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奎作为解放前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在政权更迭的关键时期,做出特殊选择。他既没有像部分国民党将领一样选择起义投诚,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也没有公开站在与我党对立的立场,而是在历史转折后前往香港隐居,直至1980年离世。在整个军事生涯里,中国共产党方面对张发奎的评价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这种特殊的历史定位,使得张发奎的经历在众多国民党将领中显得尤为突出,也为后续探究其与中共的关系埋下伏笔。
张发奎
在1927年南昌起义前夕,张发奎统帅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内部,共产党员数量众多,仅有名有姓的就超过2000人。当时的贺龙担任第20军军长,同样隶属于张发奎领导的第二方面军。鉴于张发奎一贯的态度,中国共产党组织原本希望争取他对起义的支持,甚至计划由他挂名起义总指挥。虽然这一设想最终未能实现,但南昌起义带走大量张发奎麾下官兵,严重削弱其军事权力,同时使其陷入政治被动局面。然而,在起义后的局势动荡中,面对内部清党压力,张发奎并未对我党人员采取极端手段,而是暗中安排,将许多处境危险的中共党员安全送走,这一行为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极为特殊。
张发奎
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并要求各战区国民党主官发布通电污蔑新四军。在其他战区纷纷响应蒋介石命令的情况下,时任第4战区司令的张发奎却拒不执行这一命令。张发奎顶着来自国民党内部的巨大压力,坚持自己的判断,展现出明确的民族大义和是非观。不仅如此,在皖南事变之后,张发奎依然允许自己部下中倾向共产党的人员,以公开身份从事抗日活动。他秉持“只要是抗日的人,我不管是哪个党的”原则,为抗日力量的团结和发展提供了一定支持,这种态度在当时国民党内部较为少见。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中将吴奇伟面对败局,萌生弃暗投明想法,但又担心起义后遭遇不利处境,因此举棋不定。吴奇伟想到自己的老长官张发奎,专程前往寻求建议。张发奎虽自身未公开起义,但对于部下的个人选择保持开放态度,不加以干涉。他对吴奇伟表示,如果真有起义想法,无需过多顾虑,并建议吴奇伟提前联系叶剑英。由于张发奎、吴奇伟和叶剑英均为客家人,彼此间存在过往交情,这番建议让吴奇伟放下心来。1949年5月,吴奇伟正式率部起义,起义后得到礼遇,还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这一结果与张发奎的支持和指点存在直接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