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正宗的菜肉馄饨,是荠菜和猪肉馅的。今年年初,随着电影《菜肉馄饨》在沪杀青,上海人“舌尖上的乡愁”也被勾起来了。
这个春天,到哪里去找一碗“顶新鲜”的荠菜鲜肉馄饨?在崇明区中兴镇,卞根琴阿姨新开的小店排起了长队,招牌上赫然就是一碗菜肉馄饨。
而卞阿姨本人,更像是这家店的“活招牌”——在新闻晨报的牵线下,不久前,她也参加了《菜肉馄饨》的拍摄,并且告诉晨报记者,“拍电影比做菜肉馄饨更开心。”
“阿姨,我来看看你,顺便吃碗菜肉馄饨。”
2月18日,新闻晨报·随申hi记者在卞阿姨的店里待了四个多小时,发现将近一半顾客这样说。
中兴镇兴工路上,这家新店2月15日刚开门,每天两百多名顾客里,就有一半是过去奶茶店的熟客。
听说她参加了《菜肉馄饨》拍摄,有人主动向她打听拍电影的感觉。他们说,和做奶茶的时候相比,她又升级了——“现在是拍过电影的卞阿姨!”
卞阿姨和“菜肉馄饨”的缘分,说来奇妙。2024年12月中旬,晨报记者收到卞阿姨透露的独家消息,发布报道,提到阿姨的新店会推出上海人喜欢的菜肉馄饨。
随着报道的传播,有人辗转联系上记者,说电影《菜肉馄饨》正在上海拍摄中,制片人和导演想邀请卞阿姨参加电影的拍摄。记者即刻致电卞阿姨,告知这个好消息。电话那头,阿姨声音乐呵呵的,“好呀好呀,阿拉普通老百姓也能拍电影啦!”
■卞阿姨在拍摄现场
后来再问,“卞阿姨,电影拍好了伐?”阿姨喜滋滋回答,“拍好了!”拍摄当天的照片上,阿姨穿黑色长袖衣裤,深红背心,站在南昌路168弄口袋花园里。捻起一片红叶,阿姨笑了。
记者问卞阿姨,拍电影和做菜肉馄饨,哪个更开心?
阿姨爽朗地笑了。“当然是拍电影比做菜肉馄饨开心!”
■店里七张桌子,一天要接待200来人次
她告诉记者接到剧组电话的后续。“我想电影名字叫《菜肉馄饨》嘛,一开始以为是他们看到报道,叫我去包菜肉馄饨。”她想,包馄饨不担心,就像平常一样好了。
她还想着,到了剧组还可以看到明星。“人家说潘虹、周野芒、阿庆爷叔都来拍这部电影。我想,假使能见到阿庆爷叔,还能跟他讲几句,倒是蛮好。”
“去了才知道,电影是分组拍的,我们那组是拍普通老百姓的画面,碰不到他们。”
■卞阿姨在拍摄现场
她还说:“馄饨他们也没叫我包。叫我去拍收衣服。我在楼上收衣服,下面的人哗啦一下都盯着我看。”
“导演讲,现在外面要下雨了,你要一下子把衣服都收进来,动作要快。”
“我们做惯奶茶的人,动作都很快的。伊拉喊,‘下雨啦,快点来收衣裳’,我就冲上去收一竹竿的衣服。结果我人一抱,竹竿掉下去了,我说啊哟不好意思,要么你们换个人重新来。他们很辛苦,竹竿掉下去了,整个流程都要重来一遍,衣服要晾好,竹竿要放好,我又拍了第二遍,才通过了。”
■卞阿姨在拍摄现场
那天卞阿姨早上六点出门,夜里才回来。“出门天还没亮,我在剧组待了一天,从天黑到天黑。除了收衣服,还叫我看人家‘吵相骂’,叫我头从窗口伸出去。”
她说,想想还是拍电影有劲,“没心事的,随便他们说,动作不灵,那就再来一遍。”现实生活里,不管做奶茶还是做馄饨都辛苦,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吧。
尽管拍电影能跳出日常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但在剧组再一次邀请时,卞阿姨盘算着新店筹备工作还没做完,还是婉言谢绝了。在她的认知里,做好餐饮老本行是她的本分。
69岁开启“菜肉馄饨新赛道”,卞阿姨又开始了天不亮起床、深夜休息的模式。从选菜、进货、包馄饨、下厨,到上菜、迎送客人,都要自己来。
做奶茶的时候,卞阿姨的奶茶能算上海滩“粮食含量第一多”。现在做馄饨,个头也是顶大的,和号称“全上海最大”的三林塘馄饨有得一拼,超过记者用拇指和食指比的圈。用北方客人的话来说,“可比我们那儿过年的饺子还大”。
三林塘大馄饨两块多一只,卞阿姨的大馄饨无论生熟,都是一块钱一只。
“春天吃菜肉馄饨正好,菜是新鲜的野荠菜,自己从地里摘来的。肉是崇明本地的明珠湖猪肉,自繁自养的。”
■大馄饨和小馄饨,个头都很大
客人来了,她的招呼也很有特点,无论熟悉陌生,都会喊“阿弟/阿妹来啦?今天想吃啥?”遇上熟面孔,还要加一句“今朝是侬来啦?”客人吃好了,她要问问“吃的还满意伐?”然后送到门口,挥着手说“下次再来!”
老顾客很喜欢卞阿姨的热情淳朴,所以专门要来捧场。记者采访当天,有人从杨浦开车过来,打包了一盒馄饨馅,说是老妈专门吩咐的。还有人从松江泗泾过来,特地要卞阿姨尝尝当地的团子。阿姨捧着团子,眼泪就下来了。
于她,在一爿小店里寻回与“老朋友”互动的温暖,就是最大的幸福。
【相关链接】
网红“阿姨奶茶”关门后,全网寻找的卞阿姨“隐居”了?阿姨说:明年春节后在崇明开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