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聍”何许物也?
“耵聍”这两字都是“耳”旁,肯定有耳朵有关系。其实,“耵聍”就是俗话说的“耳屎”罢了。
但“耵聍”总给人一种更亲近的感觉,“耳屎/耳垢”则让你敬而远之了。
可见,好的名字是多么重要。
耳道结构
当然,耵聍还有别更陌生而又让人莫名其妙的名字,比如“耳墨”“脑膏”“泥丸脂”之类。为了表示自己有文化,下次掏耳朵的时候可以装叉地说:“注意了,我要掏脑膏了!”没文化的还以为您要自杀了呢,哈哈!
“叮咛”表示“嘱咐,嘱托”,大概也是靠近耳朵说话吧。这“耵聍”二字与“叮咛”,字形相近,读音相同,可能是流出一源吧。只是,这样一来,“怎么都别忘了/一声平安的叮咛”,这歌词就有点无法直视了。
“耵聍”不是垃圾
耵聍由位于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油脂性物质,可以保护外耳道免受真菌和细菌的侵袭。
而且,耵聍有一种特殊的味道,能吓退各种小虫子,防止它们钻进外耳道。即使小虫子鼻子不好使,耵聍的黏性也能粘住小虫子,防止它们更深入“探险”。所以,古人说“耳屎贵如金”(不单单只是说颜色像黄金哦)。
耵聍(耳屎)能保护我们的耳道(可能不包括图中的情况)
你还别说,中医有“耳塞”一味药,其实就是“耵聍(耳垢)”,可以入药的。医书上明明写着:
耳塞
【释名】耳垢、脑膏、泥丸脂
【气味】咸、苦,温,有毒。
【主治】颠狂鬼神及嗜酒。(大明)蛇、虫、蜈蚣螫者,涂之良。
以后,自己掏出的就要好好留着备用哦(开玩笑的,快拿开的,我不要这个)。
伊朗科学家与“耳垢杀虫剂”
展思还读到了一个叫“耳垢与杀虫剂”的故事,大意是说,一位科学家想到了耳垢驱赶昆虫,那么我把其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岂不是就可以发明出一种“无毒杀虫剂”了。哈哈,聪明如我,这科学家想。后来,果然发明了这种“耳垢杀虫剂”,建议商标注册为“二狗杀虫剂”。嗯,很好的一个故事,特别适合中学生写作文。
难产的“耳垢杀虫剂”
但是,且慢,这故事好像有点猫腻。
首先,这个故事的版本就有几个,这科学家一会儿是受到妻子说没有无毒杀虫剂的启发,一会儿又是遇到同事说耳垢太多,还有的是他妻子用杀虫剂药死了宠物狗,不一而足。而且这科学家的名字也怪怪的,其他地方竟查无此人,只有他发明了耳垢杀虫剂的故事。有的文章还煞有介事、言之凿凿地写着“依拉迪·赫拉比是出生在伊朗的大发明家,他名下还有400多个发明专利”云云。为了显得真实,真是用力过度啊。
“耳垢杀虫剂”
因此,展思不得不怀疑,所谓“耳垢杀虫剂”的故事,和牛顿苹果、华盛顿核桃树的故事,都是有人编造的呢。
伊朗科学家依拉迪·赫拉比的“故事”
但这故事还是在流传着,显然也牵动着很多人的心……
牵动人心的“耳垢杀虫剂”
实在不行,先用着这个吧……
“试试就逝世”
正是:
千份叮咛话要听,万份耵聍是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