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必须掌握的急救知识 避开九大生命陷阱

2025年04月05日09:00:34 健康 2231

年轻人必须掌握的急救知识 避开九大生命陷阱 - 天天要闻

在智能手机、智能手环充斥生活的今天,年轻人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健康”。然而,笔者在急救一线工作中发现,不少年轻人因自救互救误区陷入“生命陷阱”。过度依赖科技工具、混淆传统与现代急救方法、低估身体信号等问题,正在让年轻人付出惨痛代价。

本文通过9个真实案例与科学分析,揭示年轻人最易忽视的生命危机,并提供实用应对策略。掌握这些知识,或许能在关键时刻挽救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陷阱一:智能设备有时会造成虚假安全感

真实案例:25岁程序员李君深夜加班时突感心慌胸闷,智能手环显示心率140次/分钟,却标注为“压力预警”。于是他喝了能量饮料继续工作,最终因肺动脉栓塞险些丧命。

需要注意的是,智能设备有较高的误判率:如有调查显示,38%的心脏异常会被识别为“焦虑”,29%的低血氧未被检测。智能设备多用于日常监测,无法替代专业医疗设备(如心电图机、医用血氧仪)。

遇到数据异常,需结合血压、体温等其他指标综合判断;以身体感受为准,若感到明显不适(如持续胸痛、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而非依赖设备提示;应确保设备传感器清洁,定期校准,避免数据误差。

陷阱二:别让“忍一忍”毁掉一生

真实案例:32岁的金融分析师王铭连续工作36小时后,发生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撕裂10厘米),但王铭误判自己为腰背痛,于是自行服用止痛药,最终延误就医,导致半身瘫痪。

急诊科常见易被误判的疾病有:主动脉夹层(容易被误判为颈椎病或腰肌劳损);急性胰腺炎(容易被误判为胃痛、胃肠炎);脊髓压迫症(容易被误判为腰肌劳损)。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危险疼痛有三大特征。一是强度异常,疼痛远超日常经验,如“撕裂样”剧痛;二是位置异常,如胸部腹部同时出现剧痛;三是性质异常,如伴随冷汗、恶心、肢体麻木等症状。

陷阱三:健身房里的潜在威胁

真实案例:27岁的健身教练张双在负重练习硬拉时突发脑血管破裂,因同事误判为“用力过猛”,延误送医救治,导致语言障碍后遗症。

健身是年轻人热衷的活动,但其中隐藏的致命风险尤其需要注意,包括:憋气训练可使血压瞬间飙升,可能引发眼底出血甚至血管破裂;过度负重的危险在于,脊柱承受超过800牛顿压力时,腰椎间盘易损伤;如果健身后尿液呈“酱油色”,是横纹肌溶解的典型信号,须立即就医。

在健身房如果出现紧急健康问题,急救需掌握三原则:立即停止训练、停用补剂、停止自行处理。如出现剧烈头痛、突发背痛、尿液颜色异常,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陷阱四:家庭急救的代际误区

真实案例:2岁男孩发烧,因家长用厚被子“捂汗”退烧,诱发高热惊厥,险些造成脑损伤。

急诊科常见的家庭急救误区包括:发热时捂汗,其容易诱发惊厥、脱水,科学的急救方法是物理降温(温水擦拭);扭伤后热敷容易加重肿胀、延缓愈合,科学的做法应该是急性期冰敷;昏迷时掐人中可能导致下颌关节脱位,正确的做法是保持昏迷者呼吸道通畅。

遇到这类问题,正确的解决方案是参考最新医学指南,共同制定家庭急救计划,统一急救方法。用科普视频、案例讲解替代争吵,让长辈一起学习科学的家庭急救方法。

陷阱五:心理与生理症状的混淆

真实案例:23岁的应届毕业生刘萧,在重要面试前突感胸闷心悸、手脚发麻、呼吸困难,以为是心脏病发作。急诊检查心电图正常,被诊断为“惊恐发作”。然而同月,他的室友出现类似症状后自行服用安定片,实际却是心肌炎引起的心律异常,后来导致了永久性心脏损伤。

胸痛发生时,需要鉴别是焦虑发作还是心脏病发作。通常焦虑发作会伴随颤抖、非现实感,症状多在30分钟内缓解;而心脏疾病通常持续胸痛≥30分钟,伴随冷汗、濒死感。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胸痛都需专业评估,切勿自行服用镇静类药物。目前,心电图检查是排除心脏问题的“金标准”。

陷阱六:夜间至清晨出现的身体症状可能是“死亡信号”

真实案例:26岁的主播张繁凌晨突发视力丧失,她误判症状是过于疲劳导致的,结果错过视网膜动脉阻塞的90分钟黄金救治期,导致永久失明。

夜间至清晨高风险症状发生时尤其要重视:23:00-01:00发生的静息胸痛潜在的疾病有变异型心绞痛;02:00-04:00突发呼吸困难有可能是心源性肺水肿;05:00-07:00发生了晨起眩晕有可能是脑供血不足。

夜间至清晨发生的症状需加倍警惕,建议大家宁可多跑一趟医院,不可错过唯一的生机。

陷阱七:止痛药可能掩盖病情

真实案例:35岁的赵刚连续3天头痛,自行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参加重要会议。会议中他突然吐血倒地,送医发现是药物引起的胃出血,并伴有急性肾损伤。

大家需要了解药物滥用的风险进程:0小时——自行服药会掩盖症状;6-18小时——器官损伤开始(如胃黏膜糜烂);24小时后——可能引发不可逆损伤。

同时,要掌握安全的用药原则:一、非处方药使用不超过24小时;二、记录症状细节(如身体疼痛位置、疼痛发生频率)可后续供医生参考;三、止痛药治标不治本,症状如持续,需要就医排查病因。

陷阱八:部分短视频信息不准确可能产生严重误导

真实案例:患者吴浩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看到“心梗咳嗽自救法”视频,信以为真,致心梗发作时延误治疗,最终造成心功能不全。

常见急救谣言如“心梗时用力咳嗽”,实际会延误心肺复苏的最佳时机;癫痫发作时给患者口中塞毛巾防咬舌,可能导致患者窒息。大家需要学习医疗相关信息的鉴别方法:一、查来源,看信息是否来自权威机构(如卫生健康委、三甲医院官网);二、查日期,当下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5年前的内容可能已过时;三、查作者,看信息发布者是否有医学背景;四、问医生,紧急情况直接拨打120急救电话。

陷阱九:出院≠痊愈

真实案例:29岁的徐强脑出血术后未按时复查,后发展为难治性癫痫。

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急诊入院的患者,出院后0-3天风险指数最高,易发生感染、二次出血;31-90天仍需关注风险,并监测药物副作用。

目前,可以依赖的智能监测方案包括:电子药盒+手机提醒,可避免漏服药物;佩戴健康手环,可以监测心率、血氧等指标;定期生成健康报告,通过医疗云平台与医生共享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急救成功只是起点,12%的康复患者因中断监测陷入二次危机,所以出院≠痊愈。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亟须建立系统的急救素养。遵循“三懂四会”原则:三懂——懂身体信号、懂紧急处置、懂科学鉴别;四会——会观察、会报警、会自救、会互救。

生命只有一次,真正的“守护者”不是智能设备或网络谣言,而是科学知识与冷静的判断。(作者系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为保护患者隐私,文中李君、王铭、张双、刘萧、张繁、赵刚、吴浩、徐强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踏青出游安全指南 | 遭遇山火,这些避险技巧早掌握 - 天天要闻

踏青出游安全指南 | 遭遇山火,这些避险技巧早掌握

来源:新华网 春季是踏青出游的好时节,但同时也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时段。当前又恰逢清明祭扫高峰,野外烧纸焚香同样极易引发森林草原火灾。为何春季火灾多发?如果遭遇山火,怎样科学逃生避险?发现火情,报警时要注意什么?森林火灾避险有哪些误区?这些实用
汇聚爱心力量,携手共筑孤独症儿童美好未来 - 天天要闻

汇聚爱心力量,携手共筑孤独症儿童美好未来

近日,一场名为“新”“星”相印 爱满苏河的2025年世界孤独症关爱日主题公益活动在普陀举行。长期以来,在普陀区委统战部的指导下,区新联会一直十分关注“星宝”成长,通过在上海市人口福利基金会设立“星公益”专项基金、成立“星联·心”公益咖啡吧以及开展各种星宝关爱活动等,诠释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责任和担当。此...
千年养生密码:道教内丹术与中医养生的3大核心关联 - 天天要闻

千年养生密码:道教内丹术与中医养生的3大核心关联

道教内丹术与中医养生理论的关系,如同江河与支流的交融,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科学体系。这种关联并非简单的技法叠加,而是基于对人体生命规律的深刻认知,通过不同维度共同构建起东方特有的养生智慧。  从历史渊源来看,内丹术的萌芽与
超2亿人过敏,救命的方法都在这里了! - 天天要闻

超2亿人过敏,救命的方法都在这里了!

生活在北京的温莹患有过敏性鼻炎多年,这个春季,她再次遭受过敏的暴击。3月中旬,北京市的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都超过了去年同期,柏科花粉开始大规模释放,通过皮肤和黏膜侵入温莹体内,引发她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鼻腔像被水泥封住,眼睛不停流泪,嗓子发痒
精血够不够,看眼睛就知道!中医教你一招,两个药补精生血! - 天天要闻

精血够不够,看眼睛就知道!中医教你一招,两个药补精生血!

现在很多人,虽然年龄不大,但是眼睛总觉得很难受,经常看一会东西就觉得很累,还会伴随着发干,发痒,如果你也有类似的表现,中医告诉你:可能是你的精血不足,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因为五脏精气上注于目,目受血而能视”而看眼睛的表现,就能知道精血亏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