统候选地”带回了“草原深处”。

参考资料:

《俄罗斯如何蚕食中亚各国》,澎湃新闻,2021-09-26

《关于中亚社会“俄罗斯化”概念的理论探讨》,《东欧中亚研究》,2009年10月

《哈萨克斯坦的语言政策与国家认同重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2020年

《纳扎尔巴耶夫口述回忆录(选编)》,哈萨克国家出版社,2014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袁隆平逝世四周年,今天他的墓前摆满了鲜花…… - 天天要闻

袁隆平逝世四周年,今天他的墓前摆满了鲜花……

4年前的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与世长辞袁隆平院士一生都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的付出和贡献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5月22日一早位于湖南长沙的袁隆平墓前摆满了花篮和花束人们以此表达对袁隆平的思念袁隆...
新民一周 | 歼10为何一鸣惊人 - 天天要闻

新民一周 | 歼10为何一鸣惊人

这是一次偶发的战果,也是一次必然的胜利。文 | 朱国顺历史的必然性,常常是以偶然的方式表达出来的。1982年2月,航空工业部召开评审会,研究确定中国新一代歼击机方案。参加竞标的分别是沈阳601所的歼13方案和南昌650所的强6改方案。讨论时气氛有些沉闷。会议间隙,航空部军机局副局长问参加评审的成都611所专家宋文骢:你...
北京市侨界捐赠华侨抗战实物资料 - 天天要闻

北京市侨界捐赠华侨抗战实物资料

中新网北京5月22日电 21日,北京市侨联、丰台区侨联、王颖女士向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捐赠抗战相关实物资料。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汇款给美国归侨飞行员马鸿安的信汇委托书和汇款副收条。(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供图) 此次捐赠的实物包括:古巴“旅古华侨抗日后援总会”代销的民国26年救国公债伍圆券、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汇款给美...
一棍三用!冯玉祥“打军棍”里藏着怎样的治军奇招 - 天天要闻

一棍三用!冯玉祥“打军棍”里藏着怎样的治军奇招

冯玉祥(1882—1948),字焕章,人称“布衣将军”。生于直隶青县(今河北沧州沧县),后随父到保定(今河北保定),因父亲是下层旧军官,冯玉祥实际上是在军营中长大,未满十六岁就入了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起义,势力逐渐壮大,直至后来
如果苏联晚解体几年,俄罗斯对于中亚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闻

如果苏联晚解体几年,俄罗斯对于中亚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他差点成了苏联的“副总统”,却悄悄把哈萨克从“俄语帝国”里抽了出来有个细节,很多人没注意。1991年夏天,苏联还没散,莫斯科那边在考虑设个“副总统”职位。圈里人都知道,那个位置本来是
匈奴的“生物战”有没有可能才是霍去病暴卒的原因? - 天天要闻

匈奴的“生物战”有没有可能才是霍去病暴卒的原因?

公元前二世纪中叶,在亚欧大陆上,汉匈两大帝国的战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汉武帝元狩年间,一位年轻将领的迅速崛起和突然陨落,深刻影响着这场百年战争的走向。当我们把《史记》《汉书》和出土的汉简相互印证,便能揭开霍去病暴卒背后的一些蛛丝马迹。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国、巴西、墨西哥和西班牙新增遗产地 - 天天要闻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国、巴西、墨西哥和西班牙新增遗产地

近日,中国德清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鼎白茶文化系统和什川古梨园系统以及巴西马黛茶传统农林兼作体系、墨西哥重要粮食作物和生物多样性祖传保护体系、西班牙兰萨罗特岛独特火山景观农业体系正式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及环境办公室主任卡维·扎赫迪指出:“目...
缅怀!袁隆平逝世四周年,家人在墓前种下22株向日葵 - 天天要闻

缅怀!袁隆平逝世四周年,家人在墓前种下22株向日葵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从此,春种秋收都和怀念有关。“袁院士生前是一个很阳光、很快乐的人,常常说,做人要向阳而生。”5月21日,湖南唐人万寿园袁隆平院士墓前,其家人种下了22株向日葵以示怀念。袁隆平的侄儿袁景辉告诉记者,5月22日是袁隆平院士逝世四周...
“美女书记”林虹被逮捕! - 天天要闻

“美女书记”林虹被逮捕!

5月21日,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消息,浙江省台州市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林虹(副厅级)涉嫌受贿一案,由浙江省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日前,浙江省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贿罪对林虹作出逮捕决定。公开简历显示,1967年6月出生的林虹是浙江温岭人,参加工作后长期在浙江台州任职。林虹2011年7月起任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