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个一线城市,历史上首次出现人口同时负增长:该如何解读?

2023年05月14日21:18:42 历史 8853

2023年5月12日,随着 2022 年广州统计公报出炉,四座一线城市最新人口数据均已公布。

截至 2022 年末,广州常住人口为 1873.41 万人,对比上年末数据,减少 7.65 万人。

根据此前深圳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 年末,深圳常住人口为 1766.18 万人,而 2021 年末,深圳全市常住人口为 1768.16 万人,一年时间减少 1.98 万人。

此外,2022 年,上海人口减少 13.54 万人,北京人口减少 4.3 万人。

这也意味着,四座一线城市去年常住人口均出现负增长,合计减少超约 27.5 万人。

北京2022年常住人口为2184.30万人,比上一年减少4.3万人;

上海2022年常住人口为2475.89万人,比上一年减少13.54万人;

深圳2022年常住人口为1766.18万人,比上一年减少1.98万人。

2022年四大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合计减少27.47万人。

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信号:

中国的头部城市,四个一线标杆核心城市,综合实力拔尖的北上广深常住人口齐齐步入负增长时代,标志着中国一线城市的人口增长已经来到了一个临界点,人口发展模式也必然面临改变,新一轮的城际人口洗牌开始了。

人,永远是万物的尺度,和时代和环境没有任何关系,经济社会,人也是衡量经济水平和发展潜力最重要的底层尺度。

为什么会在2023年出现这样有史以来罕见,或者说第一次出现的一线城市人口减少的情况?

这一轮人口减少,究竟是有外因的阶段特殊情况,还是一个趋势转折的节点?

中国城市的人口洗牌,将带来哪些可能的未来和必然的影响?

中国四个一线城市,历史上首次出现人口同时负增长:该如何解读? - 天天要闻

1

不仅仅是四个一线,就连繁华的香港也人口减少?是怎么一回事?

北上广深人口负增长算新闻,但是对于香港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自2020年步入人口负增长后,香港连续三年人口数量下跌。

2月16日,香港政府统计处发布2022年底人口数字。截至2022年末,香港人口临时数字为733.32万人,与2021年同期740.15万人相比减少6.83万人,跌幅为0.9%。

港府表示,2021至2022年的人口下跌由自然减少(即死亡多于出生)及香港居民净移出(即移入少于移出)组成。

一方面,自然减少在2022年有所扩大,减少2.95万人。由于第五波疫情影响,死亡人数在同期由4.9万人上升至6.21万人。

另一方面,这个“移民城市”的外来人口也在减少。2022年净移出人数为3.88万人,其中2.12万人为单程证持有人的移入,6万人为其他香港居民的净移出。

2020至2022年,香港已累计流失人口18.73万人,按年分别减少9.38万人、2.52万人和6.83万人。

2022年10月,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首份《施政报告》更是指出,过去两年香港劳动人口流失约14万人。

香港人口已连续三年处于净迁出状态。净迁移涵盖香港居民以工作、读书和移民等各种目的进出香港的流动。虽然港府不认同香港出现“移民潮”,但也坦言“过去10年,不包括单程证持有人的香港居民在大部分年份均录得净移出。”

政府发言人提及,香港居民在离境时无须向政府申报外游目的。因此,政府没有港人移居外地的直接统计数字。

不过,香港保安局依据“无犯罪纪录证明书”申请个案估算的移民数据显示,2020年后香港移民数量确实有明显的增幅。2021年,无犯罪纪录证明书申请个案达38167宗,较2020年上升三成,创近5年新高,平均每月有3180人申请。

2020年此前10年,香港每年移民数量徘徊在6000至7000人。香港保安局预估,2020年和2021年均突破1万人,分别为1.05万人和1.47万人,同比增加五成和四成,创下22年来新高。

近五年来,香港居民净移出数量翻倍增加,2018年为2.04万人,2022年已达到6万人。

看来,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以自由和发达著称的香港,2023年,都走上了人口负增长的道路:

中国四个一线城市,历史上首次出现人口同时负增长:该如何解读? - 天天要闻

2022年上海人口减少了13.54万人,不仅是一线城市中人口减少最多的城市,也是全国之最。

北京去年减少了4.3万人,深圳减少了1.98万人,广州减少了7.65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政府年报以及数据属性来看,减少的,是常住人口,常住人口数量≠实际人口数量:

常住人口有三个界定标准

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

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

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常住人口减少的城市,不代表总人口的减少,还要看流动人口,人口迁入,还有当地生育率情况。

但是常住人口出现减少,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人口转折信号。

也是非常重要的宏观经济结构变化的关键信号。

中国四个一线城市,历史上首次出现人口同时负增长:该如何解读? - 天天要闻

2

造成中国头部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的现实原因,有哪些?

当然香港人口负增长,因为体量和一些特殊原因,实际上没有多少值得关注的意义。

但是四个一线城市,在2022年齐齐出现罕见的常住人口下降,就很值得关注了。

分开来看:

2022年北京和上海常住人口下降,都并非首次下降。

因为北京和上海,其实从前几天,就已经开始了人口疏解,提高落户等等的人口数量控制工作。

但深圳常住人口下降,却是1979年设市以来的首次下降。

由于《广州市统计年鉴2022》只给出1978年以来的广州市户籍人口数据,却没有给出1978年以来的常住人口数据,所以暂时不知道广州常住人口是多少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2022年深圳和广州常住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去年珠三角地区受疫情影响,大量外来务工人员选择回流返乡。

不但广州和深圳,2022年珠三角多个城市(包括佛山、东莞、中山等市)均出现常住人口下降的罕见现象。

疫情对人口流向的影响,是2020年以来绕不开的一个现实因素。

但是疫情不是决定因素,最多只能算催化剂因素,真正关键的,其实是三个更为重要的因素:

高房价;

生育率;

现实的经济挤压。

分开来看:

1,一线城市高房价对近年来涌入的外来群体,已经形成了事实上,但是看不见的扎根阻碍,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迁移壁垒。这是增量遏制;

2,经济越发达,生育率越低的规律,在中国一线城市也得到了充分验证。

以香港为例:香港的生育率在亚洲经济体中一直属于最低的地方之一,出生人数由2019年的5.29万人大幅下跌至2022年的3.25万人。

同样的情况,在中国的一线城市也非常明显。这也是增量遏制;

3,一线城市非常现实的经济挤压现象,也让很多存量人口,不断被洗牌迁移。

随着全世界的经济大环境从增量转入存量模式,处于经济第一线的头部城市,必然会迎来最为直接和强烈的经济综合成本的挤压现象。

具体表现就是:收入的增长无法和生活成本增长匹配,和次能级的城市相比,原本吸引外来人口聚集的收入差,已经无法形成明显的财富累积效用了。

一线赚钱一线花,一分别想带回家,越来越多一线打拼的人在对比了和自己家乡的同龄人生活品质以后发现,虽然自己明面上有更高的收入,但是随着生活成本的挤压,已经无法形成收入优势了。

在深圳一个月1万,生活品质可能赶不上中小城市月入3000不说,每个月能形成财富积累的,也留不下多少,甚至还不如低成本的城市。

这对于很多一线本地人来说,其实也是一样,即使有市值千万的房产,过的也是温饱线的生活,让人怀疑人生。

成本挤压,对外来增量和本地存量都有挤出效应。

互联网上,有太多的观点认为,一线城市常住人口负增长只是阶段性的特殊情况,把原因都归结于疫情,实际上非常舍本逐末。

经济社会,成本导向才是关键,基于以上三点本质因素的分析,结论并不复杂:

这一轮一线城市的人口逆转,或许是趋势转折的节点。

中国四个一线城市,历史上首次出现人口同时负增长:该如何解读? - 天天要闻

3

趋势研判和影响分析:对于接下来中国人口洗牌走向的讨论和可能影响的研究

当然,随着疫情影响的全面消退,以及中国经济复苏进程的推进,2023年,四个一线城市有望能实现人口反弹,而香港没有多少想象力。

但是,从人口格局和人口流动迁移的转折变化来看,再现曾经那种全国人民往一线扎堆,一线人口暴涨的盛况,是不太可能了。

这也符合中国国家对于经济均衡发展,规避资本主义国家大城市病的规划思路和发展设计。

不看短期的一些复苏表现,不可否认,包括广深在内的一线城市,在未来,已经不再是流动人口的首选目的地这点,也是事实。

那么,中国人口格局变化,以及人口洗牌的趋势之下,将会带来哪些可能的影响?

这里分享几点个人的分析和思考:

首先,一线城市的房价整体见顶横盘,将成为一个必然的结果。

后续一线城市随着经济增长房价缓慢增长,有序增长,是国家层面想要看到的结果。

但是过去在经济上行期,因为经济催化,货币现象,供需挤压,以及提前透支推高的一线城市房价,后续也就失去了无序上涨的想象力空间。

但是因为收入和机会的吸引力,一线城市的房价再高,从安全角度来看,也是碾压全国的。

其次,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整体趋势,并不会改变,人口的“强省会时代”到来趋势,非常明显。

2017年,武汉一声炮响,点燃了延续至今的“抢人大战”的导火索。此后各线城市纷纷加入“战局”,就连北京上海也不同程度地调低了落户门槛。但总的来看,“抢人大战”的最大赢家,还得数各地的强省会。

比如2017年“抢人大战”元年,西安常住人口就暴增了104万人;2021年,从疫情中逐渐走出来的武汉,全市人口则大涨了120万人;至于杭州,从2019年常住人口净增55.4万人超过广深起,人口增量已连续多年跑在全国前列;而成都的常住人口总量更是已经逼近北京,很多人预测,五到十年内“人口第四城”或将易主。

和当初广深接棒京沪是因为后者严格人口调控,而前者敞开大门不同,强省会接棒一线,主要还是源于人们对房价等生活成本的考虑。比如2022年人口增长第一名的城市,就是被称为“炒房客墓地”的长沙。

诚然,像长沙合肥甚至杭州成都等城市,就工作机会、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来说,跟一线城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人们选择城市,并不只关心奋斗所得,也要考虑付出的成本,往往是两者权衡的结果。

理性预判,接下来省会和新一线城市经济,包括本地房价的上行,是值得期待的。

有人口的支撑,一切经济想象力都值得相信。

最后,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主线和核心动力,将从数量转向质量。

随着人口总量的下降,“抢人大战”的高潮正在过去,而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也已从人口数量转向人口质量,这也是为什么国家最近召开的各种高级别会议中都有“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提法出现的原因。

人口红利终将过去,接下来要拼的是人才红利、人文红利。

客观来说,人口红利放到当下来说,已经是说不通,不成立的一个说法了,这个词本身就很残酷,对于未来哪些城市有想象力,有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点:

就看一个城市,是否具备推进常住人口平权化、市民化的意识和行动,是否有租售同权,尊重生产力人口和吸引有效高级人才的态度。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中国人口格局的变化,是一个必然的事件,而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而已。

中国四个一线城市,历史上首次出现人口同时负增长:该如何解读? - 天天要闻

头部城市人口见顶回落,县城和环一线是否值得关注?

文章最后,和大家聊一个互联网上基于人口格局变化的一种趋势判断观点,那就是一线人口减少,是否环一线城市和县域地区,能够迎来一个爆发期?

我个人的看法,是没有可能,甚至说这些城市的未来价值和经济前景,可能还会进一步受到挤压。

这里面有三个逻辑:

第一,是规律,人口人才往大城市聚集,是必然规律,人往高处走是经济社会的必然趋势。

第二,就是县城的经济生态,人情资本主导的营商环境,等等根深蒂固的问题,不是短期能就能实现扭转和解决的。

中国没有啥黑社会的说法,但是县城和环一线,却是黑恶势力和保护伞沆瀣一气最集中的地方。

第三,环一线的发达靠一线外溢还有想象力,但是县城,往往都有上级地级市,论配套和管理,县城能有什么优势可言?

所以,基于当下中国人口格局的现实变化,结合以上的分析和讨论,接下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复苏,集中爆发,包括中长期的想象力,省会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值得关注。

任何时代都是一样,顺势而为,事半功倍,顽冥不化,头破血流。

选择是这样,投资也是这样。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的“75后”区委书记刘祥龙,新职明确 - 天天要闻

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的“75后”区委书记刘祥龙,新职明确

7月3日,日照市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根据日照市市长王新生的提请,决定任命:刘祥龙为日照市副市长。公开资料显示,刘祥龙,男,汉族,1975年9月出生,山东省昌乐县人。1996年7月参加工作,199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刘祥龙历任曲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办公室秘书、曲...
大明嘉靖风云(2):结缘道教 - 天天要闻

大明嘉靖风云(2):结缘道教

多年以来,他心中一直难以释怀,实际上小朱厚熜并不是他和王妃的第一个孩子。只能怨自己福薄,先前的几个孩子接连早夭,如今上天再赐给他一个儿子,又有梦中预兆,兴王隐隐觉得,这次孩子定能平安长大。
驰援!坚守!在平江抗击洪水一线 - 天天要闻

驰援!坚守!在平江抗击洪水一线

“汨罗江干流平江县城段水位高达77.67米,超警戒水位7.17米,为近70年以来最高水位!”7月2日凌晨,汨罗江干流平江水文站传来一条讯息。刚刚提升至Ⅰ级防汛应急响应的平江,迎来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过程。6月下旬,湖南持续强降雨,汨罗江水位暴涨。6月30日至7月2日,平江县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雨...
俄罗斯打起了地道战 - 天天要闻

俄罗斯打起了地道战

图为俄乌前线 大家可以看见俄乌战场上的枪炮齐鸣,但实际上还有很多看不见的行动。比如在地下,在敌后悄悄的进行。之前乌克兰在克里米亚进行地下活动。而现在,俄罗斯也开始了地下活动,同时基辅遭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