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中午央行发文,“坚决对单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拉升。在岸人民币汇率日内大涨800点,离岸人民币汇率大涨700点。
汇率本身也是供求关系的反映。比如美元和人民币的兑换,我们国内要求换成美元的钱多了,那美元就相对紧俏,在外汇市场上的同样的人民币兑换到的美元会变少,反映在汇率上,就是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走高。
央行顺着这个思路来干预人民币汇率波动,会从几个方面着手。
1、 增加美元供给
比如降低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将更多的美元解放出来投入到外汇兑换市场上。
2、 减少人民币供给
一般有三种做法。一是直接提高人民币存款利率,相当于增加兑换成美元的机会成本;二是央行在离岸市场发行票据,将部分人民币的流动性收回,当然想让人拿钱来买这些票据,也需要把利息给的高一些;三是,直接在外汇市场上用美元买入人民币。
在外汇市场直接购买人民币,会拉升利率水平。
9月12日,1个月期离岸人民币Hibor上涨66个基点至4.60%,为三周以来最高。3个月期离岸人民币Hibor上涨24个基点至4.11%,为2018年以来最高。
3、减少国内兑换美元的需求
简单来说,国人出国旅游、进行对外贸易以及对外投资才会用到美元。
虽然全面放开了,但出国旅游远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8月份上海机场出入境航班数量才恢复到2019年的69%。2019年我国游客境外消费1338亿美元。
贸易往来用到的美元是大头。据分析,2016年进口商需要的美元需求高达2万亿,出口商更多。虽然不能阻止出口和进口,但可以在结售汇环节进行干预。比如人民币升值周期,美元结汇可以放慢一点,不着急让海外的美元进入国内。因为美元多了,相对人民币就少了,会有升值压力。同理,贬值周期,可以让持有额外美元的人尽快结汇。同时在售汇方面给出一些限制,要求严格一些。
4、 喊话引导预期
比如之前著名的梗,“人无贬基”。
现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具有坚实的基础。
那最终央行干预的效果如何?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此前更多是受美元自身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但是去年下半年,尤其是今年3月份以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明显和美元指数的走势劈叉。相对于美元指数的波动幅度,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大约多了8%左右。换句话说,人民币这8%的贬值幅度赖不到强势美元身上。
受房地产拖累国内经济增速承压、进出口下滑以及外资大幅流出等都加快了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速度。
在这些影响因素改变之前,央行的干预只能减缓趋势的变化,但不会改变趋势的方向。
如果持续干预还有哪些连带的影响呢?
我们已经看到,香港的人民币利率已经创下2018年以来新高;
国内经济复苏依赖宽松的利率环境,但是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这种宽松也会是有节制的;
8月份经济数据有亮点但还不够稳当。CPI回正,出口降幅收窄,新增社融超预期等等。那么短时间内,国内利率还将维持宽松。那么防止人民币汇率贬值更多要通过限制换汇来实现。
有传闻称部分进出口企业办理换汇业务,银行的要求更为严格;
企业进出口相对是刚需,但居民往外汇款的审查可能会更严格。比如每人每年5万美元额度,可能在银行办理及往外汇款的时候,银行会对汇款的正当性进行更严格的审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