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財經觀察丨智能手錶的平衡之道

新華網北京4月3日電 題:智能手錶的平衡之道

新華網記者周靖傑 鄭偉

當下,智能手錶憑藉便攜性成為健康監測的「新寵」。從簡單的心率、血氧監測,到複雜的睡眠分析、疾病風險預測,智能手錶為用戶開啟了一場健康管理的新體驗。

據分析機構Canalys數據,2024年,全球可穿戴腕帶設備市場實現穩步增長,出貨量達1.93億部,同比增長4%。2024年,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腕帶設備市場,出貨量佔全球30%,同比增長20%。在「國補」政策的推動下,智能手錶和手環銷量明顯提升。調研機構IDC數據也顯示,2024年中國智能腕戴設備線上銷量突破3000萬台,同比增長23%。

2024年中國前五大腕戴設備廠商排名 來源:《IDC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4年第四季度》

然而,技術便利性提升的同時,過度依賴引發的「健康焦慮」與數據誤判風險逐漸顯現。

研究諮詢機構Counterpoint資深分析師安希卡·賈恩說,在過去一年中,準確性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智能手錶健康功能的最重要因素。如何在技術便利性與用戶自主把控之間找到平衡,成為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關鍵話題。

技術便利性:智能手錶的健康監測優勢

智能手錶的健康監測功能涵蓋的範圍十分廣泛,諸如心率、血氧、睡眠監測,已成為大多數智能手錶的標配。曾經需要專業設備才能測量的血壓,可以通過智能手錶為高血壓患者的日常健康管理提供便利。

不僅如此,智能手錶還在不斷探索更多進階功能。例如,通過內置的光電容積感測器,智能手錶能夠實時監測用戶的心率變化,並在異常情況下發出警告;或者藉助AI技術,部分智能手錶能夠通過分析用戶的日常行為數據,預測精神疾病等。

中國高血壓聯盟和北京高血壓防治協會心血管代謝醫學專業委員會聯合牽頭編撰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在中青年血壓管理中應用中國專家共識》提出,「推薦通過智能可穿戴設備長期監測,評估短時、長時及季節性血壓變異,並在就診時與醫生分享數據,供診療參考;另可考慮採用智能可穿戴進行心率及心律失常(房顫)監測、血管彈性功能評價,及時發現心律失常、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病變,以便及早干預、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髮展。」

智能手錶與醫療領域的合作結出碩果。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教授郭豫濤說,與企業一同探討心臟健康研究是一項使用智能穿戴設備進行主動健康管理探索的研究,做這項研究的初衷是基於PPG技術(光電容積描記技術)準確篩查房顫,為房顫診療前移創造可能。但對臨床醫生而言,利用可信任穿戴設備對患者進行更好的全方位管理才是最終目的。

IDC中國研究總監潘雪菲表示,老年群體對慢病和用藥管理需求更明顯,並且更多情況下自身不是決策購買者,而是由子女代替選擇購買。

來自北京的用戶周先生說:「出於對身體健康的考慮,子女為我購買了一塊智能手錶,經過一段時間的佩戴,手錶血壓數值顯示異常,儘管不太相信血壓數值,我還是第一時間去醫院做了檢查,結果證實確實是高血壓。」實地採訪中,像周先生這樣通過佩戴智能手錶,發現身體存在問題並及時就診的用戶還有很多。

爭議與風險:過度依賴與數據誤判

雖然智能手錶在某些特定功能監測方面表現出色,但過度依賴也帶來了不少負面效應。比如將正常的心率波動誤認為是心臟病發作,從而陷入不必要的恐慌。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教授劉靖曾在採訪中表示,對醫生而言,可穿戴設備最大的意義在於能夠記錄連續、動態的生理數據,特別是在身體出現異常時,可以第一時間進行心電記錄。醫學界普遍認為,智能手錶的數據只能作為初步參考,並非專業的醫學診斷。

智能穿戴設備隨技術更新發展迅速,但產品的測量精度、感測器能力、演算法水平仍參差不齊。相關領域專家指出,大量未經專業校驗、認證的手環、手錶等智能可穿戴設備充斥市場,提供的血壓等參數不準確,易引發患者不適當就診、焦慮等一系列問題,給臨床帶來一定困擾。

目前,在購物平台上,智能手錶少則幾十元,多則上百上千元,均寫有提供運動健康監測功能。消費者應當如何選擇此類腕上智能設備呢?

圖為部分電商平台智能手錶搜索頁面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董桂官介紹,目前市場上智能手錶的生產大部分採用代工,其質量取決於品牌方的要求和製造商的能力。他說:「在購買智能手錶時,應盡量選擇大品牌,未經市場認證的品牌會造成數據不準或誤判的概率更高,其發出的錯誤警報可能會導致用戶接受不必要的醫療干預,不僅浪費醫療資源,還可能對用戶的身體和心理造成傷害。」

此外,用戶健康數據的隱私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在數字化時代,數據就如同個人的「數字資產」,一旦泄露,可能會被不法分子利用,給用戶帶來意想不到的損失。

董桂官表示,我國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規定了對個人健康數據收集、存儲、處理、傳輸等方面的要求。這就要求廠商在設計產品時,不僅要考慮產品的功能、性能,也要在加強隱私保護、數據安全和用戶控制等方面建立必要的安全保障機制,確保產品合規,增強用戶信任。

平衡之道:技術理性與人文關懷的雙向奔赴

面對上述問題,企業和醫療機構積极參与行動,共同探索解決方案。

據悉,多家品牌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攻克技術難題,推動醫療級功能的研發進程,申請了大量與健康監測相關的專利。醫療機構也敏銳地捕捉到了智能手錶的價值,開始將可穿戴設備收集的數據整合到慢性病管理試點項目中。

日前,華為WATCH D2獲得了國家二類醫療器械註冊證,屬於政策規定可用個人賬戶支付的「醫療器械」,可以用醫保個人賬戶中的錢購買。

電子消費品國補政策也讓更多消費者受益,記者在京東購物平台上購買任意一款智能手錶時,通過領取智能手錶補貼,可以享受15%優惠。一款智能手錶,以往2499元的售價,通過國家補貼優惠,可以2124.15元購買。

目前智能手錶市場仍存在監管空白,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導致一些非認證設備肆意誇大宣傳,誤導消費者。不同品牌、不同操作系統的可穿戴設備之間缺乏統一的標準和介面,也困擾應用開發者。

董桂官表示,強化可穿戴電子領域的標準化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統一標準可以提高數據的可靠性和可信度,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強化隱私保護與合規;另一方面,標準化數據格式有助於醫療機構、健康平台、保險行業的數據互通,推動健康管理生態發展。另外,統一標準可以降低技術門檻、促進產品互聯互通、推動廠商之間的合作與競爭,避免劣幣驅逐良幣,助力產業健康發展。

建立健全行業規範也迫在眉睫。董桂官說,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正在開展可穿戴電子領域的標準體系制定和國家標準起草工作。

要實現技術便利性與用戶自主權的平衡,用戶要清晰地認識到智能手錶在健康管理中的定位,它只是一款輔助工具,不能替代專業的醫療診斷。為了幫助用戶理性看待監測數據,避免陷入健康焦慮,還可以引入心理干預機制。例如,在智能手錶中增設 「焦慮提示」 功能,當用戶頻繁查看數據或對異常數據表現出過度關注時,及時給予溫馨提示,引導用戶保持冷靜和理性,正確對待數據波動。

智能手錶對於健康監測領域而言是一次創新,它讓健康管理變得更加便捷、高效,讓人們能夠實時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推動了健康管理理念的普及。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技術雖然強大,但不能盲目依賴。

企業、用戶和醫療機構需要攜手合作,構建「技術輔助+專業指導」的健康管理模式。董桂官表示,企業要提升技術水平,確保數據的精準和安全性;用戶要理性看待智能手錶的監測數據;醫療機構要充分挖掘智能手錶數據的價值,為用戶提供更精準、貼心的健康服務。只有這樣,用戶才能在享受技術帶來便利的同時,牢牢把握健康自主權,讓智能手錶真正成為守護健康的得力助手,而非焦慮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