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一枪一炮拖垮苏联,里根人权攻势,如何让苏联5次有口难辩?

2023年09月17日07:11:03 历史 1515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在1980年的总统选举中,美国共和党的极端保守派人物罗纳德·里根击败卡特入主白宫,当选为美国第40任总统。


1、里根的“人权外交”


里根是市场经济和私人企业的积极倡导者,被称为“是自加尔文·柯立芝总统以来白宫中最无畏的资本主义的卫道士”。

不动一枪一炮拖垮苏联,里根人权攻势,如何让苏联5次有口难辩? - 天天要闻


在国内经济政策上,他反对“新政”以来历届美国政府所奉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以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的经济思想为圭臬,主张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减少干预,扶植和发展自由企业,以减税等政策工具来刺激经济增长。

在对外政策方面,里根以对苏联强硬而著称,曾经尖锐地批评其前任的缓和政策,提出了“以实力求和平”的思想,强调保持对苏联的全面军事、技术优势,在与美国国际利益有关的地区与苏联进行直接的对抗,重振美国的霸业,最终使资本主义在与共产主义的对抗中获得全面的胜利。

人权问题上,里根政府认为卡特的人权外交走上了“极端化”,它“过于软弱”。

1982年10月14日,里根政府的国务卿亚历山大·黑格普林斯顿大学发表讲话时说:

“我们面对着一种这样的形势,即在福特政府时期以及卡特政府过分虔诚地发动人权攻势时期,战略被动性逐步削弱了独裁的反共产主义政府的决心,使西方盟国的信心不断下降,鼓励了苏联和苏联操纵的极权主义政权采取冒险政策。”

因此,里根政府认为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政策过分地强调了道义上的因素,而忽视了实力上的原则,因而提出了以“全面遏制”和“新灵活反应”的强硬战略来取代卡特的“人权外交”战略。

不过,人权因素并没有因此而从里根政府的外交政策中完全消失,相反它也充当了其“和平演变”策略的一个基本武器。

1981年里根政府在首次发表的《国家关于人权报告书》中声称:

“本政府认为,人权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同年1月提出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也指出,美国对苏联的总体战略“仍然是遏制苏联的扩张,鼓励苏联国内及其统治的其他各国内部的政治民主化和基本人权”。

而里根本人更是强调说:

“促进自由一直是我们国家外交政策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本届政府任内,人权考虑在我们外交政策的各个方面都是重要的。”

当然,在第一任里根政府执政时期,美国政府对人权的关注仅仅是停留在口头,而对实际的人权外交仍然采取一种保留和批评的态度。

不动一枪一炮拖垮苏联,里根人权攻势,如何让苏联5次有口难辩? - 天天要闻


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将里根之当选总统看作是当代美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有的人认为,“1980年共和党候选人罗纳德·里根入主白宫预示着美国外交行为的重大变化”,有的人甚至提出,“对美国来说,罗纳德·里根的当选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

然而,到里根第一任内的后期,美国政府开始适度调整外交政策,从单纯强调实力的“全面对抗和全球遏制战略”转变成为“实力与谈判并重的双轨战略”,即里根所提出的所谓“现实主义、实力和对话”的三原则。


2、里根的“人权外交”与和平演变


导致这种转变的国际和国内因素主要有:

第一,竞争对手发生了变化。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美苏关系有了新的松动,紧张气氛得到缓和。特别是在1986年3月苏共27大以后,苏联外交采取了所谓的“新思维”,提出了与美国“和平共处”、政治解决安全问题的口号,同时在行动上也表现得较为谨慎和克制。

这样,如果美国一味地奉行前一时期的强硬对抗战略,拒绝苏联的“和平倡议”,甚至用“低烈度战争”来处理国际关系,特别是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苏联就会轻而易举地赢得“爱好和平”的美名,使美国在道义上和法理上处于被动的地位。基于这种情况,里根政府不得不考虑对外交政策进行适度的调整。

第二,美国认为出现了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机会。

里根政府认为,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提出的“改革”与“新思维”的主张,给美国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它使美国有可能迫使苏联作出更多的让步,并引导苏联的政策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

对此,里根表示美国必须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以抓住主动权,考察苏联政策中可能有利于美国安全的积极变化。

与此同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这些积极变化本身并不能促进美国的自由和人权的价值观念的进人,只有在与他们进行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上述目标,最终实现苏联等“共产主义国家内”的“和平演变”。

第三,美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

里根就任美国总统以后,大规模扩充军备,以期扭转同苏联军事力量对比不利的趋势。仅在里根第一任内的四年中,美国政府共花费军费1万亿美元,造成政府的财政收支连年出现巨额赤字,国际收支逆差逐年递增,从1985年起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要继续与苏联对抗和扩充军备,显得力不从心。

不动一枪一炮拖垮苏联,里根人权攻势,如何让苏联5次有口难辩? - 天天要闻


因此,美国需要缓和与苏联的关系,为削减军费开支和摆脱经济困境创造条件。

第四,里根竞选连任美国总统的需要。

有学者认为,“里根的第一届任期,是美苏关系20年来的谷底”,此言非常恰当地反映了这几年的实际情况:

里根在其第一任内的整整4年中没有与苏联领导人会面,强硬地拒绝承认第二阶段核协议,因此他进一步巩固了其很早就有的“毫不妥协的反苏干将”的形象。

然而,根据有关的民意调查,美国民众对里根的这种反苏强硬立场越来越担心,认为苏联的军事力量并不是美国国家安全所面临的惟一重要威胁,更为严重的威胁来自象日本那样的经济竞争者。

他们普遍认为,美国要想在与日本和西欧的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对其外交政策进行调整。因此,在争取连任的总统竞选中,里根及其竞选班子根据民意调查的意向,对外交战略作出了策略上的调整,转而强调和平、谈判与实力、对抗并重的战略。

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里根在其第一任总统的后期就对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而这种调整的一个最为突出的方面,就是在外交政策中加大了对人权因素的重视,重新拾起并进一步发展了卡特政府时期的人权外交政策。

1984年,国务卿舒尔兹在伊里诺克里夫·科弗俱乐部发表了题为《人权与美国对外政策的道义原则》的长篇演讲,将人权问题提高到美国对外战略的高度。

同年9月24日,里根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的演说更是明确地强调了人权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地位,他说:

“我想告诉大家,美国政府将继续关注人权问题,并视之为对外政策的道义核心。我还想强调的是,我们重视国际人权,因为它是维护和平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1985年1月,竞选连任成功的里根在第二任期的就职演说中便正式提出了新政府的人权外交政策,认为人权政策的思想基础是“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因为“自由是人类精神之中最深厚、最崇高的理想愿望,全世界人民都渴望获得自决的权利,渴望获得那些促进人类尊严与进步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这样,当第二任里根政府就任时,它又重新祭起了“人权外交”的大旗。

不动一枪一炮拖垮苏联,里根人权攻势,如何让苏联5次有口难辩? - 天天要闻


不过,与其前任的人权外交相比,里根政府的人权外交政策尽管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但有一点是开始对中国提出所谓的人权问题。


3、“南朝鲜客机被击落”事件中的“人权外交”


就像卡特时期一样,苏联仍然是里根政府人权外交的核心对象。

在里根的第一任期内,尽管非常忽视人权在外交政策中的作用,但还是一有机会便对苏联发动猛烈的人权攻势。

“南朝鲜客机被击落”事件就提供了一个大好的机会。

1983年8月31日格林尼治时间18时半左右,苏联空军击落了一架从纽约飞往汉城的南朝鲜波音707客机,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269人全部遇难,其中包括美国国会议员劳伦斯·麦克唐纳等60名美国人。

这一事件在国际上激起轩然大波,各国纷纷作出强烈反应,谴责苏联对民用航空器的攻击。里根政府抓住这一良机,对苏联发起凌厉的攻势。事发次日,白宫发言人以里根总统的名义发表声明,指责“这一骇人听闻的暴行”,表示“非常关注并深感不安”,要求苏联方面作出解释。

正在加利福尼亚休假的里根总统提前回到华盛顿,召集国务卿舒尔茨、国防部长温伯格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约翰·维齐和其他国家安全顾问,就这一事件进行磋商,并任命了一个特别工作小组,负责向总统提出意见和建议。

9月5日,里根总统亲自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强烈谴责苏联的“野蛮行径”、“大屠杀”、“反人类的罪行”,要求苏联向全世界道款,“充分说明”事情真相,确保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苏联在美国公布纪录苏飞行员讲话的侦听磁带后仍一味实行强硬的对策。

9月7日,苏联外长葛罗米柯马德里欧安会续会上继续进行辩解,拒绝承担责任。

白宫旋即宣布实施制裁:

取消苏联航空公司在美国出售机票的权利;禁止美国航空公司在美国出售乘坐苏联航空公司飞机的机票;持有苏联民航公司机票的人不得乘坐美国航空公司的飞机进出美国和在美国国内旅行;美国航空公司停止与苏联航空公司的一切相互业务安排;禁止美国航空公司接受由苏联航空公司发售的进出美国和在美国国内旅行的机票;苏联航空公司必须在9月15日之前关闭它在美国的办事处,办事处人员必须在同一天离开美国。

当日,美国联合澳大利亚、加大、法国、日本等国联合提出一项决议草案,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对这一事件进行全面调查。

不动一枪一炮拖垮苏联,里根人权攻势,如何让苏联5次有口难辩? - 天天要闻


里根政府在这场外交攻势中,明确无误地打着“人权”的旗号。

总统、国务卿和其他外交人员都反复强调该事件是一起极为严重的空前的人权事件,是“苏联同全世界所有珍视人的权利和人生价值的文明人民之间的一个严重国际事件”,苏联军用飞机用导弹袭击民用航空器,是“对无辜平民的谋杀”,粗暴地践踏了基本人权即生命权

这一轮“人权攻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苏联理屈词穷,外交关系空前孤立,加之美国突然入侵格林纳达,在欧洲成功地部署中程导弹,国内经济也强劲增长,意识形态斗争的胜利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使美国逐渐取得20世纪70年代一度丧失的战略优势,而苏联被迫在争霸斗争中转入守势。


4、对苏联的人权攻势


到里根的第二任期,美国政府对苏联的“人权外交”攻势则更加猛烈,其目的也更加明确一推动苏联的“民主化”改革和实现对苏联的“和平演变”,其中一个主要的做法是在两国首脑会晤期间直接地提出苏联的人权问题。

1985年11月19-21日,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在日内瓦举行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国首脑的第一次会晤,双方进行了长达15小时的会谈。

会晤期间,里根向戈尔巴乔夫表达了美国对苏联人权问题的关注,要求苏联改善国内人权状况,减少对持不同政见者的压制,给公民更多的移居自由。

双方虽然没有在这一问题上达成具体协议和共识,但是里根发出了这样的信号:

人权将在今后的美苏会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苏联要想在双边谈判中获得好处,就必须在人权问题上作出妥协。

里根在会谈后声称:

“在日内瓦,我与戈尔巴乔夫讨论了人权问题。我们美国人相信,历史给我们上了最深刻的一课:尊重本国人民权利的国家也一定尊重邻国人民的权利。所以,人权不是抽象的道义问题,而是一个维护和平的问题。”


不动一枪一炮拖垮苏联,里根人权攻势,如何让苏联5次有口难辩? - 天天要闻

1986年10月,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冰岛雷克雅未克举行了军备控制问题的第二次首脑会晤。

会谈期间,里根抓住苏联政府速捕人权分子尤里·奥尔洛夫的事件大做文章,多次提到苏联的人权问题,认为苏联不允许犹太人出国的做法影响了两国关系,制造了不信任和紧张。

里根把一份书面材料交给戈尔巴乔夫,上面列出了11000名要求离开苏联的犹太人名单。10月13日,里根在全国广播电视讲话中报告了雷克雅未克会晤的情况,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苏联的人权问题。

他说:

“我们讨论了苏联违反人权原则的问题,即他们不让老百姓迁出俄国,不让公民在不受迫害的情况下享受宗教信仰自由,不让被国界隔开的亲人团聚”。

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着两国的关系,因此,“苏联国内人权状况的改善,是美苏双边关系改善的一个必要条件”。

在美国这种强大的人权攻势下,苏联被迫在人权问题上不断让步。

雷克雅未克首脑会晤后,苏联不得不承认人权问题在双边正式谈判中的重要地位,调整国内政策,停止了对西方国家俄语广播的干扰,释放了萨哈罗夫等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和人权分子,放宽了对移民的限制。

里根政府对苏联的人权外交攻势取得了巨大的阶段性成果。

1987年12月,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举行了第三次首脑会晤,并最终达成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的条约,即所谓的“中导条约”。

尽管该条约所涉及的核武器只占两国核武库的4%左右,但它是自从核武器诞生以来所达成的第一个削减核军备的协议,因而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积极评价。

虽然“中导条约”的光芒一时间遮掩了里根人权外交攻势的锋芒,但人权问题已跃然成为美国政府议事日程表上居于首要位置的重要问题。

不动一枪一炮拖垮苏联,里根人权攻势,如何让苏联5次有口难辩? - 天天要闻


里根在12月7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强调说:

“美国主张对话,不主张对抗。我们的议事日程表上是:尊重人权、加强公开接触、裁减军备。”

12月8日,在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签署的美苏两国联合声明中,苏联方面第一次公开承认“两国领导人彻底、坦率地讨论了人权和人道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在美苏对话中所占的地位。”

美国的人权外交攻势又一次得手。

1988年5月,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举行了第四次首脑会晤,掀起了人权外交的又一次高潮。会晤期间,里根竭力鼓吹美国式的民主制度和人权标准,试图在苏联民众中掀起一场争取“自由与民主”的运动。

他还为持不同政见者们撑腰打气,公然对他们说:

“作为普通人中的一员,我来到你们当中是希望我所做的一切能给你们以力量…当我们通过外交途径推进人权时,你们却成年累月地冒着失业、失去家庭、失去一切的风险,用你们的生命来推进人权。”

里根在会谈中又一次迫使苏联政府在人权问题上作出了让步。


5、对中国的人权攻势


里根政府人权外交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不仅对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了激烈的人权外交攻势,而且还开始向中国提出所谓的人权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期间,中美关系的主流是遏制苏联扩张主义这个头等重要的战略问题,中国是牵制苏联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美国的人权外交攻势并没有针对中国。

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美苏关系由对抗逐步转为对话,美国政府认为,中国的战略地位也逐渐在下降。

再加之美国国内历来就存在一股强大的保守势力,他们一贯敌视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因此,一旦苏联的威胁减轻,他们就会重新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将中国看作是与资本主义对立的天然敌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美关系中也开始出现了人权问题。

1983年4月,中国网球选手胡娜在美国参加网球比赛。美国政府纵容一些人与台湾分子勾结,对她进行诱骗、胁迫,使她滞留美国。4月4日,美国政府正式宣布给胡娜提供“政治庇护”。

中国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严正抗议。“胡娜事件”是中美两国建交后的第一起涉及“政治庇护”的事件,也是两国关系中的第一次人权问题交锋。

不动一枪一炮拖垮苏联,里根人权攻势,如何让苏联5次有口难辩? - 天天要闻


里根政府还就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所谓“西藏问题”发起了多次人权攻势。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二战胜利80周年 走进纳粹德国投降的历史现场 - 天天要闻

二战胜利80周年 走进纳粹德国投降的历史现场

1945年5月8日24时,法西斯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开始生效时,由于时差原因,地处柏林以西的美、英、法等国还是5月8日的下午或晚上,而位于柏林以东的苏联等国,已经是5月9日。因此欧洲各国将5....
中国历史上三个最成功的商人,最后都散尽家财,无一得到善终 - 天天要闻

中国历史上三个最成功的商人,最后都散尽家财,无一得到善终

中国历史上有一些著名商人,有部分符合散尽家财且未得善终的情况,以下列举三位比较典型的: 吕不韦: 生平事迹:战国末年卫国商人,他以“奇货可居”闻名,通过扶持秦异人(后改名子楚)登上秦王之位,自己也官至秦国丞相,权倾一时。在执政期间,他组织编
【史志论坛】以彭州市为例浅谈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 ‖程爽 - 天天要闻

【史志论坛】以彭州市为例浅谈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 ‖程爽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本文载《巴蜀史志》2024年第6期聚地方人才 育方志硕果以彭州市为例浅谈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程 爽地方志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民族文脉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地方志部门作为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的主要部门,在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随...
【史学争鸣】多重视角下的绵阳“周原说”‖宋翔 - 天天要闻

【史学争鸣】多重视角下的绵阳“周原说”‖宋翔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多重视角下的绵阳“周原说”宋 翔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周原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之一。传统观点认为周原位于今陕西关中地区,然而,综合水文地理、自然资源、历史文献与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线索,可提出另一种可能:周原的地理位置或许并非局限于传统认知中的陕西岐山周原,而是涵盖了今四川绵阳一带。绵阳...
古代乐制与戏曲研究的新视角——黎国韬《古代教坊与文学艺术研究》序 - 天天要闻

古代乐制与戏曲研究的新视角——黎国韬《古代教坊与文学艺术研究》序

□吴承学黎国韬教授所著《古代教坊与文学艺术研究》一书收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将在中华书局出版,请我写序。为了撰写序言,我重新阅读了国韬各种著述,并且大致了解了相关学科的学术史。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发了一些回忆与感想。壹1990年,我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到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国韬1992年考...
“情感中心”: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随札 - 天天要闻

“情感中心”: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随札

□李成晴一1925年,六十一岁的茹经老人唐文治在《自订年谱》中反思道:余向主道德教育,迨阅历世变,始悟性情教育为尤急。到了翌年,唐文治在《<南洋大学三十周年纪念征文集>序》一文又重提性情教育的新定位:“故夫有真性情,而后有真学问、真事业。余向主道德教育,及今思之,与其为道德高远浑噩之谈,毋宁言性情教育悱恻...
铭记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中国人 - 天天要闻

铭记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中国人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那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自由与奴役的殊死战斗中,中国与50多个国家的人民同仇敌忾、英勇战斗,并肩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势力。
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现在可以“亲身经历” - 天天要闻

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现在可以“亲身经历”

VR展《转折·从头越》体验效果。受访者供图 戴上VR头显,“穿越”至90年前,一场惊心动魄的旅程拉开序幕。 “突破4道封锁线时,每到一次封锁线,就有墙从天而降,飞机从后往前掠过,结合音效,压迫感很强。在战斗场景中,我们在掩体中穿行,还有互动可以帮边上的战士取弹药箱。建模很真,被炮弹砸的时候,我忍不住晃动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