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在昨天(8日)下午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針對外媒記者提出的,現在全球疫情不斷攀升,中國醫療物資供應能力能不能跟上不斷攀升的國外訂單需求?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黃利斌表示,中國企業正千方百計為全球抗疫提供支持,但過程中還存在核心零部件供應不足、中外質量標準不同等諸多因素的制約。
工信部新聞發言人 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 黃利斌:在保障本國疫情防控的同時,我們企業加班加點,正千方百計為全球抗疫提供支持,根據全球疫情蔓延擴散的態勢擴能擴產。但也應該看到,在龐大的國際需求面前,我們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同時還有諸多因素制約著我國醫療物資產能的發揮和供給能力的提升。比如,全球媒體關注的呼吸機生產,就受到全球化的核心零部件供應不足的制約,我國的產能不足全球的1/5,即使在關鍵零部件保障供應的情況下,想完全滿足全球疫情防控需要,也是不太現實的。
再比如,防護服的全球保供也受到中外質量標準、使用習慣等差異的制約。我國防護服目前的日均產量已經超過了150萬套,理論上講,滿足國際市場需要問題不太大。但這些防護服是分別按照中國、美國、歐盟、日本等不同質量標準體系生產的,與進口國和地區的相關要求並不完全匹配。
近期,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和國家葯監局四部門出台規定,要求出口的檢測試劑等5類產品,國內生產必須獲得我國葯監部門的資質,同時要符合進口國和地區的質量標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