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年伊始,一款完全由中國人開發的名為DeepSeek的應用程序突然火遍全球。
中國程序「橫空出世」
1月27日,DeepSeek 登頂美國地區「蘋果「應用商店免費App下載排行榜,在美區下載榜上超越了原先這個領域的第一名ChatGPT。同日,蘋果中國區應用商店免費榜顯示,DeepSeek成為中國區下載量第一的軟體。和之前相似類型的AI程序ChatGPT有所區別的是,DeepSeek採用了開源的方式來構建全球型的數據大模型,剷平了技術壁壘,打破了壟斷,換句話說就是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技術的提供者,參與開發和改進程序。美國同行、OpenAI 的首席執行官薩姆·奧爾特曼認為,DeepSeek讓他認識到OpenAI站在了歷史錯誤的一邊,需要制定不同的開源策略。著名投資公司創始人馬克·安德森發文稱讚 DeepSeek 是給世界的一份禮物。在引起關注的同時,梁文峰在其知乎賬號上分享了改進DeepSeek中一些細節,比如能在手機上運行的mini模型靈感來自甘肅一位中學老師在GitHub上的建議;支持聯網搜索功能的完善則得益於內測用戶連續30天凌晨三點提交的錯誤日誌。他特別提到一位視障開發者利用DeepSeek的API開發了「氣味導航」應用,通過不同頻率的震動幫助用戶識別街道商鋪。梁文峰說,真正偉大的不是某個模型,而是普通人用它創造的善意漣漪。我們暫時不知道DeepSeek今後是否也會像ChatGPT一樣收費,但僅就目前引發的全球技術狂歡還是令人看到一絲希望。當然,在技術革命的背後,數據安全、知識產權和隱私保護這些還需要持續關注,這也是幾乎所有AI應用共同要面對的問題。
中國人的技術倫理基於什麼?
「天下」是傳統的中國概念,如今人們較多使用「世界」這一詞表示對我們所處外部整體空間的認知,但「世界」一詞源於印度的宗教哲學,而且「世界」只是中國古代「天下」概念中的一部分。「天下」在古代中國內涵極其豐富,它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建構出的最大的空間單位,既可指中國與四方合一的世界,也可指人文與自然交會的空間;它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地理概念,更是與「家」、「國」一起構成的價值觀念結合體。「天下觀」是古代中國人一種非常重要的價值觀。
按《史記》的說法,中國從夏代就有「天下」的觀念了,《史記·五帝本紀》提到舜分天下為十二州。相傳為周代史書的《周書》里《召誥》一章有「用於天下,越王顯」的記載,首次在文本中出現「天下」,描述一種統治秩序。現代歷史學家顧頡剛在《秦漢統一的由來和戰國人對於世界的想像》一文中將「天下」歸結為一種統一的意志。中國古代「天下觀」的集大成者是天下大同的觀念,有分歧都是暫時的,從歷史上看,包容不同文化基因,彌合分歧,形成合力,人人成為社會的主人翁,形成共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是歷史的主流。成書於西漢的《禮記》在其中的《禮運》一章中這樣幻想人類的理想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是實現「天下大同」理想最簡單直接的做法,也最容易實現,因而慈善事業也成為最能體現中國人「天下大同「觀念的表象之一。慈善事業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唐宋時期為例,這一時期關於慈善事業的記載較為詳實,舉措也往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如唐代設置悲田養病坊,用以收養貧病老弱、殘疾人及孤兒;宋代政府先後設置了居養院、安濟坊、慈幼局、漏澤園等機構,有針對性地對老弱、疾病、孤幼、死者進行救助,得益於宋代強大的國家實力,特別是文化的空前繁榮,宋代的慈善體系其計劃之詳盡、規模之宏大、設施之齊全、內容之廣泛,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在中國民間,做慈善事業最廣為人知的人物是武訓。武訓生於1838年山東的一戶貧苦人家,從小成為了孤兒,但他人窮志不短,幼年就在私塾外偷聽老師講課,對知識充滿敬畏和嚮往。但是因為貧窮,他沒有上學的機會,所以他立志要辦義學,讓天下的窮孩子通過讀書來明理、學會做人、改變個人命運進而改變社會。為此,他不辭辛苦地賺錢,為了賺錢幾乎什麼苦活累活都做。後來他的老家分了田產,他又把遺產全部拿來作為辦學的啟動資金,終於建成了學校。他的善舉被傳遍天下,清政府為他立傳著書,光緒皇帝頒布「樂善好施」牌匾,並賜他名字。武訓的大義舉動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清末到20世紀初,很多文化人都把武訓作為人生楷模,努力弘揚武訓精神,湧現了諸如梁啟超、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家。武訓也成為中國人樂善好施、心懷天下、舍人取義的化身。
· 電影《武訓傳》劇照,著名演員趙丹扮演武訓。
廣東人做慈善有傳統
在談到中國人的「天下大同」觀念的時候,我們注意到一則有趣的消息。根據財經自媒體「秦朔朋友圈」公號透露,2022年量化私募公司「幻方量化」對外公布的公司慈善捐贈情況顯示公司合計捐款近4億元,其中一位取名「一隻平凡的小豬」的員工捐款1.38億。有記者進行了調查,發現該員工在上海某慈善平台的付款姓名實際上為「梁*鋒」,與梁文鋒姓名高度吻合。而梁文鋒正是 「幻方量」和「DeepSeek」的創始人。
眾所周知,梁文鋒是廣東湛江人。他的情懷中里自然篆刻著廣東的文化基因,一個人的成長不可能脫離他所出生的環境。從歷史上來看,廣東人就有深厚的慈善傳統。首先,廣東發達的慈善事業離不開富裕的經濟基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廣州是「千年商都」,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中心樞紐,也是我國第一批由商業發展來的商業城市。即使是在閉關鎖國的時代,清代也保留了廣州作為我國唯一的通商口岸,昔日十三洋行富可敵國,也將廣州的商業繁榮推上了頂峰。改革開放以後,廣東又一次在經濟上走在了全國前列。
·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里再現清代十三行盛景。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陸漪蔚 實習生:蔡任棟其次是廣東人有經商傳統。廣東人自古重商,他們下南洋、上美洲,做苦力、拉生意,在中外交流中,很多普通人通過自己的雙手改變了命運。愛拼、肯干、能吃苦、團結,廣東人善於經商是天賦和努力的共同結果。在《道德情操論》里,亞當·斯密說人有兩面性。一方面,人是自私的;另一方面,人又是有道德的,每個人都有同情心,可以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感知讓別人獲得幸福帶來自我的滿足。對此,古典經濟學提供了一種解讀的視角:財富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人的時間,追求財富相當於要支配更多人的時間。有更多的人出售時間,才能購買到更多人的時間。富人們在保留財富時,思考的不是物質的最大化,而是所持有的物質能換取的人類時間的最大化。歸結到一句話,人們在追求私利(致富)的同時,也促進了他人的福利。廣東商家有一句家廣告詞恰如其分地呼應了如出一轍的思維:「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三是廣東人獨特的價值觀和精神信仰。一百多年前,廣州番禺人鄧雨生寫了一本《全粵社會實錄》,講述廣東20世紀初的社會風貌,其中一句說:「粵人之性質更多行俠仗義之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漫長的歲月里,廣東人把行俠仗義和兼濟天下做到了很好的統一。 三者一起造就了廣東悠久深厚的慈善傳統。據《廣東省廣州市粵秀山三元宮歷史大略記》碑的記載,被稱為中醫史上第一位女灸學家的鮑姑在如今的廣州市越秀區三元宮用井水熬藥,分發給大眾以驅除瘟疫,此外,她還四處施醫贈葯,足跡遍布廣東。鮑姑丈夫就是大名鼎鼎的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中提出了勸人行善的觀點:「覽諸道戒,無不雲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葛洪還將多年的行醫經驗寫成了《金匱藥方》《玉函方》和《肘後備急方》,希望更多窮苦百姓可以因為這些醫術方法的普及,治得起病。明代,廣州、東莞、南海、新會等地就都出現了專門用於收養孤貧老人的養濟院,給孤貧老人提供食物,甚至衣料、柴等費用。明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廣東的鄉村宗族都保持著辦學的習慣。清代乾隆以後,宗族、士紳、商人、華僑合辦的社學、鄉學、義學等遍布各地。至清末,鄉村教育繁盛,社學、義學、書院等數量激增,彼此間界限模糊,各類學堂並存,多設在家族各房祠堂中。以廣州為例,至今保存完好的陳家祠就是宗族祠堂辦學的典範。
· 陳家祠。圖/荔灣發布清代康熙年間,總督石琳、巡鹽御史沈愷曾在廣州西關第十甫街創辦了廣東第一所育嬰堂。1871年成立的廣州愛育善堂是廣東第一個近代型善堂,到1954年被國家接收,一直都是廣州資產規模最大的慈善機構之一。改革開放之後,廣東培育孵化了多個慈善組織,湧現了不少「先富名人」參與慈善的典範。民間慈善活動不斷活躍,一大批草根慈善組織、慈善人物出現。與此同時,政府的正確引導大力也促進了廣東慈善事業的發展。比如廣州市從2012年5月起開始實施《廣州市募捐條例》,作為全國第一部關於慈善事業的城市立法,該條例直接成為了2016年國家慈善法立法的借鑒。從政府到民間優良的慈善傳統帶動了廣東企業和個人積極投身慈善事業當中。由此,中國人「天下大同」的觀念得以在一代又一代傳承,將小我融入大我,小愛積累成大愛;眾志成城,令天下寒士俱歡顏。
如何用好中國智慧
AI的應用是一柄雙刃劍。《黑神話·悟空》圓了無數男人兒時的武俠夢,《戀與深空》讓女性和幾近完美建模的虛擬帥哥談起了深度戀愛。是否技術可以代替一切?記得2018年那位和虛擬偶像初音未來「結婚」的日本男性,似乎生活中也迎來了「婚姻」的「7年之癢」。
人類的身體結構有極限,所以依靠想像為自己製造了機翼飛上藍天,但技術是否也有極限?技術的盡頭又在哪裡呢?當我們站在新世紀又一個新年的開端,不禁想起sf ( Science Fiction,廣義指科幻作品)經典《攻殼機動隊》里的主人公素子,她拋棄了肉身,與AI 「傀儡師「融為一體,由此她便幻化成了世間萬物,萬物皆是她,就像中國的先哲莊子那樣,「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時而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時而為鵬,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 《攻殼機動隊》95年版電影劇照作家劉慈欣在在《三體》中寫過一句話:給文明以歲月,不如給歲月以文明。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如何運用好中國智慧造福人類或許是我們更需要思考的內容。
END
參考及引用
· 梁文峰知乎賬號
·《面對DeepSeek,奧爾特曼「認錯」》,參考消息
經典常讀偉大的歌德其實早就準備好了,那就是:「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和平的力量,即義和禮。」這裡所說的義和禮,實際上就是孔子賦予我們中國人良民宗教的精華。特別是禮,更為中華文明的精髓。希伯來文明曾授予過歐洲人以「義」的知識,但沒有授予「禮」,希臘文明曾給過歐洲人以「禮」的知識,但未兼及「義」,而中國文明,其教化是「義」、「禮」並重的。……簡而言之,歐洲宗教要人們做一個「好人」,而中國的宗教要人們「做一個識禮的好人」。這種「禮」就是良民宗教的本質,就是中國文明的奧秘,同樣也是德國人歌德給歐洲人的新文明的奧秘,即:不以暴抗暴,而贏訴諸義禮。事實上,要想清除強權及其這個世界上一切不義的東西,都不能依賴強權,而只能靠我們每個人優雅得體的舉止。以禮來自我約束,非禮勿言,非禮勿行。這就是中華文明的精華和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以上書摘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中國人的精神》,辜鴻銘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品/廣州日報媒重點實驗室
文/趙小滿
頭圖由ai製作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趙小滿
廣州日報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