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產線上幾十餘台設備加班加點工作,產能拉滿,產品仍供不應求。」近日,紅星新聞記者探訪成都貝施美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貝施美)時,貝施美總經理助理石怡笑著說:「我們的海外客戶不擔心我們的品質,更多是擔心我們的交貨周期。」
這家土生土長的成都公司,於去年迎來了成立十周年,是一家集義齒材料、種植體及數字化⼝腔設備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國際市場需求,去年6月,貝施美從租用的場地搬遷到位於成都高新區的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的自建園區,將「研發+生產」總部基地設在此地。現在,其產線還在進一步擴容中。
▲成都貝施美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談業務:
海外市場佔比達50%,訂單供不應求
採訪時,石怡帶著記者來到公司位於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裡的全瓷義齒用氧化鋯瓷塊的生產線。生產線上一塊塊白色的98瓷塊被生產出來,經過智能製造設備成型到uv印刷企業絲印、包裝等環節後,將被發往世界各地。氧化鋯瓷塊是全瓷義齒修復的重要原材料之一,也是貝施美第一個上市的產品。
「這是發往北美和俄羅斯的,現在我們的市場已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石怡說,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的產業基地可以實現優質氧化鋯瓷塊百萬級產量,數字化口腔設備數千台產量,真正實現了100%的柔性化生產,但公司產品在海外仍供不應求。
▲成都貝施美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種植中心車間里的四軸牙科雕銑機
「海外客戶的需求量很大,我們會把很多客戶的需求囊括在一起,例如氧化鋯的訂單,往往一單就需要幾千甚至上萬片。」她介紹道,海外市場是貝施美重要的橋頭堡,目前,公司的海外業務營收佔比已經達到50%,未來兩三年內公司海外業務預計還會實現較大增長。
她以北美市場為例,「美國市場空間很大,這一市場其實高度相似於中國市場,需要有好技術、備貨充足、發貨迅速等。」去年公司十周年慶典活動吸引了眾多海內外客戶前來參觀交流,北美、歐洲、亞洲等區域的客戶紛紛追加訂單。為了開拓市場,去年公司也在洛杉磯成立了分公司。
記者在現場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細節——貝施美展廳中,很多原本用來進行展示的產品都被「搬空」,銷往世界各地。
▲成都貝施美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數字化展廳
要想為企業在業內爭得一席之地,在海外站穩腳跟,核心是什麼?
「還是要搞研發。」石怡說,在公司成立之初,「走過很多彎路,從不懂到了解,再從熟悉到精通。」當時,公司從海外進口掃描儀,不僅產品貴,而且對於使用者要求非常高,無法真正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那時起,實現核心技術自研,就成了貝施美的主要目標。」
「我們公司已經由最初的十多人團隊發展到三百多人,其中高精研發人員比例達20%。近三年,我們的研發投入總和超過2000萬元,平均研發投入強度達12.87%。」她提到,發展至今,公司已累積知識產權193項,多個產品填補了市場空白,多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她以公司生產的高精密口腔陶瓷材料為例,「可與全球領先品牌相媲美」。
▲數字化展廳里展示的3d列印技術
談成都:
「創業在成都,有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
為何選擇在成都創業?石怡講述了創始人鄢新章的故事。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日益重視口腔健康和美觀,不斷變革的技術也帶動了齒科行業的發展,義齒加工業應運而生。在發展前期,義齒加工業所使用的原材料、設備基本需要進口,其進入到臨床端的義齒因進口材料貴,加工成本高,使得臨床端製作固定修復的費用較高,對於需要選擇全瓷義齒修復的患者,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鄢新章創業的想法也在這個時刻萌發。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綜合實力處於國內一流、國際先進行列,因此,創業在成都,有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石怡說,貝施美與四川大學保持著長期的產學研合作關係:四川大學長期將學生輸送過來進行技術支持,臨床醫生也會把臨床需求和技術需求告知研發端進行匹配。
▲成都貝施美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精密加工中心
不僅僅是「底子好」,成都還提供了優越的營商環境。
「行業上游龍頭在哪裡,產業鏈就在那裡。」她以所在園區為例,作為種植修復及全瓷修復的上游材料供應商,自去年遷至天府國際生物城以來,一些義齒加工廠也相繼落地於此。「大家同在一個園區,不僅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非常方便,還會節省大量的時間、溝通、距離成本。」
「搬過來後,我們對產品技術也進行了升級換代。」她提及,企業選擇供應商,一看品質,二看成本,三看服務。此前,貝施美自研設備的配件供應商都來自沿海地區及海外。通過成都高新區牽線搭橋,現在其部分配件供應商換成了成都高新區內企業,「不僅質量好,性價比高,服務更加便捷。出現問題,一個電話對方立馬過來。」
▲成都貝施美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從園區到城市,更大的產業協作正在形成。她告訴記者,除了氧化鋯和鈦材,貝施美大部分機加零部件都來自四川。
目前,貝施美還在成都加碼投資,新的技術設備仍在研發中,預計今明年將陸續拿到多個產品的醫療器械註冊證。在德國建立分公司的計劃也在同步推進當中。
談行業:
「民族品牌要想和國際品牌抗衡
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國內口腔醫療產業正處於蓬勃發展期。
石怡例舉了這一組數據:目前中國的口腔醫療市場規模僅有美國的五分之一,人均消費僅有美國的二十分之一,牙醫數量僅有不到30萬人。但她仍認為,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國內大眾對健康意識的提高,國內的口腔醫療行業也會實現較大增長。
▲成都貝施美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精密加工中心
她還提及另一個推動市場的重要政策——種植牙被納入集采。
「種植牙被納入集采直接推動了我們種植耗材的銷量。」在她看來,一方面,集采政策落地後,種植牙價格下降,門檻降低,會有更多的人選擇去做種植牙。另一方面,集采也會推動終端採購規模的增長。她以市場側反應為例:政策落地後,去年第三、第四季度公司銷售量突飛猛進,植體賣得越多,與之匹配的種植類耗材就賣得更多,從而帶動全產業鏈配套產品的銷售。
從國際市場來看,她坦言,國內口腔醫療企業在海外擁有更大的商業機會,原因在於海外客戶願意接受較高價格。「而國內企業競爭比較激烈,中國植體市場至少一半由海外品牌佔據。」因此,「民族品牌要想和國際品牌抗衡,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攝影記者 王勤
編輯 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