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新增130万!多人无辜中招!公众场合千万坚持“4不碰”原则

2025年05月09日12:54:02 健康 1822

一场皮疹引发的噩梦

天津的初冬,寒风刺骨,28岁的小李裹着羽绒服,站在医院的走廊里,手里攥着一份化验单,脸色苍白。他的眼睛死死盯着“HIV抗体阳性”几个字,脑子里一片空白。半年前,他开始身上长皮疹,红红点点,抹了药也不见好。他以为是湿疹,没当回事。后来,低烧口腔溃疡接踵而至,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了医院。这一查,竟查出了艾滋病

艾滋病新增130万!多人无辜中招!公众场合千万坚持“4不碰”原则 - 天天要闻

“我没乱来啊!怎么会得这个病?”小李坐在诊室里,声音颤抖,几乎要哭出来。他是个普通的上班族,平时忙着加班,生活圈子简单,压根没想过自己会跟艾滋病扯上关系。医生耐心地听他诉说,眉头紧锁:“小李,别急,我们慢慢分析。你最近有没有去过不正规的诊所、纹身店,或者其他可能接触血液的地方?”小李愣住了,回忆起半年前一次去小店修眉,工具看着不太干净,他也没多想……

小李的遭遇,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无数人对艾滋病的忽视。据联合国艾滋规划署2023年数据,全球新增艾滋病患者约130万,总感染人数高达3990万。在中国,现有艾滋病患者已达132万,相当于人口的近1%。更令人揪心的是,许多人像小李一样,“无辜中招”,甚至不知道自己怎么感染的。今天,我们走进小李的故事,揭开艾滋病的真相,告诉你如何用“4不碰”原则守护健康。


从忽视到确诊的惊魂

小李是个典型的“996”程序员,平时除了工作就是宅在出租屋刷剧。半年前,他发现手臂和腿上冒出红色的皮疹,痒得抓心挠肝。他在药店买了点抗过敏药膏,抹了几天没效果,也没在意,心想:“可能是压力大,湿疹犯了。”可皮疹反反复复,两个月后,他又开始低烧,体温总在37.5℃左右,晚上还出虚汗。同事劝他去医院,他摆摆手:“小毛病,扛扛就过去了。”

艾滋病新增130万!多人无辜中招!公众场合千万坚持“4不碰”原则 - 天天要闻

直到最近,小李的口腔溃疡越来越严重,吃东西都疼得龇牙咧嘴,体重也掉了七八斤。他终于坐不住了,去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挂了皮肤科。医生初步检查后,建议他做全套血液检查:“你的症状有点复杂,可能是免疫系统出了问题。”小李不以为意,心想:“不就是皮肤病吗?查就查。”

几天后,化验结果出来,医生叫他去感染科面谈。小李一进诊室,看到医生严肃的表情,心里咯噔一下。感染科主任王医生拿出一份报告,语气沉重:“小李,你的HIV抗体检测呈阳性,确诊为艾滋病。我们需要进一步检查你的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制定治疗方案。”小李如遭雷击,声音发抖:“医生,您是不是搞错了?我没做过啥出格的事啊!这病怎么会找上我?”

王医生叹了口气:“艾滋病不只跟高危行为有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疏忽也可能导致感染。你回忆一下,最近半年有没有去过不正规的医疗机构、纹身店,或者接触过别人的血液?”小李愣了半天,突然想起那次修眉的经历:“有一次我在路边小店修眉,工具看着不太干净,但我没出血,应该没事吧?”王医生皱眉:“如果工具没严格消毒,微小伤口也可能传播HIV。我们先做治疗,别太担心,现在的药物能帮你控制病情。”


诊室里的对话,点燃希望

确诊后的小李,像丢了魂,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连公司都请了假。他不敢告诉家人,怕他们接受不了。母亲看他状态不对,逼问了几次,小李才红着眼眶坦白:“妈,我得了艾滋病,我也不知道咋回事……”母亲愣住了,眼泪刷地流下来:“这咋可能?你老实孩子,咋会得这个病?”

在母亲的陪伴下,小李再次来到医院,找到王医生。王医生安排了心理咨询师一起接待他们。诊室里,母子俩并肩坐着,小李低着头,母亲握着他的手,眼眶红红的。王医生语气温和:“小李,阿姨,艾滋病不是绝症。现在的抗病毒治疗很成熟,只要按时吃药,病毒能被压制到检测不到,你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小李抬起头,声音哽咽:“医生,我还能活多久?会不会传染给家人?”

王医生拿出一张图表,耐心解释:“艾滋病HIV病毒引起的,它主要破坏免疫系统,让人容易得各种感染。但现在的抗病毒药物,比如替诺福韦拉米夫定,能有效抑制病毒。你的CD4细胞现在是350,说明免疫功能还不算太差。按时治疗,很多人能活几十年。”他又转向小李的母亲:“阿姨,HIV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比如吃饭、握手、共用厕所,都没事。你们只要支持小李,帮他调整心态,他会好起来的。”

母亲抹了把眼泪,点头说:“医生,我们听您的!小李,你得振作起来,妈陪你一起面对!”小李咬着嘴唇,眼神里多了几分光亮:“医生,我会好好吃药的。就是……我还是想不通,咋就中招了?”

王医生分析:“从你的情况看,可能是那次修眉的工具没消毒,HIV通过微小伤口进入血液。日常生活里,这种‘无辜中招’的案例不少,比如不正规的纹身、美容,甚至共用剃须刀。”他递给小李一份宣传册:“这是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回去看看。记住,保护自己,从‘4不碰’开始。”


艾滋病新增130万!多人无辜中招!公众场合千万坚持“4不碰”原则 - 天天要闻

艾滋病的真相,远比你想的复杂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它不像感冒那样直接致命,而是通过破坏免疫系统,让身体失去抵御病菌的能力。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数据,中国现有艾滋病患者132万,且感染人群正在多样化——不仅限于年轻人,老年人也是高发群体。2015年至2022年,50岁以上患者从3.28万增至5.18万,原因包括不安全性行为和缺乏防护意识。

HIV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

  • 血液传播:共用针头、输血、不洁医疗器械等。
  • 性传播:无保护的性行为,尤其是多性伴或高危性行为。
  • 母婴传播:孕产妇通过胎盘、产道或哺乳传播。
  • 体液传播: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但现实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疏忽就可能埋下隐患。小李的病例,正是不洁工具传播的典型例子。据《The Lancet》报道,HIV在体外存活时间短,但在血液或体液中可存活数小时,若消毒不彻底,微小伤口就可能成为病毒的“入口”。

艾滋病的进展分为三个阶段:

  1. 急性感染期:感染后2-4周,约半数患者出现低烧皮疹乏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持续1-3周自行缓解。此阶段为窗口期,检测可能呈阴性,但已具传染性。
  2. 无症状感染期:可长达10年甚至更久,无明显症状,但病毒在体内复制,具传染性。
  3. 艾滋发病期免疫系统崩溃,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机会性感染(如肺炎、结核),最终因并发症去世。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李教授指出:“艾滋病的高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众缺乏防护意识。很多人觉得‘我不是高危人群’,却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风险。”

艾滋病新增130万!多人无辜中招!公众场合千万坚持“4不碰”原则 - 天天要闻


另一个故事,逆境中的新生

与小李的迷茫相比,45岁的张姐是个“逆袭”的榜样。张姐两年前确诊艾滋病,起因是丈夫出轨感染后传给了她。确诊时,她几乎崩溃,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但在医生的鼓励下,她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并加入了一个患者互助小组。小组里,大家分享治疗经验,互相打气,张姐渐渐找回了生活的勇气。

如今,张姐每天按时吃药,病毒载量已降至检测不到。她还在社区做志愿者,宣传艾滋病预防知识。她笑着说:“得了这个病,我才明白,活着比啥都重要!只要好好治疗,日子还是能过得美美的。”张姐的故事,让小李深受触动,他暗下决心:“我也要像她一样,活出自己的精彩!”


公众场合的“4不碰”原则

如何远离艾滋病天津河西发布的“4不碰”原则,是简单却有效的防护指南:

  1. 避免不当性行为
    性传播HIV的主要途径。避免多性伴或高危性行为,每次性生活使用安全套,可将感染风险降至最低。
  2. 不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牙刷剃须刀可能沾染血液或体液,极易传播HIV。个人用品严格分开,家人、伴侣也不例外。
  3. 避免不必要血液接触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做手术、纹身、美容。不正规的场所可能存在
    消毒不彻底问题,增加感染风险。
  4. 远离毒品
    共用注射器是
    HIV传播的高危行为。毒品不仅毁健康,还可能让你失去理智,做出高危举动。

李教授强调:“艾滋病可防可控,关键是提高警惕。日常生活中,任何可能涉及体液交换的行为,都要小心再小心。”


治疗与希望,科学点亮未来

确诊后的小李,开始了抗病毒治疗。王医生为他开具了替诺福韦拉米夫定的组合方案,叮嘱他每天按时服药。起初,小李担心药物副作用,忐忑地问:“医生,这药吃久了会不会伤身体?”王医生解释:“现在的抗病毒药物很安全,副作用可控。只要坚持治疗,你的免疫功能会逐渐恢复,病毒也能被压制。”

艾滋病新增130万!多人无辜中招!公众场合千万坚持“4不碰”原则 - 天天要闻

三个月后,小李复查,CD4细胞升至500,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他惊喜地说:“医生,我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王医生笑着鼓励:“这就是科学的威力!继续保持,定期复查,你会越来越好。”

小李还加入了一个线上患者互助群,群里大家分享治疗心得,互相鼓励。他渐渐敞开心扉,甚至开始规划未来:“我想多学点东西,找个好工作,过正常的生活。”母亲看在眼里,欣慰地说:“儿子,只要你好好的,妈就放心了。”


从恐惧到重生的路

小李的故事,是无数艾滋病患者的缩影。从最初的震惊与恐惧,到接受治疗后的重生,他用行动证明:艾滋病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联合国艾滋规划署的数据提醒我们,艾滋病仍在全球肆虐,但科学的进步和正确的防护,让我们有了对抗它的武器。

4不碰原则,不仅是健康指南,更是对生命的尊重。无论你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保护自己,从点滴做起。把这篇文章转给家人朋友,让更多人远离艾滋病的阴影,拥抱健康的生活。

**别让无知偷走你的未来。**今天,就开始践行“4不碰”吧!


参考资料

  1. 联合国艾滋规划署,2023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报告。
  2.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年,中国老年艾滋病患者流行趋势分析。
  3. 《The Lancet》,2022年,HIV传播途径与预防策略。
  4.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李教授,2024年艾滋病防控科普讲座。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别拍打!“飞行硫酸”隐翅虫进入活跃期,防范指南请查收 - 天天要闻

别拍打!“飞行硫酸”隐翅虫进入活跃期,防范指南请查收

随着气温升高,被称为“飞行硫酸”的隐翅虫进入活跃期。近日,医疗机构接诊的隐翅虫皮炎患者也多了起来,医生提醒,遇到隐翅虫千万不要拍打。隐翅虫体色红黑相间,体液中含有称为毒隐翅虫素的酸性化合物,隐翅虫皮炎就是由这种物质导致的。
喝对酸奶能防癌?浙一专家建议您这样做 - 天天要闻

喝对酸奶能防癌?浙一专家建议您这样做

我们的肠道里时时刻刻进行着“化学反应”,每天吃进的食物经过肠道微生物的分解会产生一类名为短链脂肪酸(SCFAs)的物质,它们在肿瘤防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一院)吕志民教授科研团队深入研究后,在Trends in Cancer在线发表了题为Short-chain fatty acids and ca...
14岁少女突发脑出血竟是罕见红斑狼疮,同济医院多学科协作打赢生命保卫战 - 天天要闻

14岁少女突发脑出血竟是罕见红斑狼疮,同济医院多学科协作打赢生命保卫战

极目新闻通讯员 邓国欢14岁的初中女生畅畅(化名)本应享受美好的青春年华,却不幸患上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幸运的是,在同济医院肾病内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风湿免疫内科、放射科、临床营养科等多学科团队的联合救治下,她成功摆脱了生命危险,重获健康。同济医院内科学系主任、肾病内科主任徐钢教授查房两个月前,畅...
女子高血压竟是肾上腺肿瘤所致!内蒙古患者来汉接受“极限微雕”手术后痊愈 - 天天要闻

女子高血压竟是肾上腺肿瘤所致!内蒙古患者来汉接受“极限微雕”手术后痊愈

极目新闻通讯员 宁亚飞 杨瑞内蒙古赤峰市50多岁的王女士,近半年来被“高血压”折磨得痛苦不堪,头晕目眩如同在浑水当中浸泡行走,连辨别方向都成了奢侈,但尝试使用多种降压药治疗却无效。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导致其高血压的“幕后黑手”,竟是右侧肾上腺一处直径1.5厘米的肿瘤。出院前,王女士送上锦旗考虑到王女士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