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2月组建福州军区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共4个师21个团,9万余人。兵团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和驻福州办事组,三大部下设有18个业务处,兵团机关驻沙县城关,1970年9月迁至南平市,陆军第31军副军长彭飞为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熊兆仁为政委。
1969年12月25日接收1.5万人充实福建生产建设兵团,以福建省企事业单位为基础,抽调部队干部为领导骨干,组建4个师,共18个团2个直属团和1个相当于团的单位等。
兵团第1师(工矿)、第2师(农业)、第3师(林业)、第4师(基本建设),共21个团(18个团+2个直属团+1个相当于团的单位)。邵武综合农场、高峰农场划归兵团。
1970年4月将3个企事业单位改编为团(包括兵团直属的原沙县森工局改编为直属第24团),1972年5月增设永安矿区(相当于师的单位)。
第1师,驻龙岩东肖,以工矿为主,兼营农副业。
1969年12月建师,时辖第1团-潘洛铁矿、第2团-永定煤矿、第4团-漳平煤矿及龙岩苏邦煤矿、第6团-邵武煤矿、第7团-龙岩青草盂农场、黄斜劳改农场、南靖马山劳改农场和煤矿建井大队-煤矿建井公司(相当于团的单位)。
上图为1972年时的兵团射击集训队参观古田会址
1970年4月,龙岩红炭山煤矿改编为第1师第3团。
福建龙岩矿务局:位于龙岩市红坊乡下洋村,建于1958年10月,1960年5月改名为红炭山煤矿,1970年改编为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第1师第3团,1977年12月改称龙岩矿务局,后来龙岩矿务局和永定矿务局合并为福建煤电股份公司。
上图为特钢厂创办时的龙岩县曹溪公社东山大队原貌
上图为昔日的7071厂
1970年5月,福州八一钢铁厂改编为兵团第1师第5团,后八一钢铁厂与拟建的龙岩特种钢材厂合并组建福建八一特钢厂(即是7071厂,位于龙岩城东南郊)。
上图为1973年时的特钢厂
1971年11月福建八一特钢厂由隶属第1市改为直属兵团,1973年1月福建八一特钢厂建成投产后改属福建省冶金工业局。
1970年6月厦门工程机械制造厂改编为第1师矿山机械厂(相当于团的单位),1972年7月交还厦门市革委会。
1970年8月厦门反帝医院改编为兵团第1师医院,前身为1898年美籍荷兰人创办的救世医院,院址在鼓浪屿河仔下。1951年改称为厦门市第二医院,1958年厦门市第三医院(厦门市第三医院前身为创办于1931年的鼓浪屿医院,1953年改称厦门市妇产医院,1954年改称为厦门市第三医院)与厦门市第二医院合并为鼓浪屿医院,1966年改称为反帝医院,1970年医院迁至龙岩并更名为福建军区福建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医院(同年厦门市政府在第二医院旧址重新组建鼓浪屿区人民医院和厦门市医院第三病区)。当年一师医院现为龙岩市第二医院,
1971年2月煤矿建井大队及所属四队与筹建中的永安加福煤矿共同组建为一师第5团。
1971年10月,一师第1团划归三明钢铁厂。
1972年1月,一师第7团撤销。1973年7月1日,一师师部撤销。二团、三团、四团、六团,煤矿建井大队,师医院等直属兵团。兵团撤销时,上述单位交由福建省燃料工业局接管。
第2师,驻明溪城关,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副业。
1969年12月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在明溪成立。
上图为武装看押,武装看押是2师3师重要任务
第2师辖第8团、第9团、第10团、第11团,以经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副业等。
第8团-清流县-清流新垦劳改农场,第9团-明溪县-明溪楼前劳改农场,第10团-宁化县-宁化凉伞岗劳改农场,第11团-泰宁县(由原闽侯熔新机械厂、闽侯白沙劳改农场、仙游度峰糖厂和永安大洲后砖瓦厂等组成)。
上图为昔日的弋口劳改农场
1970年5月,第11团由闽侯白沙迁至泰宁,改辖将乐、泰宁、建宁三县森林工业单位和泰宁朱口、弋口劳改农场。原11团度峰糖厂改为师直属营、大洲后砖瓦厂划归第4师、熔新机械厂划归莆田地区、白沙农场交由省五七干校接管。
上图为2师11团建宁森工营女子水运队-金溪女将
建宁县森林工业单位:1958年建宁县林业局成立水运队,利用金溪河道将建宁县木材水运至顺昌贮木场,1969年建宁县林业森工组成福建生产建设兵团2师11团3营(建宁森工营),建宁森工营下辖城关木材采购站、水运连和大源、武调、枫元、溪源伐木场及将上林场,1971年城关木材采购站与水运连合并,木材采购站下设男水运队1队、2队、3队、4队和女子水运队(女子水运队属建宁森工营首创,被誉为金溪女将),兵团撤销后并入林业局。
弋口农场:1958年上海监狱系统南下福建,在将乐县与泰宁县之间建立上海市闽北劳教农场,1962年2月上海设在泰宁弋口劳教农场交由福建公安,1969年12月划归福建生产建设兵团,时称2师11团4营,此为泰宁劳改独立大队前身,1982年泰宁劳改独立大队撤销。
上图为昔日的度峰糖厂
度峰糖厂-2师第11团一营:原属福建省劳动改造第三管教大队,后改称福建省度峰糖厂,后撤销2师第11团一营番号,改称2师独立营。
1971年2月,二师机关一分为二,一部留在原地领导原有各团,一部调至永安县水东组建永安矿区。1971年10月二师场第9团划归三师,第9团所属各营并入二师第10团。
1973年1月,撤销第8团、第10团、第11团五营和师直属营,交由地方接管;第11团余部改为兵团直属。1973年7月二师师部撤销,第11团交由地方接管。师团撤销后,军队干部多数调回原单位,少数就地转业。
第3师,驻建瓯县城,以森林工业和林业为主,兼营农牧副业。
1969年12月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在建瓯成立。
第3师辖第12团、第13团、第14团、第15团、第16团、第17团和南平大洲贮木场、邵武贮木场、邵武汽车保修厂、南平森工医院、三师设计大队(原华东林业勘察设计院,1971年10月改为兵团设计大队,位于建瓯南雅),以经营森林工业和林业为主,兼营林牧副业等。
第12团:建西、建瓯、南平森林工业和林业
第13团:顺昌、建西森林工业和林业
第14团: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森林工业和林业
第15团:福建省森工局一处、二处、五处、基建处
第16团:邵武、光泽森林工业和林业,邵武综合农场
第17团:崇安黄土、建阳小湖、梁布、浦城永平、政和东平等劳改农场
1971年2月,兵团筹建的邵武铜冶炼厂、浦城铜矿合并组建为第9团(团部机构从第二师划转)。
1972年8月,第9团改为兵团直属。
1973年1月,邵武铜冶炼厂、浦城铜矿建成投产后交由福建省冶金工业局。
上图为50年代建监初期的崇安黄土农场(现武夷山监狱)
1973年1月,第17团撤销,更名为福建省崇安劳改支队,对外称福建省崇安黄土农场。
1954年改称城村黄土农场,主要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1958年更名为崇安黄土农场,1970年划归福州军区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第3师第17团,1983年改称福建省武夷山农场。
1973年5月,第15团改为森工基建大队(对外称公司,相当于团的单位)。
1973年7月,三师师部撤销,第12团、第13团、第14团、第16团和大洲贮木场、邵武贮木场、邵武汽车保修厂、南平森工医院等改为兵团直属。兵团撤销时,上述各单位交由福建省林业厅接管,军队干部多数调回原单位,少数就地转业。
上图为兵团战士在茶场劳作
第4师,驻永安县城,以基本建设为主,兼营少量农副业。
1969年12月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在永安县成立。
第四师驻地永安县城关原福建省水电专科学校,辖第18团、第19团、第20团、第21团、第22团、第23团,以基本建设为主,兼营少量农副业。
上图为第4师篮球队
第18团驻三明白沙-原省建一公司
第19团驻永安西洋-原省建三公司
第20团驻南平-原省建八公司,省建八公司在1973年交由接管后改为省建二公司
第21团驻龙岩小洋-原省公路工程局第一工程处
第22团驻安溪福德-原省公路工程局第二工程处
上图为第4师23团工作现场
第23团驻三明-原省工业安装公司
四师医院驻三明
1973年四师师部撤销,第18团、第19团、第20团、第23团交由福建省基本建设局接管,第21团、第22团、第19团三营(交通部第三公路工程局二处)交由福建省交通局接管。军队干部多数调回原单位,少数就地转业。
永安矿区(师级),对外称福建省永安矿区建设指挥部,1971年4月筹建,1972年5月1日对外办公,相当于师的单位,直属兵团。
永安矿务:位于永安市安砂镇水东,1971年动工建设加福煤矿、莆田煤矿、福州煤矿等,1977年11月加福、莆田、福州3矿组成永安矿务局。那时由于莆田和福州没有煤炭资料,因此在永安县划二块地域供莆田和福州开采。永安矿务局成立后,莆田煤矿改称斑竹坑煤矿,福州煤矿改称丰海煤矿。
永安矿区机关设行政、政工、生产指挥、基本建设4个处,下辖永安加福煤矿(第五团)、东坑仔煤矿(相当于团的单位)等单位。兵团撤销时,永安矿区交由福建省燃料工业局接管。
上图为永安矿区从矿井归来的兵团知情
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第24团(兵团直属团)
兵团直属第24团驻沙县城关,辖五个营、沙县和尤溪森林工业和林业、纺织厂(沙县养坊)、制药厂(沙县水南)、兵团独立汽车连(沙县养坊)、汽车保修厂(沙县白沙)、卫生队(沙县水南)。
1973年第24团纺织厂并入南平纺织厂,兵团撤销时,上述各单位交由福建省林业厅接管,军队干部多数调回原单位,少数就地转业。
1971年10月,福州军区和福建省革委会开始调整兵团组织体制与领导关系。到1972年底,先后将潘洛铁矿、矿山机械厂和全部劳改单位移交地方有关部门管理。福建八一特钢厂、邵武铜冶炼厂、浦城铜矿等企业建成投产后移交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