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吕景山:治疗脾胃病用药经验举要

2024年09月24日17:22:06 健康 1360
国医大师吕景山:治疗脾胃病用药经验举要 - 天天要闻国医大师吕景山:治疗脾胃病用药经验举要 - 天天要闻

吕景山 国医大师(1934-)

国医大师吕景山,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吕景山对于胃肠病的治疗见解颇多

,尤擅长对药的临床应用,现将吕老治疗脾胃病用药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胃肠病具有发病易、收效速、根除难的特点。

脾胃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若虚若实,水谷不消,故令腹内虚胀或泄,不能饮食。

饮食不节与不洁则胃病,胃病则精神少而生大热,元气虚而阴火乘,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亦从而病。

形体劳役、思虑过度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大便泄泻,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亦从其病。

故治该病必脾胃同调。

01 用药特点举要

#辨证用药,不拘成方

吕景山治病既强调辨证论治的原则性,又注意具体用药的灵活性,绝不偏执成方,而是有是证,用是药。一个处方常由若干个小方化裁而来,温、清、消、补,适病而定。如久病于胃,或郁而化热,或渐变生寒,或寒热相混,而呈脘痞、呕吐、吞酸等症,然总以脾胃升降失司为机转。其常用中满分消丸、旋覆代赭汤、瓜蒌薤白散、丹参饮、半夏汤等方剂化裁以调气、降逆、解郁为主。

#药味多,用量轻,重调摄

吕景山治疗慢性胃肠病主张循序渐进,注重调摄,缓以图功,反对峻补猛攻。其处方药味多,剂量小,药力缓,一般剂量3~10g,薏苡仁、山药等食药双兼之品用至30g,多数处方药味在15味以上,一般水煎服,慢性病多建议患者用丸药善后。正如《珍珠囊指掌药性赋》曰:“用药之忌,在乎欲速,欲速则寒凉温行散补泻,未免过当,功未奏效,害已随之,夫药无次序,如兵无纪律,虽有勇将,适己勇而愤事。”

吕景山注重调摄还体现在其方剂中常采用对药组合,如表里并用,寒温并用,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脏一腑;有相须,有相制,不一而足。如晚蚕砂与皂角子润肠通便,青皮与陈皮行气,木瓜与乌梅养胃阴,丹参与檀香调血行气,干姜与良姜温中散寒,黄连与吴萸、黄连与干姜、黄芩与半夏的寒温并用等以和嘈杂。用之临床,每3~5剂药即见效。可谓得心应手。

#善用炭药,不拘于血

血见黑则止,吕景山不仅在出血时运用炭类药,在治疗泄泻时也常用炭药,认为其既可促进水分吸收,又可保护肠黏膜,如白术、苍术、山楂、干姜、生熟地、青陈皮、仙鹤草等炒炭加减用之。他还认为凡炭药能中和胃酸,苦味药能消酸,治疗胃酸过多常用枳实炭、内金炭等。

吕景山于1982年出版了《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现将该书中治疗脾胃病对药经验,介绍如下。

02 对药基本特点

#药效相似,协同增效

即所用对药功用大致相同,配伍以增药效。如青皮与橘皮,同为橘的果实,幼果为青皮,成熟的果皮为橘皮。因老嫩不同,而功效有异。橘皮辛散升浮,偏理脾肺气分,长于行气健胃,燥湿化痰;青皮苦辛酸烈,沉降下行,偏于疏肝胆气分,兼能消积化滞;二药伍用,青皮行气于左,橘皮理气于右,左右兼顾,升降调和,共奏舒肝和胃,理气止痛,调中快膈之效。

再如枳实与枳壳,系同一物种,未成熟的果实为枳实,成熟的果实为枳壳;枳实破气消积,泻痰除痞,枳壳理气消胀,开胸快膈,枳壳性缓,枳实性烈;枳壳性浮,枳实性沉;枳壳主上,枳实主下;高者主气,下者主血;枳壳行气于胸,枳实行气于腹;二药伍用,气血双调,直通上下,行气消胀,消积除满益彰。

再如佛手伍香橼,可增强理气之力。砂仁伍豆蔻,两药均芳香化湿,温中行气,两药伍用则化湿行气之力增强。扁豆配薏苡仁,二者均为药食同源,又都有益气健脾之功,其中扁豆化湿而有养阴之效,薏苡仁利湿而不伤阴,二者合用最适合于脾胃气阴两虚而兼有下利之证。

#相互制约,各展其长

即所用对药性味或功用相异,但二者同用又能各取其长,而互制其短,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枳实与白术配伍,枳实破气消积单用则开泄力大,虽能消痞满而易伤正气,气伤则反为虚痞矣,而白术专主健脾,为脾虚之专药,治疗脾虚效大力宏,但单用则补多行少而易致气机壅滞,反易增痞。二药合用,枳实得白术之补则行气而不伤正,白术得枳实之通则补脾而不助壅,用于治疗痞满则虚实皆宜,疗效增加。

熟地伍砂仁,熟地益肾补血,为肾阴亏虚及血虚之要药,但性静而不动,守而不行,且地黄经九蒸九晒,滋腻力大,过用每致腻膈减食,则阴血反不易生;砂仁辛散醒脾,但性味温燥,过用则易助热伤阴;二药合用,以砂仁辛散之性去熟地腻胃之弊,两药同用补血而不腻膈。吴茱萸配黄连,吴茱萸温中散寒止痛,黄连清热燥湿,以吴茱萸之辛热制黄连之苦寒,两药同用和胃制酸,治疗肠胃病的呕吐、吞酸、腹痛、泻痢等。赤芍伍白芍,赤芍活血通络,白芍敛阴养血,两者一活一敛,共达养血止痛,凉血清热的作用。

03 常用对药举隅

#柴胡合枳实

柴胡主升主散,能引清气上升,故可升中阳而益脾;能入肝理气解郁,故可疏肝气而和胃。枳实味苦,性微寒,入脾、胃经,苦能降气,炒黑入血,长于破滞气,化瘀血,祛痰湿,消积滞,为脾胃气分之要药。柴胡和枳实相伍,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使气机畅,瘀血行,表邪祛,内热清,清气升,浊气降,共达疏肝理气和胃、理气散结消痞之功。笔者体会,此对药用以治疗脘腹或胸脘痞满胀痛,属气滞者效佳。

#苍术合白术

苍术健脾平胃,燥湿化浊,升阳散郁,祛风湿;白术补脾燥湿,益气生血,和中安胎。苍术苦温辛烈,燥湿力胜,散多于补,偏于平胃燥湿;白术甘温性缓,健脾力强,补多于散,善于补脾益气止汗。二药伍用,一散一补,一胃一脾,则中焦得健,脾胃纳运如常,水湿得以运化。笔者体会,该对药治疗脾胃湿盛者常有捷效。

#柴胡合白芍

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柴胡性辛散,疏泄肝气;白芍性酸柔,濡养肝血,柴胡得白芍之柔,不至疏散太过,白芍得柴胡之散,不至阻滞气机。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名方中,均有此对药,该对药治疗证属肝气犯胃、肝脾不和之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有较好疗效。

#半夏合麦冬

法半夏辛温,燥湿和胃,滋阴养胃,一润一燥,用以治疗痰湿困脾兼胃阴不足之干呕、呃逆、饥不欲食者,使脾湿得除,而不致温燥;胃阴得养,而不致滞腻,体现出用药贵在平衡之道。该对药貌似矛盾,实则各有所指,半夏祛困脾之湿邪,麦冬补失养之胃阴,扶正与祛邪并举,故常有佳效。

#海螵蛸合浙贝母

海螵蛸味咸微温,制酸和胃;浙贝母苦寒,生肌和胃,并借其清热缓泻之功,以制海螵蛸收敛涩肠之弊。此对药适用于胃脘胀痛、反酸,无论胃寒、胃热证,均可随证应用,是治疗胃酸过多之佳品。

#枳实合厚朴

两药均为行气除满要药,枳实偏寒,专破胃肠结气,消积导滞,以除痞为主;厚朴偏温,善降胃肠之气,宽中化滞,厚肠运脾,以除胀为主。两药配用,用治寒热虚实所致之脘腹痞满胀痛、矢气、便秘,属胃肠气滞不行者,均有良效。

#厚朴花合代代花

厚朴花利湿宽中,化湿解郁,健胃,止痛,代代花理气宽胸,疏肝和胃,开胃止呕;二药伍用,相互促进,香气浓郁,生发之性倍增,芳香化浊,理气宽中,醒脾开胃,增进食欲之力益彰,用于小儿厌食效果良好。

#代赭石合旋覆花

代赭石苦寒,归肝经,平肝潜阳,重镇降逆;旋覆花苦微寒,归胃脾大肠经,降气止呕,“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两药相须为用是治疗肝气犯胃,胃气上逆致呕吐、嗳气、呃逆之常用对药。此对药亦是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小暑时节防“暑湿” - 天天要闻

小暑时节防“暑湿”

7月7日将迎来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暑”。中医专家表示,小暑正值“三伏”头伏前后,气温持续升高、降水增多,空气湿度大,体感闷热难耐,养生防病应从“暑”和“湿”两方面着眼,注重益气生津、健脾祛湿。“中医理论认为,暑多夹湿,‘暑湿’二邪夹杂,容易
女子吃冰激凌突发“脑结冰” 医生提醒:夏日吃冰要科学→ - 天天要闻

女子吃冰激凌突发“脑结冰” 医生提醒:夏日吃冰要科学→

高温之下,很多人会选择冰镇饮料、冰激凌等消暑,但吃“冰”也得讲究“科学性”,一味贪凉可能会伤身。近日,上海一名女子吃完冰激凌后,前额突然一阵剧烈疼痛,持续好几分钟,胃也不舒服,连忙到医院就医。医生表示,这种情况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脑结冰”
流言|鱼刺卡喉时可以喝醋、吞饭解决? - 天天要闻

流言|鱼刺卡喉时可以喝醋、吞饭解决?

流言:吃鱼卡刺时,可以使用民间流传的“土方法”来解决,如喝醋、吞咽米饭、馒头等。真相:鱼刺的主要成分是钙,可与醋中的醋酸发生反应,但想要用喝醋来软化鱼刺,效果甚微,因为醋在喉咙中只是短暂停留,作用时间不长,而醋中有效的醋酸成分很低,用其软化
身体这5处“发红”说明气血足 夏季养气血,试试这3招→ - 天天要闻

身体这5处“发红”说明气血足 夏季养气血,试试这3招→

俗话说“夏季无病三分虚”夏季,我们该如何养气血?身体哪些部位“发红”说明气血充足?身体这5处“发红”说明你气血充足!夏季,人体容易受到暑邪影响,出现面色白、嘴唇白、手掌白的情况,也是“血虚”的表现。如果身体这5处“发红”,则说明你气血充足、
小暑时节,养生攻略快收下! - 天天要闻

小暑时节,养生攻略快收下!

7月7日4时04分,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小暑。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季夏时节的开始。此时初伏将至,在一日胜过一日的炎风热浪中,荷花怒放、流萤飞舞、蝉鸣阵阵,万物用热情礼赞生命的美好。
入伏必吃三道菜!老理儿养生讲究全给您掰扯明白了 - 天天要闻

入伏必吃三道菜!老理儿养生讲究全给您掰扯明白了

今儿个咱唠唠这小暑跟三伏天的事儿,顺带跟您说说咱北京人入伏后必吃的三道硬菜!您瞧啊,小暑眼瞅着就到了,这天儿是一天比一天热乎。要说这三伏天,可是一年里阳气最足、湿气最重的时节儿,也是调补身子的黄金窗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