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明天!買手機政府補貼正式實施,蘋果等手機突然集體降價,怎麼買最划算?這筆賬算好了
分類:科技
瀏覽數:2626
商務部等部門15日發布兩份文件,對實施手機、平板、智能手錶(手環)購新補貼,以及做好2025年家電以舊換新工作予以安排,明確具體補貼品類和標準。關於做好2025年家電以舊換新工作的通知明確,對個人消費者購買2級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標準的冰箱、洗衣機、電視、空調、電腦、熱水器、家用灶具、吸油煙機、凈水器、洗碗機、電飯煲、微波爐12類家電產品給予補貼。其中,2級能效或水效標準的產品,補貼標準為產品銷售價格的15%;1級能效或水效標準的產品,補貼標準為產品銷售價格的20%。每位消費者每類產品可補貼1件(空調產品最高補貼3件),每件補貼不超過2000元。各地自主確定上述12類家電產品的具體品種。同時,各地還可以自主增加補貼產品品類。比如,2025年,山西有15類家電產品可享受20%的優惠補貼,單品最高補貼2000元。經過政府補貼,由7500元,現在成了5000多元,少了2000多元,很實惠。
此外,2024年已享受某類家電產品以舊換新補貼的個人消費者,2025年購買同類家電產品可繼續享受補貼。手機、平板、智能手錶(手環)購新補貼實施方案明確,個人消費者購買單件銷售價格不超過6000元的手機、平板、智能手錶(手環)3類數碼產品,可享受購新補貼。每人每類可補貼1件,每件補貼比例為減去生產、流通環節及移動運營商所有優惠後最終銷售價格的15%,每件最高不超過500元。需要注意,這裡說的「單件銷售價格不超過6000元」,指的是扣除完商場、品牌,以及移動運營商這所有優惠之後,最終的付款價格。比如一款手機,原價6199元,扣完所有優惠是5899元。那麼,這款手機就在補貼範圍內,你買它可享受最高金額500元補貼。根據記者計算,根據上述規定,對於手機、平板、智能手錶(手環)產品,最划算的入手價格是3333元。這是因為,3333元的手機等產品,以15%的折扣算,剛好能拿滿500元補貼。如果低於這個價,比如3000元的手機,只能享受450元的補貼;而高於這個價,比如4500元的手機,也是拿500元的補貼,實際折扣為11%。同時,這次補貼沒有品牌和型號的限制。不僅國內品牌可以補貼,外資品牌也可以參與這次的補貼活動。各地將根據該方案細化實施細則,1月20日起全國實施。1月18日有網友發現,為了價格符合國補標準,多款手機集體降至6000元以內,其中iphone16 plus128g版本更是直降千元。也有細心的網友發現,雖然大部分iphone原價不能疊加國家補貼,但在年貨節活動優惠下,iphone 14、iphone 15、iphone 16等機型也可以使用國家補貼。
以128g的iphone 16為例,京東價4999元,享受「國家補貼」15%優惠再減500元,最終到手價為4499元。天貓價5199元,使用國家補貼後的價格預估是4699元。此外,根據國家補貼規則,「消費日報」預估了兩大平台iphone到手價,具體的到手價還需等明日見分曉。
從全國範圍看,據商務部1月16日介紹,從1月20日開始,各地將陸續實施手機等數碼產品購新補貼,具體實施時間、具體如何申領使用補貼,均以當地的通知為準。根據各地調度的情況看,消費者基本可以參照家電以舊換新的辦法。不論是通過線上平台還是線下實體店,都可以享受支付立減。記者從上海市商務委獲悉,上海的補貼實施細則將於近期落地。很多消費者擔心商家先漲價後補貼的行為,也就是享受完補貼消費者掏的錢沒變少,都讓商家給享受。相關案例
↓↓
自2024年8月26日以來,北京、廣州、上海、浙江、四川等全國20餘地的以舊換新政府補貼活動陸續在京東上線。消費者劉先生稱,在「國補政策」出台前,2024年6月17日,他在「小米京東自營旗艦店」購買了一台凈水器,定價為2599元,在使用各種優惠券後,實付2318.58元。
現在,這台凈水器被列入國家補貼的商品範圍,但它的價格漲了。同樣是這家小米京東自營旗艦店,同樣的產品規格(廚下即熱、1000g),劉先生購買時的定價為2599元,而現在的定價為2999元,漲了400元,漲幅約為15.39%。據客服介紹,目前,福建省、吉林省、江蘇省三地的消費者在購買該凈水器時可享受國家補貼,優惠力度分別是立減20%、立減15%、立減20%。不過,就算是能享受最大優惠力度(立減20%),在2999元的基礎上立減20%,實付款約為2399.2元,仍高於劉先生購買時的實付款。
對此,相關部門也將嚴查,對於各類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發現之後會第一時間取消涉嫌主體的活動資格。1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明確,對發現存在不履行價格承諾、「先漲價後打折」等價格違法行為,以及套取補貼資金的經營主體,要第一時間取消其參與活動資格,並追繳國家補貼資金。暢通消費者舉報投訴渠道,加強消費品質量監督抽查,嚴厲打擊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舊充新、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以及偽造冒用能效水效標識等行為。1月16日,商務部表示,為確保國家補貼資金的安全,消費者購買補貼產品後,需要配合完成信息採集和產品驗證工作。畢竟,如果沒有驗證,難免會有騙取補貼的行為,這種行為多了,國家錢花了,消費者沒享受到補貼,最後損失的還是國家和真正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