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国府上千的人口,贾政这个五品小官为什么养得起?

2025年05月06日18:13:16 历史 1777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荣国府,这座堪比王府的豪宅,住着上千口人,仆人、亲戚、佣人,甚至亲王后嗣,都能在这里安身。

令人不解的是,贾政,一个仅有五品的小官,却能轻松支撑如此庞大的家族开销,甚至为荣府带来无尽的财富与权力。

荣国府上千的人口,贾政这个五品小官为什么养得起? - 天天要闻

那么,这个看似普通的官员,到底是如何做到的?他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先祖积德,皇帝恩赐田产无数

要说贾府为何如此富庶,就不得不提贾政的曾祖父了。

那是在康熙年间,宁国公贾演和他弟弟荣国公贾源凭借着治军有方、沙场征战的功绩,深得皇帝的赏识和信任。

皇帝龙心大悦,一道圣旨下来,将大片肥沃的良田和众多金银珠宝、字画古玩尽数赏赐给贾家。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能得圣上亲眷,那可不是一般的荣耀。

于是乎,贾府一跃成为名噪京城的大户人家,过起了骑马射猎、养奴纳妾的贵族生活。

荣国府上千的人口,贾政这个五品小官为什么养得起? - 天天要闻

据说,当年贾府排场之大,就连皇宫里头都要眼红。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随着康熙驾崩,贾府在宫中的势力也随之减弱。

到了贾政的父亲贾代善那一辈,贾府虽然还是子孙满堂,但显赫已不如从前。

继承家业,贾政坐拥万贯家财

在将府邸和家产托付给下一代时,贾政的父亲贾代善却是个"不走寻常路"的人。

按理说,长子继承制是贾府的传统。

可贾代善生怕大儿子贾赦胡作非为,挥霍无度,最后把祖宗基业败得一干二净。

荣国府上千的人口,贾政这个五品小官为什么养得起? - 天天要闻

思前想后,贾代善做出了一个决定:将大部分家产都留给了勤恳踏实的小儿子贾政打理。

不仅如此,贾代善还给贾政求来了一个工部员外郎的官职,让他既有实权,又有俸禄,可以安心管理家业。

就这样,贾政走马上任,接过了荣国府的"帅印"。

可即便是袭了爵位,继承了家业,贾政也未曾料到,这荣国公的名头虽然好听,背后的担子却着实不轻。

俗话说得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可对贾政来说,先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万贯家财,更是个无底洞般的烂摊子啊!

荣国府上千的人口,贾政这个五品小官为什么养得起? - 天天要闻

九庄园万两银,入不敷出家底渐失

据《红楼梦》中提到,贾府名下共有大大小小九个庄园,主要由一些庄头打理。

这些庄头每年到贾府交租,一来一去,光是路费、礼品就不知道要花多少银子。

更别提还得给主子们塞点好处,才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按理说,九庄园的年租加起来,怎么也得有个四五万两吧?可在贾府这些挥金如土的主子眼里,这点钱还真就是杯水车薪。

曹雪芹写到,光是元春省亲这一遭,就让贾府颇为拮据了一阵子。

府里上上下下加起来,怎么也得有个一千多号人。

每月光是下人的月钱,就要几千两白银。

荣国府上千的人口,贾政这个五品小官为什么养得起? - 天天要闻

更别提主子们的吃穿用度,那可真是一掷千金。

就拿王熙凤的寿诞来说,满汉全席、异宝奇珍,应有尽有,排场之大,简直赶上皇家了。

如此这般,贾府虽然家底殷实,但在敛财无度、挥霍无度的双重夹击下,渐渐也撑不住了。

好多庄子到交租的时候,都喊穷叫苦,说是年成不好、收成太少。

可贾政哪里管得了这些?该要的银子,一个子儿也不能少。

区区俸禄,入不敷出另有"门路"

作为一个五品官,贾政每年领到的俸禄能有多少?据史料记载,大约也就八十两银子,再加上八十石米。

荣国府上千的人口,贾政这个五品小官为什么养得起? - 天天要闻

即便算上朝廷额外发的一些养廉银,最多不过两千两出头。

在普通百姓家,两千两银子可以过好几辈子舒坦日子了。

可在贾府,拿这点俸禄平均到每个人头上,怕是连一口好茶都喝不上。

就是贾政自己,想要养个小妾,这点俸银也是捉襟见肘。

那贾政究竟是如何应付贾府的巨额开销的呢?说到底,还是在他那官职上做些"手脚"。

要知道,作为工部主事,贾政手里头可掌管着京城里的大小工程。

这里头的油水可不少,只要运作得当,几万两银子还不是手到擒来?

当然,这笔钱贾政是断然不会拿去贴补府里的窟窿的。

要知道,就算他一掷千金,也填不满那些纨绔子弟的荷包。

荣国府上千的人口,贾政这个五品小官为什么养得起? - 天天要闻

与其如此,还不如留点私房钱,自己逍遥快活呢!

贾政俸禄竟不用交"公粮"?

话说回来,贾政身为荣国府家长,怎么就能把自己的俸禄都捞了去,一分不交"公家"呢?

原来,荣国府里专门有一笔叫"官中"的银子,用于府内上下的日常开销。

这笔钱的来源,主要是历代贾家先祖们积累下来的田产收益和其他投资所得。

从贾府主子的吃穿用度、下人的月钱赏赐,到平日送礼、家宅修缮,方方面面的花销全都得靠这笔"官中"银子来买单。

说白了,贾府里有钱没钱,就看这"官中"的余额够不够。

至于贾政那点俸禄,充其量就是他的私房钱,当然不归"官中"管。

荣国府上千的人口,贾政这个五品小官为什么养得起? - 天天要闻

也就是说,贾政和贾府里的奴才们还真没什么两样,同样都得靠着"官中"这棵摇钱树过活。

只不过,奴才们领的是月钱,贾政领的是岁钱罢了。

据说,贾政的岁例有一万两之多,比他的俸银只多不少。

再加上,贾政还能从"官中"报销一些应酬的费用、路费什么的,日子过得那是红红火火。

子孙成累赘、挥霍成家常,败落是必然

随着贾府子孙人丁越来越兴旺,花销动辄就是几千上万两。

就拿贾元春省亲大兴土木、凤姐生日排场铺张这些场面来说,哪一桩不得砸银子?

再加上赖大、赖尚、赖二这些"败家玩意儿",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挥金如土。

就连林黛玉这个"林妹妹"住进来,不也得备上几个丫鬟、分几间房来伺候?

荣国府上千的人口,贾政这个五品小官为什么养得起? - 天天要闻

据说,仅仅是元春省亲和迎接黛玉这两件事,就让贾府的家底缩水了几成。

可即便如此,那些纨绔子弟们的排场,也丝毫没有收敛的意思。

大观园里歌舞升平,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恍若人间仙境。

可在这背后,贾府的根基其实早已经千疮百孔、岌岌可危了。

就连贾政这个当家人,对此也是心知肚明。

只是身在其位,不得不维持门面罢了。

在这样的场面下,就算当年的家底再殷实,也架不住这一而再、再而三地折腾。

到了贾政这一代,入不敷出的窟窿是越来越大,收支平衡更是做梦也难。

说到底,像贾府这样单传却人丁兴旺的大家族,败落是迟早的事。

荣国府上千的人口,贾政这个五品小官为什么养得起? - 天天要闻

正应了那句老话:"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曾经的荣华富贵,终究也难逃衰败的命运。

荣国府的没落,是封建制度的缩影

在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红楼一梦,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缩影。

表面上,贾政还能凭借先祖余荫,勉强撑起场面。

但实际上,所谓的"康乾盛世",也不过是强弩之末罢了。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处于金字塔尖的统治者们骄奢淫逸、不思进取,只知道尽情地揉捏百姓、搜刮民脂民膏。

而作为统治阶级的中流砥柱,贾府上下也难逃这股歪风邪气的侵蚀。

荣国府上千的人口,贾政这个五品小官为什么养得起? - 天天要闻

当房子的地基开始腐烂,即便是再华丽的外表,也终究掩盖不了倾颓之势。

贾府的败落,归根结底,还是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

这不禁让人反思:究竟是什么,让昔日名门沦为一盘散沙?

归根结底,还是奢靡之风残败人心,是骄奢淫逸扼杀朝气。

若贾府上下能齐心协力,勤俭持家,就算囊中羞涩些,也未必会像书中那般分崩离析。

反观现实中的我们,在面对诱惑时,是否也曾负债累累、透支未来?

但愿每个人都能从贾府的兴衰中汲取教训,学会量入为出、合理规划。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建起心中不倒的"大观园"。

荣国府上千的人口,贾政这个五品小官为什么养得起? - 天天要闻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贾府的故事,给了我们太多现实中的启示。

诚然,我们没有贾政那样的显赫家世,也不必像贾府那般应酬送礼、大兴土木。

但在这日益繁华的世界里,我们是否也曾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出发时的初心?

也许,我们并不需要一座大观园,也不必拥有万贯家财。

只要心存善念,脚踏实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尽情绽放,就已经拥有了《红楼梦》中最美好的一切。

荣国府上千的人口,贾政这个五品小官为什么养得起? - 天天要闻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更应该以贾府的覆辙为鉴,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准方向,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绚丽人生。

让我们携手前行,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吧!

信息来源:《红楼梦》原著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尘封70年的底片漂流记:谁家回忆遗落旧货市场? - 天天要闻

尘封70年的底片漂流记:谁家回忆遗落旧货市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苗 刘志坤近日,一位博主在西安旧货市场发现大量老底片的视频,引发关注。5月5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联系到该博主三三了解到,目前这些底片已被带回广东妥善保存,若能找到照片中的当事人,愿无偿归还这些承载时代记忆的珍贵影
琉球独立潮起!五百年中国纽带能否重启主权回归 - 天天要闻

琉球独立潮起!五百年中国纽带能否重启主权回归

五百年过去了,琉球群岛上的中国人,支持琉球独立回归中国的呼声是越来越强烈,正如琉球群岛上的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呐喊:“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要回归祖国,任何困难都挡不了我们回归祖国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