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是塑造传奇的时代。
前段时间看完沈从文的传记,再次发生感叹。
沈从文自从小学毕业后就当了兵,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曾经在“湘西王”陈渠珍手下做书记官。
1922年沈从文来到北京,没有考上大学,就在北京大学旁听,用一支笔打拼人生。后来收到包括徐志摩胡适等人的认同,他在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用情书打动了出自世家的张家三小姐。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之后他的《边城》《湘行书简》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他。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1949年迫于政治压力他曾经选择自杀,之后就停止了文学创作,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在1988年5月去世,彼时他已连续第二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且进入了终审名单。如果沈从文没有去世,他会在当年十月获奖。
沈从文墓地位于湖南省凤凰县沱江畔听涛山,墓园以天然五彩石为碑,正面镌刻其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为姨妹张充和所撰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这个文字是沈先生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幅挽辞,就是这四句: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教书的时候,他有个学生叫做汪曾祺,汪曾祺纪念他的老师,写了一篇文章,就用的这个作为题目:《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很早以前我读《湘行散记》《边城》的时候,我就喜欢沈从文的文字,现在重读,更是感慨:他的文字,大约是不朽的。
两耕斋闲话:闲来喝茶,梦里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