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里有时终须,命里无时莫强求。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关于“命”的说法,很多人都感慨万千,对“命有定数”是深信不疑。
宋代宰相吕蒙正,写了《寒窑赋》,用大量的典故,解说“命”的样子。
聪明的人,从多角度看命,解说文章,从而找到人生的阳光。

01
人生中,无法解释的东西,我们把它称为“命”。
《寒窑赋》写道: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张良原是布衣......
孔子是一个终身读书的人,也在鲁国做官,富有政绩。
他走到哪里,都有人尊敬,还有弟子追随。
但孔子却多次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饿了好几天,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
反而是孔子的几个弟子,都混得一官半职。比方说,子贡妥妥的外交官,子游做了武城宰。
还有姜太公,大半生都没有出息,做过屠夫,做过打鱼人。妻子大概是嫌弃他穷,也离开了。
到了七十多岁,姜太公反而走大运,成为了西周的功臣,也得到了封赏。
还有尧帝,自己贤德,但是儿子却吊儿郎当,不能继承家业。
同样的祖宗,为什么就不一样的子孙呢?
没有人可以解释,为什么努力的人,失败了;优哉游哉的人,还成功了。
为什么师傅失败了,徒弟成功了;父亲成功了,子女失败了......但凡各种无法说清楚的,就是“命”。
好了,我们有了“命”的概念,这心中的疑惑就少了,并且也能够为自己境遇,充分解释。
但凡信命的人,常常在消极、积极之中摇摆。
一个人,努力一阵子,又看不到什么效果,也真的累了。这就是命,算了。
比方说,逼着孩子读书,也送孩子去辅导班,艺术培训。花掉了好几十万。孩子却什么也不出成绩。
父母终于想通了,不是孩子有好的文凭,就是最好。在家庭附近打工的孩子,反而能够陪伴多一些,也很欣慰了。
学业,工作,地位,收入,寿命,父母尽孝等,都听之任之,不亏待自己为根本。
一个人,不甘心被命运束缚自己,就反复折腾。总是希望有什么起色。
为什么同龄、同村的人,赚大钱,自己什么都没有?那就鼓起勇气,也学一学他人。
在经历一次小挫折之后,还是打起精神,认为自己折腾不够彻底,不能放弃。
到了一定的年纪,自己折腾了,放弃过,麻痹过,最终结果如何,就是“命该如此”,死而无憾。

02
所谓“命”,一半是世事无常,一半是规律运动。
《寒窑赋》写道: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窑,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今居朝堂,官至极品,位至三公。
一个街头卖唱的女人,摇身一变就是贵妃,甚至是皇后。北宋的刘娥,应该是这样的。
一个寄居在他乡的读书人,被人奚落了无数次,后来却考上状元,成为了宰相。北宋的吕蒙正,就是这样。
当然,还有一些大人物,各种折腾,却不尽人意。比方说,诸葛亮,可以三分天下,却没有办法一统天下,匡扶汉室。
但文章中,还有很多写命运规律的句子,很容易被人忽视。破烂衣服的人,却面带自信;人在低谷,却依旧坚持走下去,这是改命的征兆。
衣服华丽的人,面带愁容,负能量很多,后来就真的穷困了。
说明白一点,就是——命随心转。
宋代的理学家邵雍也说过:“天道远,人道迩。尽人情,合天理。”
如果一个人积极行动,又符合天道,那么他就会成功改命。
去观察成功的人,就会明白:他们都是“有心人”。
看起来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实是人家早就准备好了,符合厚积薄发的规律,而外人看到的,只是“爆发的一刻”,认为是命运使然。
就说吕蒙正自己,在小时候,家庭很穷,亲戚都不愿意借钱给其过年。亲戚担心吕蒙正还不起。
吕蒙正接受了所有的冷眼,读书更加努力。在考中状元之后,亲戚都来祝贺。
亲戚们的眼睛里,只有“状元”,认为这是命。没有看到吕蒙正的读书苦。
这恰好给需要改变命运的人,一个启示,那就是在无常的人生中,找规律,让努力有效果。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结婚是人获取偏财的机会;育儿是逼着父母变强;孝顺是最好的善良,善有善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都是命运的规律,别视而不见。

03
《寒窑赋》最后写道:“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人要相信命运,更要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在变数中,有很多定数。
用辩证的思维看人生,什么都会是一个闭环。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人生如何安排,你应该非常明白了。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