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的能被热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体温高到人体无法承受

2025年07月05日17:42:08 健康 1319

人真的能被热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体温高到人体无法承受 - 天天要闻

人真的能被热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体温高到人体无法承受 - 天天要闻

本文212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南京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在高温天气中因严重中暑不幸去世。送医时体温高达42.5℃,已经超过人体生理承受极限。

这不是偶然事件。随着极端天气频发,中暑致死正在成为现实中的“隐形杀手”。而多数人对它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就是出汗多点”的程度。

人真的能被热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体温高到人体无法承受 - 天天要闻

那么——人为什么真的会被热死?体温过高到底会对身体造成什么样的破坏?还有哪些人,是“高温死神”瞄准的高危人群?我们接下来就来一一解答。

中暑不是小事,是“热中毒”

中暑并不只是“晒太久头晕”这么简单,它其实是人体热调节系统崩溃后的全身性热中毒反应

在医学上,中暑分为轻型(先兆中暑)、中型(轻度中暑)和重型中暑。重型中暑又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最危险的热射病

人真的能被热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体温高到人体无法承受 - 天天要闻

热射病是中暑中的“终极Boss”,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甚至在短短几小时内导致多器官衰竭。

体温超过40℃,人体的“散热系统”会崩溃

人体正常体温维持在36.5℃~37.5℃。当环境温度过高,汗腺、血管等散热机制开始超负荷工作。但当核心体温超过40℃,尤其是42℃以上时,蛋白质变性细胞坏死、酶系统紊乱等问题接踵而至。

就像电脑过热会死机一样,人体“烧坏”了,靠降温也未必能拉回来。

人真的能被热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体温高到人体无法承受 - 天天要闻

谁是高温“重点照顾对象”?

不是只有户外工人、跑步者才会中暑。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肥胖者、酗酒者都是高风险人群。

比如老人,体温调节能力减弱,汗液分泌减少,即使体内温度不断上升,也不易察觉或及时散热。

2024年中国疾控中心研究指出,70岁以上人群在高温天气下的中暑率是普通成年人的2.9倍

人真的能被热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体温高到人体无法承受 - 天天要闻

中暑不只靠“晒”,还和湿度、通风、穿衣有关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不在太阳下就没事”。实际上,高温环境、湿度大、空气不流通,才是中暑的三大元凶。

湿度高时,汗液无法蒸发散热;通风差时,热量滞留;穿着不当也会阻碍体表热量释放。

办公室、厨房、车内,只要温湿度叠加到一定程度,也会“闷出命”。

人真的能被热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体温高到人体无法承受 - 天天要闻

中暑≠出汗多,不出汗才更致命

轻中度中暑时,患者常常大汗淋漓。但热射病患者反而常常没有汗,因为体温调节功能已崩溃,汗腺“罢工”。

这也是热射病最危险的信号之一:高热(体温>40℃)+意识障碍+皮肤干热,必需立即送医。

别迷信“排汗=散热”,汗液不蒸发就等于白流,反而可能加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人真的能被热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体温高到人体无法承受 - 天天要闻

中暑是系统性疾病,不是“喝点水就好了”

很多人中暑后第一反应是“赶紧喝水”。但对于重度中暑,单纯补水远远不够

热射病时,脑、肝、肾等重要器官会迅速受损,甚至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

这时候,需要专业的降温治疗和生命支持手段,包括冰毯、静脉补液、电解质纠正、甚至透析。

为什么有些人“中暑快死了”,自己却没意识?

人真的能被热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体温高到人体无法承受 - 天天要闻

热射病的恐怖之处之一就在于,它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意识混乱、谵妄、昏迷、抽搐等。

有些患者中暑后甚至还能走路说话,但数小时后就因脑水肿或多器官衰竭去世。

所以,越是“扛得住”,越要警惕“爆发式中暑”。尤其是看到有人在高温下说胡话、走路不稳,千万别当“喝多了”,要警惕热射病。

“热死”有多快?最短记录不到2小时

根据《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统计,重型中暑患者从发病到死亡的中位时间为4小时,最短记录不到2小时。

人真的能被热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体温高到人体无法承受 - 天天要闻

尤其在室内高温密闭环境、车内、厨房等区域,缺乏救助时几乎是“静悄悄”地丧命。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年都有“老人家午休时中暑身亡”的悲剧。

预防中暑,不只是“多喝水”这么简单

说实话,“多喝水”这条建议太泛了。真正有效的预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了解自己的风险等级:老人、心脑血管患者、糖尿病人要格外小心;

合理安排出行时间:避开11:00~16:00的高温时段;

穿透气、浅色衣物,不要等“出汗再说”;

关注气象预警,高温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不是“吓唬人”,而是实打实的风险提醒;

重视早期信号:一旦出现头晕、恶心、乏力、心悸,需立即离开高温环境,降温、补液、观察。

人真的能被热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体温高到人体无法承受 - 天天要闻

这些降温误区,千万别踩

  1. 喝冰水猛灌:容易导致胃肠不适或反射性血管收缩;
  2. 酒精擦身降温:儿童危险,可能引起酒精中毒;
  3. 捂汗排毒:完全错误,中暑时应尽快散热,而非捂汗;
  4. 电风扇直吹身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风扇不会降温,只会加速脱水。

正确做法是:在阴凉通风处休息,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如口服补液盐),必要时用湿毛巾擦拭腋下、颈部、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降温。

高温天气,是对“健康韧性”的考验

人真的能被热死!一老人因中暑身亡,体温高到人体无法承受 - 天天要闻

现代医学不再将“中暑”视为单纯的急症,而是公共卫生危机的前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暑已成为老龄社会的新型杀手。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2023年全国因中暑入院人数较2015年上升约2.3倍。这不是简单的“热”,而是对人体极限的挑战

总结一句话:

别等出事才后悔,能防住热射病,才是真正的“扛热王者”。

资料来源:

①. 邹强, 张文宏, 李军. 热射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8): 833-839. DOI:10.3760/cma.j.cn311365-20200507-00605.
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报告2018》[R]. 2020年发布.
③. 王静, 彭志勇. 中暑相关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 42(6): 963–967. DOI:10.3760/cma.j.cn112338-20201210-01416.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你真的需要减重吗? “科学减重标准”了解下 - 天天要闻

你真的需要减重吗? “科学减重标准”了解下

转自:经济日报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纪立农教授与阿里健康联合发布“科学减重标准”,希望通过规范的营养管理、运动干预、药物治疗,帮助超重与肥胖人群开启科学减重之旅。
油腻大叔控糖 60 天变型男,控糖真的这么管用吗? - 天天要闻

油腻大叔控糖 60 天变型男,控糖真的这么管用吗?

最近几年,互联网上刮起了一阵“控糖”风,说“控糖”能减肥,能美容、养颜,控糖60天就能从油腻大叔变成健硕型男,还能预防各种慢性病。身边好多朋友都在喊着要“控糖”。不过,控糖控的到底是什么糖呢?饮食里的碳水又该怎么算?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好好唠唠
西安一医院为天水血铅异常幼儿开单独诊室,医生回应两地检验结果悬殊 - 天天要闻

西安一医院为天水血铅异常幼儿开单独诊室,医生回应两地检验结果悬殊

极目新闻记者 陈洋洋7月1日,甘肃省天水市查获一起某幼儿园违规使用添加剂导致部分幼儿血铅异常案件。随后几天,陆陆续续有家长带孩子自行前往西安进行血铅检验。查血铅的单独诊室挂牌5日下午,极目新闻记者再次赶往西安市中心医院,发现与昨日不同的是,儿科门诊已开辟单独的诊室供天水血铅异常幼儿就诊。下午3时许,仍有...
医生坦言:能活过80岁的糖尿病人,身上会有这7个特点 - 天天要闻

医生坦言:能活过80岁的糖尿病人,身上会有这7个特点

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所说,在我国大约有1.5亿人存在糖尿病高患病的风险,近几年也逐渐成为了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和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怕的不是糖尿病,而是患上糖尿病后的并发症,当多个并发症找上门,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