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起,吃保健品中毒!转告家人:服用保健品时,这5点要注意

2025年07月05日18:23:10 健康 1350


又一起,吃保健品中毒!转告家人:服用保健品时,这5点要注意 - 天天要闻

又一起,吃保健品中毒!转告家人:服用保健品时,这5点要注意 - 天天要闻

“保健品中毒”这五个字,听起来像电视剧里的情节,但它正悄无声息地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甚至近在身边。

保健品,这个词听起来总像是“安全”的代名词。包装精致,广告温柔,吃了好像就能“补这补那”,从头发丝补到脚后跟。

又一起,吃保健品中毒!转告家人:服用保健品时,这5点要注意 - 天天要闻

但真相往往不那么温柔。有些人把它当饭吃,有些人把它当药吃,还有些人,把它当万能神药吃。结果,吃出了肝损伤肾衰竭,甚至进了ICU

很多时候,保健品的问题不在于它“不好”,而在于“不懂”。一旦用错了方式,再好的东西也可能变成毒药。

又一起,吃保健品中毒!转告家人:服用保健品时,这5点要注意 - 天天要闻


最常见的第一类中毒现象,是肝功能异常。

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一切进嘴的东西,不管是燕窝还是左旋肉碱,最终都要在那里“过一遍”。有些保健品含有复杂的植物提取物,表面看是天然无害,实则一旦超量或与某些药物交叉作用,肝脏就可能“罢工”。

这种“罢工”有时悄无声息。前几天还精气神十足,这两天就眼白发黄、食欲全无。检查一做,谷草转氨酶飙升好几倍。医生一问,原来在吃某某“排毒养颜胶囊”。

又一起,吃保健品中毒!转告家人:服用保健品时,这5点要注意 - 天天要闻


而第二类“隐性杀手”,是肾功能损伤。

肾脏不像肝脏那样“能喊疼”,它一旦出问题,往往不疼不痒。很多人以为尿多就是“排毒”,殊不知那可能是肾小球在逐渐“漏水”。尤其是含有高浓度蛋白、泻药成分或利尿草本配方的保健品,长期服用后,可能让肾脏每天像在跑马拉松,时间久了,自然就“跑崩”了。

这类产品时常打着“清肠、排毒、净化内环境”的旗号,看似养生,实则让身体“透支”。

又一起,吃保健品中毒!转告家人:服用保健品时,这5点要注意 - 天天要闻


第三个要警惕的坑,是成分叠加引发的交叉反应。

不少人一边吃保健品,一边吃降压药、降糖药、他汀类药物,殊不知,有些保健品里偷偷添加了西药成分,比如酚酞双氯芬酸钠等。这些成分和处方药一旦“撞车”,不是血压飙升,就是肝肾损伤。

有些“通便口服液”居然含有泻药成分酚酞,高血压患者服用后,导致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一不小心就可能出现心律失常

又一起,吃保健品中毒!转告家人:服用保健品时,这5点要注意 - 天天要闻


第四个常见误区,是服用时间和方式不当。

比如某些氨糖软骨素,建议饭后服用,但不少人空腹吃,结果胃部不适、反酸烧心;又比如某些“护眼软胶囊”,含有叶黄素脂溶性成分,必须和脂肪一起吃才吸收好,结果很多人喝杯白开水吞下,基本相当于白吃。

还有人图省事,把三种保健品一起抓一把吞下,这种“堆叠式服用”,不仅吸收效果差,还可能引起肠胃刺激,甚至引发药物性胃炎

又一起,吃保健品中毒!转告家人:服用保健品时,这5点要注意 - 天天要闻


第五个深藏不露的风险,是对身体信号的忽视。

很多人吃保健品后出现口干、腹胀、失眠、皮疹等轻微反应,却以为是“排毒反应”。这种谬论一旦被信以为真,往往会拖延真正的治疗时机。

有些保健品广告甚至暗示“初期不适是身体在适应”,这简直就是拿人体当实验场。真正健康的东西,不该让身体不舒服。如果连续几天服用后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或皮肤发痒,要立刻停用、检查。

又一起,吃保健品中毒!转告家人:服用保健品时,这5点要注意 - 天天要闻


既然如此,如何才能“吃对”保健品?首先必须明确一点:保健品不是药,更不是万能钥匙。它的“保健”二字,意味着是“辅助支持”,而非“治疗疾病”。任何一款保健品,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文号里,写的都是“保健食品”,而非“药品”。

换句话说,如果把保健品当成治病的核心,那就等于把方向盘交给了副驾驶,迟早要出问题。

还有一个尴尬的现实是,保健品对不同人群的效果差异极大。比如鱼油,有人吃了觉得血脂降低,有人吃了反而腹泻恶心。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代谢、肠道菌群、肝酶活性都不一样,不能用“邻居吃了有效”来套用自己。

又一起,吃保健品中毒!转告家人:服用保健品时,这5点要注意 - 天天要闻

更不能盲目跟风“网红推荐”。某些“抗糖丸”、“熬夜修复胶囊”、“小分子胶原蛋白肽”,听起来炫酷,但背后往往是营销包装大于实质功效。真正含量高、配比科学的产品,反而默默无闻,因为它们不靠“造神”,靠的是“成分”。

值得特别提醒的一点是,老年人和慢病患者更要慎用保健品。这类人群本身肝肾功能代谢变慢,若再叠加保健品的负担,容易引发“慢性中毒”。例如某些“增强免疫力片”,含有高浓度锌、硒,长期服用可能引起金属元素蓄积中毒。

又一起,吃保健品中毒!转告家人:服用保健品时,这5点要注意 - 天天要闻

还有些“补肾产品”,含有植物雄激素,老年男性误服后可能出现前列腺肿大、夜尿频繁、甚至诱发泌尿系统感染

归根到底,保健品不是不能吃,而是不能“乱吃”。吃之前,先问三个问题:吃它,是为了什么?身体真的需要吗?是否与现有药物冲突?这三个问题,答好了,才谈得上服用的合理性。

医生最怕看到的情形,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因为“不懂”,把小问题吃成了大麻烦。本来只是轻微的血脂偏高,却因为盲目吃保健品,吃出肝衰竭,最后反倒连基础治疗都无法进行。

又一起,吃保健品中毒!转告家人:服用保健品时,这5点要注意 - 天天要闻

而最让人遗憾的是,这些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想要从保健品中获得真正的益处,关键在于“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是别人说好就好,而是要明白自己身体的“底色”,再选择适合的“调色剂”。保健不是“补”,而是“调”;不是“加法”,而是“平衡”。

又一起,吃保健品中毒!转告家人:服用保健品时,这5点要注意 - 天天要闻


最有效的保健,其实从来不是吃什么,而是不乱吃什么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志刚,王芳,刘敏.保健食品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4,41(02):250-254.

[2]张晓红,邹丽君,刘艳.保健品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及合理使用建议[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23,17(12):1123-1126.

[3]黄丽,陈欢,许建军.我国保健品监管现状及安全性问题研究[J].中国药事,2024,38(04):420-425.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荔枝时节的跨国医缘:中西医结合为荷兰患者驱散腰腿痛阴霾 - 天天要闻

荔枝时节的跨国医缘:中西医结合为荷兰患者驱散腰腿痛阴霾

7月的广州增城,荔枝红透枝头。来自荷兰的运动爱好者安妮(化名)捧着刚摘下的糯米糍荔枝,脸上却难掩因腰腿痛带来的愁容。谁料想到,这场跨越亚欧大陆的旅程,竟让她在岭南之地,邂逅了驱散数月病痛的“东方智慧”。10分钟微创术:针尖上的“精准狙击”近日,增城区中医医院骨伤二科(脊柱骨科)诊室里,安妮扶着腰部,用...
支气管扩张能不能治愈,那治疗目标又是什么? - 天天要闻

支气管扩张能不能治愈,那治疗目标又是什么?

在医学的奇妙世界里,有一种疾病如同取经路上的顽固妖怪——支气管扩张。不少人天真地以为,把它“打败”治好后就能高枕无忧,嘿,这想法可就大错特错啦!咱今天就结合《西游记》来讲讲这支气管扩张背后的门道。话说这支气管扩张啊,就像是那盘丝洞的复杂迷宫,一旦被缠上,气道病变与扩张就成了“既定事实”,是不可逆的。...
越吃癌细胞可能越疯长,这5类食物赶紧少吃! - 天天要闻

越吃癌细胞可能越疯长,这5类食物赶紧少吃!

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不仅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对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些食物中含有的有害物质或不良成分,可能会刺激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增加患癌风险。以下这五类食物,建议大家赶紧少吃!1.
小暑时节防“暑湿” - 天天要闻

小暑时节防“暑湿”

7月7日将迎来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暑”。中医专家表示,小暑正值“三伏”头伏前后,气温持续升高、降水增多,空气湿度大,体感闷热难耐,养生防病应从“暑”和“湿”两方面着眼,注重益气生津、健脾祛湿。“中医理论认为,暑多夹湿,‘暑湿’二邪夹杂,容易
女子吃冰激凌突发“脑结冰” 医生提醒:夏日吃冰要科学→ - 天天要闻

女子吃冰激凌突发“脑结冰” 医生提醒:夏日吃冰要科学→

高温之下,很多人会选择冰镇饮料、冰激凌等消暑,但吃“冰”也得讲究“科学性”,一味贪凉可能会伤身。近日,上海一名女子吃完冰激凌后,前额突然一阵剧烈疼痛,持续好几分钟,胃也不舒服,连忙到医院就医。医生表示,这种情况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脑结冰”
流言|鱼刺卡喉时可以喝醋、吞饭解决? - 天天要闻

流言|鱼刺卡喉时可以喝醋、吞饭解决?

流言:吃鱼卡刺时,可以使用民间流传的“土方法”来解决,如喝醋、吞咽米饭、馒头等。真相:鱼刺的主要成分是钙,可与醋中的醋酸发生反应,但想要用喝醋来软化鱼刺,效果甚微,因为醋在喉咙中只是短暂停留,作用时间不长,而醋中有效的醋酸成分很低,用其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