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和张兆和偕同走进了北平中央公园的婚礼殿堂,这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时刻,天空湛蓝而明亮,阳光洒满了整个公园,显得非常温馨和美丽。
然而美好的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两人结婚后很快陷入柴米油盐的消磨中,沈从文为了挽回妻子甚至割腕自杀,可是张兆和却并不领情,反而更加厌烦,对这段感情彻底心灰意冷。
这段悲伤的故事是如何发生的呢?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又是怎样一副模样呢?
悲剧的开始
1933年的北京秋高气爽,沈从文辞去了青岛大学的教职,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他和他的女人张兆和举行了简单而朴素的婚礼。
没有华丽的场面,没有隆重的仪式,家里也很寒碜,沈从文从来不在意这些,他知道,真正的坚强和勇气来自于自己内心的信仰和执着。
文人有骨气,沈从文经历过战争和生死,他明白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他从来不愿意向任何人低头,他只愿意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自己的信念奋斗。
他和张兆和的婚姻也是如此,他们不需要外部的认可和支持,只需要相互理解和支持,就可以一起走完人生的旅程。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沈从文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孩童,他永远没有长大。但显然,沈从文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生活,没有想过妻子是否真的想要这样只有精神的未来。
张兆和比起沈从文成熟的多,她是豪门贵族家庭出身,又出门看过世界,知道柴米油盐的可贵,没有充满幻想。
不管怎么说,婚后生活开始了,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姻虽然简朴却充满真情,他们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在一起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刻,然而这种生活却不是沈从文之前想的那样。
结婚的时候,沈从文并没有要张家的嫁妆,他本身又喜欢收集古玩,那些稿费经常性的花完,往往不能补贴家用,还要张兆和拿钱出来,甚至让她当掉首饰,窘迫到了极点。
婚后刚刚四个月的时候,沈从文的母亲病了,这让他非常着急和担心,他知道自己必须前往家乡探望母亲,于是他匆匆收拾行囊,便乘车上路了,妻子张兆和却并没有陪同。
不管身边人怎么劝说,张兆和都坚持己见,她用各种理由搪塞,和沈从文的书信没有中断,但是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去湘西,这份决绝几乎让人怀疑,两人的感情已经出现裂痕。
全面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和一些知识分子决定离开沦陷区,前往昆明,他们化了妆,辗转南逃,历经艰险,终于到达了西南联大,这次张兆和同样没有在身边,沈从文孤身一人。
这一次张兆和拿出的理由是孩子还小,沈从文的书稿需要整理,可是夫妻两人在国难当头分居两地,战乱让每一次相见极为珍贵,谁也不知道下次能否见面,张兆和就有这份狠劲。
尽管后来张兆和还是妥协了,带着孩子去往西南后方,但是依然和沈从文分居。沈从文不得不在休息的时候走过几十里的山路,见妻子和孩子一面,这种卑微简直溢于言表。
当初两人的爱情就是一种错误,沈从文太过自卑,将自己置于弱势地位,全心全意的释放爱意;张兆和始终掌握着主动权,对沈从文予取予求,态度漫不经心,伤害性十足。
顽固的爱
1929年,沈从文的生活有了新的变化。他被胡适聘请到上海当了老师,这让他拥有了一份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这个聘请不仅给了沈从文新的工作机会,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年,沈从文的第一节课正式开始了。他走进教室,看见了那些年轻的面孔,还有一个和他目光交汇的女孩,那是张兆和。
她是学生中一位聪明、优秀的女孩子,青春活力四溢,正热爱着文化与知识,而沈从文则是一个中年男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文学成就和生活阅历。
在教学的过程中,沈从文对张兆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帮助,他挑选了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让张兆和阅读,向她介绍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不断向她示好。
同时,他像个顽皮的孩子一样追求张兆和,写了无数封情书给她,希望能够得到她的回应。
张兆和对沈从文的求爱并没有放在心上,从来没有表现出任何兴趣和回应,她将沈从文的情书丢在一边,用“青蛙记号”标记,只是集中精力学习,期待自己能够有所作为。
然而,沈从文并没有放弃他的追求。他依旧一封接一封地写情书,表达自己对张兆和的感情。这些情书的内容非常动人,沈从文用他的才华和灵魂深情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但是,这些情书频繁到了令张兆和心生厌恶的地步,她不喜欢沈从文那种极度执着的追求方式,觉得这种行为过于侵略,她只想尽快结束这段烦人的关系,回归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沈从文性格中有一种偏执,他没有放弃对张兆和的追求,想了许多种方法“曲线救国”,但是都没能成功,最终他请出了自己的伯乐——胡适,希望对方能当一个牵线的红娘。
1930年7月,张兆和应邀到胡适的家中,一番寒暄后,胡适开始了月老的表演,他向张兆和介绍沈从文的优点,借着同乡的情谊说情,言谈中将自己摆在长辈的高度说教。
张兆和并没有被这些话所动摇,她认为自己可以依靠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取得更高的成就,而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她对沈从文也从来没有产生过感情,完全不可能接受胡适的提议。
面对这个问题,张兆和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胡适的提议,胡适见状,有些着急的劝说张兆和,直言沈从文顽固地爱着她,但是,张兆和仍然坚定地表示:“我顽固地不爱他!”
这次说合算是失败了,可是沈从文依然不气馁,他毫不间断的给张兆和写情书,更让对方的家人接受了他,经过一番死缠烂打,张兆和最终点头同意,答应了这门婚事。
失败的爱情
依靠死磨硬泡,沈从文抱得美人归,可是这种施舍来的感情真的可靠吗?后来的事情验证了两人关系的脆弱,沈从文的浪漫文人性格和张兆和端庄大气的内心并不十分相符。
1930年7月,沈从文拜访熊希龄,一位名叫高青子的家庭教师代为接待了沈从文,他发现了高青子的聪明和才华,内心中生出好感。这次偶遇,成为了两人人生非常重要的一页。
一个月之后,高青子再次见到了沈从文,那一天,她打扮得有些不同,仿佛模仿了沈从文笔下另一部小说的女主人公的样子,并且特意装扮为书中的模样,引起沈从文的注意。
他自然知道高青子的心思,深深地被她的美貌和聪慧所吸引,并对她产生了强烈的感情。
后来两人的交往逐渐加深,沈从文帮助高青子修改《紫》的文字,热情地支持高青子的文学创作,就像是在给自己那个时代的爱情做出了最好的注解,这篇小说获得了很大成功。
沈从文也写了很多小说回应,笔名是从高青子名字中取出来的,这不仅是表达了他对高青子的思念,更是对他们之间情感的一种延续。他以文人的方式,惬意地灵魂出轨。
对于这件事,沈从文没有瞒着张兆和,他坦然地告诉兆和自己的情感状态,即便当时他们的儿子刚刚出生,这种勇气和正直令人佩服,但是也给两人的感情制造了巨大困难。
张兆和无比愤怒,独自回到苏州娘家,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沈从文却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他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只能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
对于这样的情感困境,沈从文感到非常矛盾和迷茫。他开始怀疑自己,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放弃高青子这份自以为是的爱情,对人生方向也迷茫彷徨,不知道自己的去留方向。
1942年,高青子主动退出,一定程度上挽回了沈从文的爱情,张兆和重新回到他的身边,两人分工明确,微妙的维持着家庭的和睦,然而时代的浪潮涌起,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1946年以后,张兆和和沈从文之间的感情开始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政治见解产生了明显的分歧,这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危机,原本就伤痕累累的爱情几乎到了毁灭的边缘。
在这样的背景下,沈从文的家庭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和妻子及儿子分居,只有在每天晚上才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共进晚餐。
走之前,他还要为第二天的早饭和中饭准备食材,这样一来,在家中他的处境就更加难以承受了,他的地位也变得非常尴尬和孤立。
一生寂寞
张兆和是一个红颜,美丽端庄,但是她并不是沈从文的知己,张兆和对于沈从文的作品,总是不能给出积极的评价。相反,她经常挑剔沈从文的文章,不喜欢这些文字中的情节。
对于沈从文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他的文学才华一直备受人们的赞扬和认可,但是他最亲近的人——妻子张兆和却无法理解他的创作。
更甚至,在沈从文声名大作之时,张兆和还总忍不住去修改沈从文文中的语法,以至于最后沈不敢再让她看自己的新作。
沈从文清楚地知道,他和张兆和之间的价值观和生活背景存在很大的不同,张兆和出身于大家族,她欣赏规矩、端庄的艺术表现方式,更看重文字的语法、句式和用词。
而沈从文则更倾向于自由、浪漫的文学风格,他追求情感的表达和人物的塑造,丝毫不受所谓的规矩约束,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差异下,张兆和并不懂得沈从文的内心世界。
价值观上的不同,再加上生活不如意,沈从文渐渐变得心灰意冷,毫无生气,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才华和人生的意义,感到自己被辜负了,陷入了这种孤独和无可奈何的困境。
在这段时间里,沈从文的创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他并没有停止写作,但是层层压力让他的作品变得更加阴郁和沉闷,他的笔下充满了对于人生的疑惑和对于世界的失望。
沈从文在极端困苦下想过自杀,他喝下煤油,用小刀划破手腕,想要用死亡结束这一切。可是他并没有成功,只能继续浑浑噩噩,一直到1978年才能缓口气,然后于1988年去世。
沈从文晚年的时候,张兆和回来照顾他,算是将这段感情收尾,两个人在生命的尽头才真切的感知对方。沈从文去世后,张兆和整理他的文稿,深刻地反思与他相处的婚姻生活。
对于张兆和而言,整理沈从文的文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她在整理这些文稿的同时,也在重新审视和理解自己的生活,得到了深入的思考和启迪,学会了接受和宽容。
她深刻地意识到,婚姻需要经营和维护,需要相互支持和理解。她最终得到了心灵的平静,并在沈从文的遗志下,决定把这些遗稿出版,与读者分享沈从文独特的人生和文学才华。
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充满着不幸,两个不合适的人在一起就是一种折磨,徒劳留下伤痛和感伤。
婚姻中的问题和困难是无法避免的,可能会让我们感到迷茫和疲惫,但是我们需要学会正视它们并积极解决,只有通过与配偶的坦诚交流和妥善处理问题,我们才能够在婚姻中获得幸福和满足。
希望人们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重新发现生命中的美好和意义,幸福的婚姻不是靠完美来实现的,而是需要相互理解、包容和支持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由“红色史令”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