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政府在反殖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哪些转变?由什么原因导致?

2023年10月10日22:31:05 历史 1005

罗斯福政府在反殖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哪些转变?由什么原因导致? - 天天要闻

态度转变

不可否认,罗斯福总统的反殖立场与其理想主义的道德关怀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我们对罗斯福上述立场的分析决不能仅仅围于对其道德关怀的关注,而应将这一立场置于一个更大的框架内加以考察。

事实上,罗斯福不仅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更是一位现实主义政治家。在前文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已清楚地看到,罗斯福主要是从现实利益的角度来考虑殖民主义问题的。

罗斯福政府在反殖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哪些转变?由什么原因导致? - 天天要闻

美国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中固然都包含着程度不同的意识形态色彩,但对道德关怀的追求决不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主旋律,而只是现实利益之追求的副产品。

当理想主义的道德关怀同现实利益吻合时,任何一届美国政府都不会忘记追求前者;但当两者产生冲突时,道德关怀自然会让位于对现实利益的考虑,罗斯福亦不例外。可以认为,罗斯福在印度支那问题上相互矛盾的两种言论正是上述冲突的外在表现形式。

罗斯福政府在反殖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哪些转变?由什么原因导致? - 天天要闻

正是在这种矛盾情绪的影响下,罗斯福一方面通过墨菲转达了美国同意法国战后重返各殖民地的意见,另一方面又责备墨菲对法国许诺太多;也正是在这一矛盾心理的驱使下,在是否同意法国殖民主义重返印度支那的问题上,罗斯福的态度便是延缓决定。

罗斯福政府在反殖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哪些转变?由什么原因导致? - 天天要闻

1944年 10月16 日,罗斯福告诉赫尔,“关于印度支那事务,我目前的判断是,在对待各抵抗团体方面或与印度支那有关的其它任何方面,我们都应该无所作为。你可以稍晚些时候待局势稍显明朗之时再跟我谈这个问题。”

然而在延缓决定的背后,罗斯福的态度也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罗斯福政府在反殖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哪些转变?由什么原因导致? - 天天要闻

太平洋战事

导致罗斯福总统在法国殖民主义重返印度支那问题上态度发生变化的第一个原因来自于国际托管计划对美国的掣肘。随着太平洋战场上局势的发展,日本在太平洋上控制的诸岛屿不断落入美军之手。

虽然这些领土很小,但如果有一个合适的杠杆,其发展将具有非常重的分量。显然,美国决不会放弃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对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岛屿的控制,而托管计划则将会损害美国对这些岛屿的管辖权

罗斯福政府在反殖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哪些转变?由什么原因导致? - 天天要闻

导致罗斯福总统在法国殖民主义重返印度支那问题上态度发生变化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来自于对苏联的警惕。不过,关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目前尚缺可予佐证的材料。

由于印度支那问题牵涉到法国,故而罗斯福政府对法国态度的转变及其原因多少可以为我们在上述两者之间建立一种可能的联系提供些许线索。早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之后不久,罗斯福总统就收到一篇报告。

罗斯福政府在反殖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哪些转变?由什么原因导致? - 天天要闻

该报告探讨了如果战后法、德两国均被解除武装而苏联又不予合作将会导致的后果。报告强调,如果上述假设成为现实,欧洲将无力抵御来自苏联的侵略。鉴于这种假设,作者认为美国有必要让法国作为“我们安全的一部分,成为一个强。”

随欧洲战局的发展,美苏关于战后对被解放的国家的政治控制的竞争迹象愈益明显。针对这种情况,美国必然会加强同法国的合作,以在殖民地问题上的让步来换取法国对美国控制欧洲、对抗苏联的支持。

罗斯福政府在反殖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哪些转变?由什么原因导致? - 天天要闻

罗斯福总统之所以在印度支那问题上延缓决定,与他对中国问题的考虑及英国的立场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样,罗斯福总统在法国殖民主义重返印度支那问题上的态度之所以发生变化,英国的立场与美国对中国问题的考虑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罗斯福政府在反殖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哪些转变?由什么原因导致? - 天天要闻

对中国因素的态度改变

在罗斯福关于印度支那之未来的最初设想中,中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罗斯福看来,中国虽然暂时仍很弱小,但终有一天会承担该地区的领导权,因此美国有必要扶持中国,通过对中国的影响来实现对印度支那地区的间接控制。

但美国的这种战略意图显然要受制于下述因素:1、在印度支那问题上,中国是否有自己的意图,这种意图是否会排斥美国对该地区的控制。2、中国是否有能力在该地区代表美国行使领导权。3、在印度支那问题上,英国的立场如何。

罗斯福政府在反殖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哪些转变?由什么原因导致? - 天天要闻

美国国务院官员认为,如果法国承诺结束过去对印度支那的歧视,印度支那处于法国的控制之下远比处于遭受内战困扰而又野心勃勃的中国的控制之下更有利于美国实现自己的利益。

因此美国与其通过中国来实现对印度支那的控制,不如向法国施加压力,迫使法国结束在该地区的商业垄断,让印度支那融入世界市场在处理印度支那事务时,美国还必须考虑其主要盟国一--英国的立场。

罗斯福政府在反殖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哪些转变?由什么原因导致? - 天天要闻

在美苏分歧渐露端倪之时,英国的支持对美国至关重要。而在印度支那问题上,英国的立场则恰恰相反。显然,在殖民地问题上,美英之间必然会发生激烈冲突。

早在1942年,美国共和党领导人威尔基就声称,未来英国的政策应该是“自由的”,英国首相必须发表讲话,“声明对“旧殖民主义’的依赖已告死亡”,而丘吉尔则坚持,“我当国王的首席大臣不是为了来葬送英帝国的”。

罗斯福政府在反殖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哪些转变?由什么原因导致? - 天天要闻

远东地区,英美双方也是各不相让。中国战区美方负责人魏德迈将军声言,“战后英帝国不应存在”,而英国官员则回敬道:美帝国主义凭借武力,由穿着军装的、无所不在的商人支持,“决心在东亚随心所欲······而根本不考虑其它相关各方的利益。”

在英国看来,击败日本即意味着恢复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地位和英国在缅甸的殖民统治的第一步,而如果帝国问题未能在战后不利于英国的倾向与反应出现之前及时得到解决,所有的不满将浮上水面······而在我们的边境之外,敌对情绪也将不会缺乏。在那里,人们将利用当时的局面来破坏我们在远东的整个地位。

罗斯福政府在反殖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哪些转变?由什么原因导致? - 天天要闻

正是由于英国的反对,在即将到来的雅尔塔会议之前,罗斯福总统的顾问霍普津斯、国务卿斯退丁纽斯、陆军部长史汀生和海军部长福雷斯特尔均表示,“由于英国的立场,我们的政策便是······在印度支那问题上推迟决定,直到某一和平方案可能出现。”

同时也正是出于对中国未来走向的忧虑,在罗斯福看来,印度支那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

然而,在英国坚决支持法国殖民主义重返印度支那这一立场没有丝毫后退的同时,在美国对印度支那的政策问题上,中国因素的分量却在迅速消失。

罗斯福政府在反殖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哪些转变?由什么原因导致? - 天天要闻

在雅尔塔会议之前,罗斯福曾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到要将香港归还中国以作为对蒋介石的精神鼓励,这令英国大为不满。然而,在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总统却同意了斯大林对中国的无理要求。

时任参谋长的海军上将李海提醒罗斯福,“总统先生,如果你答应给苏联半个大连港,那么你会输掉整个香港。”对于李海的提醒,罗斯福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比尔,事情只得如此。”

罗斯福政府在反殖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哪些转变?由什么原因导致? - 天天要闻

显然,罗斯福总统此举将影响到他在殖民问题上的立场,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他的态度已经发生变化。在雅尔塔会议之后,罗斯福告诉记者,国际托管计划仍然只能“使英国发疯,因现在最保默”

事实上,不管是基于何种考虑,在殖民地问题上,美国的态度实质上已发生变化。在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不再坚持强迫殖民国家将殖民地置于联合国的托管之下,联合国托管之下的领土只包括从轴心国控制下解放出来的领土以及殖民国家“自愿”置于国际托管之下的领土。

罗斯福政府在反殖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哪些转变?由什么原因导致? - 天天要闻

就印度支那而言,罗斯福的态度便是如果可以从法国那里获得保证,即法国承诺承担其托管义务,他将同意法国保留这些殖民地。但这里有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独立应该成为最终的目标。

显然,就罗斯福这一表态而言,附加条件在法国殖民主义重返印度支那这一问题上并无太大意义,表态的实质性内容只是对法国殖民主义重返印度支那的实际认可。

罗斯福政府在反殖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哪些转变?由什么原因导致? - 天天要闻

当然,认可并不意味着支持。事实上,戴高乐曾请求美国派船将法军运往印度支那,其理由便是法军要到印度支那同日军作战。但罗斯福洞穿了戴高乐的真实意图,以没有找到船只为由委婉地拒绝了戴高乐的要求。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张天蔚病逝,享年71岁 - 天天要闻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张天蔚病逝,享年71岁

7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员、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编委会主任、编审张天蔚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6月29日21时19分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逝世,享年71周岁。张天蔚老师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潜心编审、躬耕出版工作,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出版事业,为上海交通大学出...
中方决定,制裁托伦蒂诺! - 天天要闻

中方决定,制裁托伦蒂诺!

据外交部网站7月1日消息,外交部发言人宣布中方对菲律宾前参议员托伦蒂诺实施制裁。一段时间以来,菲律宾个别反华政客出于一己私利,在涉华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恶意言行,损害中国利益,破坏中菲关系。中国政府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中方决定,对在涉华问题上表现恶劣的菲律宾前参议员托伦蒂诺实施制...
香港举行升旗仪式庆祝回归祖国28周年,聚焦拼经济、惠民生 - 天天要闻

香港举行升旗仪式庆祝回归祖国28周年,聚焦拼经济、惠民生

7月1日早上8时,香港湾仔金紫荆广场举行升旗仪式,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周霁、香港特区政府高级官员、香港行政会议成员、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及社会各界代表出席仪式。 在活动现场,香港警察管乐团奏乐,护旗方队用中式步操护送国旗和区旗入场。随后,现场全体肃立,国旗...
中共一大纪念馆喜纳“镇馆之宝”——《周恩来手书李公朴、闻一多悼词》 - 天天要闻

中共一大纪念馆喜纳“镇馆之宝”——《周恩来手书李公朴、闻一多悼词》

今晨8时许,伴随着一大广场国旗护卫队铿锵有力的步伐和整齐划一的动作,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体人员肃立致敬。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中共一大纪念馆举办的“颂歌献给党”系列庆祝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融合了庄严仪式、文艺汇演、文物见证与红色体验等多种形式,深情致敬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 天天要闻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937年,徐温的养子徐知诰代吴称帝建国,国号为齐。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李昪即是南唐烈祖。941年,李昪驾崩,子李景继位,改名李璟(916~961),即南唐元宗。南唐最盛
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 天天要闻

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房地产行业的‘三道红线’影响深远,但类比到车圈,不免有些‘望文生义’之嫌。” 文 / 巴九灵 汽车行业似乎正走向一场前所未有的收紧。 带动这种氛围的,是一则寻不见来源....
德国建欧洲最大军队,历史重演的第一步? - 天天要闻

德国建欧洲最大军队,历史重演的第一步?

6月27日,据媒体得到的一份法律草案显示,德国政府计划加快国防采购,以便使军队做好战斗准备。该文件称,德国军事实力的快速提升“绝不能因过于复杂的采购程序或冗长的授权流程而失败”,同时警告称,俄罗斯的军事目标可能不仅仅是乌克兰。此前德国总理在6月24日批准了一项预算框架,预计德国的军事总开支将从2025年的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