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点一下“关注”,方便与您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谢谢!
提及和硕特,便不能不先谈到卫拉特以及四卫拉特,十二世纪在色楞格河下游叶尼塞河上游以及贝加尔湖附近的巴儿忽真脱哥木等森林地区生活有斡亦刺特、巴儿忽剔、豁里、秃刺思、秃马剔、不刺合臣、客列木臣、几刺几剔、贴良古剔、林中几良合等诸多部落,被称为森林中的百姓。
1207年成吉思汗派其长子术赤统一林木中人时,忽秃合别乞首先率卫拉特部投降,被封为太师,并且将自己的女儿海迷失嫁与成吉思汗之孙贵由为妻。
1217年,在成吉思汗再度派朵儿伯朵黑申彻底镇压秃马剔部,并由卫拉特蒙古向西北迁徙至其故土叶尼塞河上游的江河流域居住,并合并其部众,在征服统一林中百姓后,将其土地归术赤管辖,又在行政方面将卫拉特分为四个千户,由良合的速不台、者勒蔑任千户长随着蒙元统治者集团的内部斗争和分裂以及元朝的逐渐衰预在十三世纪中叶到十四世纪初的这段时间内,卫拉特部内部也先后详细迁徙,或者转到阿尔泰山一带游牧去了。
元末明初,瓦刺(即卫拉特)王猛克帖木儿带领瓦刺发展到四万户猛克帖木儿死后,“众分为三,其渠日马哈木、日太平、日把秃李罗”。
后马哈木之子脱欢立忽必烈后裔脱脱不花为汗,击败东蒙古的阿鲁台及阿岱可汗,曾使大漠东西蒙古短暂统一。
后脱欢之子也先先带领瓦刺向西扩张,后又武力经略元良哈三卫和女真,并于1449年土木之役大胜明军,俘获明皇帝英宗,于1453年自立为汗,称雄瓦刺诸部,以旁系身份统一了蒙古,建立了军事游牧帝国,而在此时,和硕特部就加人了四卫拉特。
和硕特部是成吉思汗之胞弟哈布图哈撒儿的后裔,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之后,以千户制组织形式为自己的兄弟和近臣分配部众和封地,而据拉施特的记载,哈撒儿的封地大约是在也里古纳河及海拉尔河的附近地区,蒙元时期,哈撒儿家族承袭“齐王”爵位,是为朝廷颁发王印的宗王中,仅次于皇子所获王位之外的“二字王”,获“金印纽”王印。
北元时期,哈撒儿家族控制着蒙古高原的东北地区,而在十四世纪初,哈撒儿第八代玄孙阿鲁特帖木儿、乌鲁克帖木儿兄弟二人就分配、继承发生分歧和矛盾。
《遵依圣武成吉思汗大道辅皇室记》中载:“合撒儿之后商阿克萨噶勒泰诺颜之子阿鲁克帖木儿从各和硕及部落招收属民而未分给兄弟乌鲁克帖木儿,乌鲁克帖木儿因此怨恨其兄,奔日落方向投靠卫拉特脱欢太师而去。”脱欢太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乌鲁克帖木儿,由此其家族也成为了卫拉特部的姻亲,由此发展成为亲戚脱欢太师死后,也先继任太师,与脱脱不花尊荣相等,并先后攻破哈密、良哈壮大势力称雄西北,对明朝构成巨大威胁。
并于1449年进攻明朝,在土木堡俘获明英宗。
后与脱脱不花不和,欲另立新的傀儡可汗,并派兵追杀脱脱不花,且乘胜威胁控制了周边各部落,使瓦刺势力达到顶峰,后也先被暗杀。
也先死后,卫拉特部的实力大为削减,在达延汗、俺答汗统一蒙古、击退旁系的努力下,不断后退至现今新疆北部地区活动,但是仍旧一直处在东西两面敌对力量的夹击之下,漠南、漠北蒙古与卫拉特部之间常年战争不断,且与西面的哈萨克族也常有冲突。
同时,卫拉特四部内权力斗争也从未间断,退到新疆后是和硕特部的实力最强,并由该部首领担任四部联盟的盟主。
而准噶尔部的势力也在逐步恢复和强大中,试图恢复之前也先时期一样的卫拉特部在四部中的绝对统治地位。
因此,在卫拉特四部中形成了以和硕特部的拜巴噶斯为首的和以准噶尔部的哈喇忽喇为首的两大集团,随着卫拉特四部之间矛盾激化,出现了封建主携部众向别处迁徙的现象,其中便包括土尔庭特部和额尔勒克的西迁伏尔加河下游,以及和硕特顾实汗的南下青海顾实汗是和硕特部汉王哈尼诺颜洪果尔之子同母兄弟共有五人,被称为“五虎”,为拜巴噶斯、昆都仑乌巴什、顾实汗、多罗札萨克图和布颜鄂特欢。
前面提到,卫拉特内乱,研究认为实际上是和硕特部的内乱,即拜巴噶斯同母异父的兄弟垂库尔在继承同为兄弟的青台什的家畜部民时,选择了据为己有而排挤和限制了拜巴噶斯继承的权利,由此和拜巴噶斯产生矛盾并率先发动进攻,拜巴噶斯战死,垂库尔代之成为太师后,原本支持拜巴噶斯的杜尔伯特的达赖台什,联同拜巴噶斯的弟弟顾实汗以及昆都仑乌巴什,追击垂库尔并在乌拉尔河一代击杀其属民,而在此内乱后,土尔扈特台什因顾忌内部相互斯杀,便带着自己的子孙属民约五万帐人马向里海一带迁徙。
而在整个北元时期,蒙古地区大小首领均以礼尊佛教为风潮,而卫拉特常年争战都地处偏僻相较而言时间上是晚了些。
据记载,在拜巴噶斯尚统领卫拉特之时,由于蒙古(这里应该指喀尔喀蒙古)的影响,1615年之时,卫拉特的统治层已经全部饭依了西藏佛教,拜巴噶斯也曾一度要离开部落成为佛僧,但是卫拉特部众则担心没有了首领,将难以维持土地和生活,所以便提议以各首领家各出一个儿子去做沙弥以此来完成拜巴噶斯想达成的功德,而著名高僧咱雅班第达便是拜巴噶斯之子在曼珠什礼呼图克图座前成为了沙弥。
适时,西藏佛教也并非平安无事、遵一家之言,特别是在西藏和青海地区,格鲁派和噶玛派斗争加剧,支持格鲁派的以阿勒坦汗为首的土默特部及其他右翼诸部,游牧并控制着青海一带。
格鲁派便邀请青海土默特势力进人西藏,占领拉萨、压制噶玛派及其施主藏巴汗,但是这一阶段里格鲁派还是压制住了噶玛派的。
于是,噶玛派便开始导求察哈尔部以及漠北喀尔喀作为同盟,藏巴汗与林丹汗结盟,试图压倒支持格鲁派的鄂尔多斯部及土默特部。
林丹汗病逝于途中后,喀尔部的绰克图洪台吉于1632年抵达青海,并消灭了这一带的鄂尔多斯、土默特势力,夺得青海的掌控权,面对这一情况,青海一带的格鲁派便邀请卫拉特作为新的施主进入青海,在这样的情况下顾实汗F1636年远征青海,率领万余人同绰克图洪台吉的军队展开斗争,并获得胜利,1637华冬,顾实汗进抵西藏,由五世达赖授以“大国师持教法王”--“顾实·诺门·汗”的称号,之后,顾实汗便吸引和带领了其原领地的属民,迁人青海,1639年,顾实汗人侵康区,1641年又应格鲁派掌权者索南拉布丹的邀请,经中央藏区人军后藏,将当时的藏王及幕僚处死,并大力镇压了噶吗派、萨迦派和觉囊派的各个寺院。
1642年,顾实汗即藏王位,并令索南拉布丹及五世达赖分领政教权力。
顾实汗既已迁离原卫拉特领地,则原属于和硕特部的土地,则是由顾实汗的继子鄂齐尔图台吉及其异母弟阿布赖等率领着部分和硕特部众游牧于现新疆北部一带。
而原本的卫拉特诸部联盟,在顾实汗移牧青海和杜尔伯特部达赖台吉死后,以原准噶尔部首领哈喇忽喇之子巴图尔台吉实力最强。
巴图尔挥台吉与顾实汗也结成紧密的同盟关系,迎娶了顾实汗的女儿阿敏达刺,生二子,长子僧格则与和硕特部的鄂齐尔图台吉的孙女阿乃达喇联姻,并越过异母兄长成为继承者。
这也引发了准噶尔内部的遗产争夺,而在这中间,和硕特部的阿巴赖支持异母兄长车臣和巴图尔,而鄂齐尔图台吉则自然支持僧格,不同的立场也引起了和硕特内部鄂齐尔图和阿巴赖的争执,最终1670年,僧格在未能继承父亲台吉称号前,便被异母兄长们杀害了,而提到与僧格同出一母的便是噶尔丹,噶尔丹出生时便被认为尹咱呼图克图的转生,故而于1656年13岁的噶尔丹前往西藏先后在日喀则和拉萨修学,1666年,在五世达赖为其加持长寿法,赠衣物,命他回去宣传施行佛法后,噶尔丹便随前来朝觐五世达赖的僧格夫人及两百部众回到了准噶尔。
1670年,僧格被杀后,噶尔丹立誓为兄复仇,他首先分别向清朝和达赖五世发出亲近的信号争取清朝和西藏格鲁派寺院集团对其在准噶尔部的统治身份和地位的承认,并娶其兄之妻阿乃达喇为其,而后则向其叔父楚库尔进行挑战,1676年噶尔丹袭击了楚库尔的领地,杀死其子巴嘎班第并囚禁了楚库尔,而在斗争中,作为噶尔丹岳父的和硕特首领鄂齐尔图,出于对噶尔丹势力增长的忌惮,偏祖了楚库尔,这是噶尔丹与他产生了矛盾,当年,噶尔丹便对鄂齐尔图发动了进攻,鄂齐尔图被击败,并向喀尔喀部土谢图汗求援,仍不能胜。
最终于1678年战败被杀,鄂齐尔图被杀后,和硕特部众四散溃逃,原与鄂齐尔图在一起游牧的顾实汗之子巴彦阿巴该阿玉什及其子和嘤哩也朝青海方向去。
阿玉什本是顾实汗之子,因拜巴噶斯当时无子便被过继过去,虽然后来拜巴噶斯也生了其他的儿子,阿玉什也一直留在拜巴噶斯身边儿了,阿玉什与四个儿子留在顾实汗所在之可可淖尔,而其余的十二个儿子则随着和罗哩继续迁徙,到了西套阿拉善地方来。
前往西套一路上,和罗哩的部众饥寒交恶,沿路掳掠,并屡屡进犯乌拉特、茂明安、鄂尔多斯、宁夏等地,使得本就处在稳定政权、乎定藩王之乱的康熙十分焦虑和不满便一直不允许和罗哩及其兄长罗布藏衮卜阿喇布坦定居西套阿拉善,而是要他们迁移到较远的额济纳河流城去。
甚至曾一度以缉拿惩处和嘤哩所率之和硕特部为约定与噶尔丹谈判,但噶尔丹一直搁置不予解决,至1682年,康熙令和嘤哩严加管束臣民,不得再行掳掠。
1686年,和哩进京康熙“以大台吉的等级予以召见,并赐貂皮马褂”,明确服从职责,便派了兵部到阿拉善为其划分定居之地。
然后,在噶尔丹与清朝的斗争中,西藏五世达赖近臣第巴桑结嘉措曾多次规劝和嘤哩不计前嫌,支持噶尔丹,由其将可可淖尔诸台吉的援助物资运往噶尔丹处,此外和嘤哩在劳役运输方面助力噶尔丹不少。
康熙后来得知此事后,十分生气,便下令驱逐和罗哩,命其东迁至察哈尔地方,并派军队前往监督,若不顺从全数歼灭。
和罗哩听闻便向西而逃。
第巴桑结嘉措获悉后,陈书康熙向其求情让和嘤哩定居青海,康熙不愿将其安置在青海,便又令其返回阿拉善定居,更加以安抚,在1696年康熙亲征噶尔丹之时,和哩等也随清军参与了对噶尔丹的围剿战役。
在处理完噶尔丹之后,1697年康熙顺和嘤哩部想游牧阿拉善之意,允许设立阿拉善和硕特旗,并于当年秋季初七日,在鄂尔多斯杭锦贝子旗举行授封仪式,封和嘤哩为多罗贝勒,赏札萨克印,并以八苏木建制设立“阿拉善和硕特厄鲁特旗”,为不属于任何会盟的特别旗,直属理落院管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