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妈妈准备了你爱吃的饭饭,你一定要多吃一点”
“儿子,你才吃了这么一点点,怎么能长高呢”
“宝贝,只有多吃饭、多吃菜,才有力气跟别人一起玩”
有种爱,叫做“妈妈和奶奶觉得你饿”。之前很不理解这句话,但是真正做了妈妈后,才发现这句话好真实,几乎是90%家庭的写照。
都说中国的父母很含蓄,他们在表达爱意的时候,会通过行动,而不是语言。在这些父母看来,让孩子多吃一点,就是表达爱意的方式。所以,孩子们不是在吃东西,就是在吃东西的路上。
到头来,爱成了负担,看着他们日益发胖的身体,不知道父母作何感想?过度喂养,对于孩子来说,影响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身体健康,还有他们的心理健康。因为身体肥胖,难免会被别人嘲笑,实在太影响心情。
这些信号,都是在提醒父母:拒绝过度喂养
1、出现胀气
孩子吃得多,很可能出现胀气和不消化情况。肚子鼓鼓的,就像西瓜一样,敲一下会“嘭嘭”响,这就说明孩子吃多了。这时,若再继续吃的话,对于孩子的肠胃而言就是负担。
2、打嗝吐奶
对于幼龄阶段的孩子而言,他们还不懂表达,若是吃多的话,就会出现打嗝吐奶的情况,甚至是喷溅式的呕吐。正常情况下,孩子的吮吸和吞咽速度,应该成正比才对。
3、大便不规律
自古以来,就有“吃多少拉多少”的说法,吃进肚子里的食物,部分会被身体吸收,部分会代谢出来。若是大便出现不规律,甚至经常便秘,那说明孩子出现过度喂养的情况。
老人常说:能吃是福。但前提是要吃的健康,不能给身体造成负担。说白了,过度喂养就是在消耗孩子的健康,一旦肠胃方面出现问题,那日后很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
为了孩子的健康考虑,这些喂养小技巧要收好
1、规律的添加辅食
半岁开始,孩子就会添加辅食,这个阶段就要格外注意。辅食的添加是很有讲究的,并非父母以为的“越多越好”,因为孩子的肠胃需要适应。大多数的辅食,都是从米粉开始,而且从稀到稠。
每隔一周,可以多增加一样辅食,而且辅食的浓稠度也可以慢慢增加。这个过程,还需要时刻观察孩子的身体变化,看看他的食欲如何,看看他的消化能力如何。总之,好的用餐习惯,就是从复试阶段开始养成。
2、不用零食代替主餐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对于食物的要求也会变多,零食就成了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吃零食这件事上,很多父母都比较开明,会尽心选择自己认为健康、无添加的零食给孩子。
有一点需要明白:零食,永远都不能代替主餐,哪怕孩子哭闹不止,也坚决不妥协。所谓零食,就是两餐之间,能够补充能量的食物而已。对了,还需要控制零食的量,不然添加剂吃多了,很容易横向生长。
3、制定用餐规则
每个家庭,都应该有一套详细的用餐规则,便于孩子遵守。那些追着喂的吃饭陋习,是时候改正了,不然到头来父母也跟着受罪。还是那句话:既然孩子不想吃,那说明他暂时不饿,无需追着喂。
用餐规则包括很多方面:自己动手吃饭、不能看电视、不能随意乱跑,更不能挑食。就拿自己吃饭这件事,很多父母总是嫌弃孩子吃的太脏,不给他们机会。结果,三岁的孩子,硬是没有学会自己吃饭。
4、提供良好的用餐氛围
每次吃饭,有些父母就喜欢说教,可能平时太忙了,只有吃饭的时间能和孩子相处。可是父母忘了一件事,吃饭时批评、训斥孩子的话,很容易影响他们的胃口,容易造成不舒服的情况。
甚至,孩子会对吃饭产生抗拒,日后只要提起吃饭,就会全身心的排斥和拒绝。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吃饭带来的快乐,反而被各种不开心的负面情绪包裹,怎么可能会爱上吃饭,并且好好吃饭呢?
写在最后:爱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一个温暖的拥抱,也可以是一个鼓励的延伸,也可以是一句肯定的话。但,绝对不是各种“劝饭”,因为吃的多了,就是在消耗健康。与其劝孩子多吃饭,还不如让孩子多运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