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伍原则。同时还告诉人们不可暴饮暴食,避免五味偏嗜。几千年来,这些原则一直作为中华民族膳食结构的指导思想,为保障全民族的身体健康和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谷为养
“五谷为养”是指黍、秫、菽、麦,稻等谷物和豆类作为养育人体之主食。黍、秫、麦、稻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菽则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等。
谷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这种膳食结构模式和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的膳食结构模式相比,其人群的心、脑、血管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癌肿等“现代文明病”的发病率明显低得多。
五果为助
“五果为助”系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坚果,有助养身和健身之功能。水果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可以生食,且能避免因烧煮破坏其营养成分。
有些水果若饭后食用,还能帮助消化。故五果是平衡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食品。
五畜为益
“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是平衡饮食食谱的主要辅食。益为补益的意思,五畜有益于五脏精气。就是说动物性肉食,可以作为人体营养必要的补充。
每天进食适量的肉、蛋、奶、鱼等食品,有利于儿童发育、生长,有助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营养补充,有利于营养缺乏及体衰病人恢复体质。
五菜为充
“五菜为充”则指葵、韭、薤、藿、葱等蔬菜。各种蔬菜均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有增食欲、充饥腹、助消化、补营养、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肠癌等作用,故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果蔬含有人体必需的大量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与人体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的酶也主要依赖果蔬的供给。
《内经》所云“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讲的是过饥的害处。《内经》还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的则是过饱的弊端。中医认为进食过量,则脾胃负担过重,食积于胃肠,日久脾胃功能就会受到损害,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就不能化生,就会产生疾病。
谨和五味
谨和五味:药物有四气五味之分,食物也有寒热酸甜之别,人的体质又有虚实寒热之异。因此中医非常注重饮食的性味对健康的影响。
四气是指药物或食物的寒、热、温、凉的不同特性。五味是指药物或食物的辛、甘、酸、苦、咸的不同味道。若过食辛热温燥之品,脂肥煎炸食物不绝于口,就容易助热化火生痰,煎灼津液,就会导滞“消渴病”的发生。
《内经》指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甘味太过会因糖及淀粉摄入过多而导致糖尿病及肥胖等疾病的发生,咸味太过会因钠离子摄入过多而加重高血压、水肿等疾病。
食物之五味既能满足每个人不同的嗜好,又有不同的功效。
1、辛味食物如生姜、辣椒等,大多含有挥发油,有散寒、行气、活血之功,但过食则有气散和上火之弊。
2、甘味食物如白糖、大米等,宣含糖类,有滋补、缓和之力,过食则壅塞郁气。
3、酸味食物如青梅、柠檬等,含有有机酸,有收敛、固涩之利,但过食则痉挛。
4、苦味食物如苦瓜、杏仁等,多含有生物碱、甙类、苦味质等物,有燥湿、泻下之益,但食多则骨重。
5、咸味食物如食盐、紫菜等,钠盐较多,有软坚、润下之功,但多食则血凝。
天人相应四季食养饮食调理应随着四季气候变化而更变。一般讲,春天万物萌生可食大葱、豆豉等食品以助阳升散;夏季阳盛,应少食辛甘燥烈食品以免伤阴,宜多食绿豆、西瓜等甘酸清润食物以清热、祛暑、生津;秋季气候干燥宜少食辛燥之品,多食芝麻、蜂蜜等油润之品以润燥;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大医本草堂问诊咨询,请私信或文章的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