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大眾汽車宣布向小鵬汽車增資7億美元,雙方還達成技術框架協議,共同開發兩款大眾汽車品牌的電動車型;同時,奧迪也與上汽簽署諒解備忘錄,雙方將結合各自優勢,加快上汽奧迪全新電動車型的開發。
這被認為是中國汽車人的榮光時刻。這說明中國車企的新能源技術不僅得到了中國消費者的認可,而且也得到了大眾、奧迪這樣全球領先的跨國車企的認可。
但事實上,變化早已悄然在發生。在此之前,豐田早已聯手比亞迪和廣汽,而且還成立了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開發面向中國市場的電動車;吉利的浩瀚SEA架構不僅用於領克、極氪等品牌,也用於沃爾沃、極星和smart等品牌上。
7月31日,豐田中國宣布,豐田在華最大研發基地「豐田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將於8月1日正式更名為「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豐田在華三家合資公司(一汽豐田、廣汽豐田、比亞迪豐田)的研發中心工程師都將加入該研發中心主導的項目中,電裝公司和愛信公司也將參與研發活動,加快電動化動力總成的研發。
這也意味著,「後合資時代」已經全面到來。
業內對於「後合資時代」這個詞肯定都不陌生。此前,大家對於這個詞的理解有些「狹隘」,基本僅限於股比放開後,合資雙方的話語權變化。但沒想到的是,股比放開後的影響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其背後最重要的原因是,疫情3年,中國汽車市場風向大變,新能源品牌如雨後春筍般迅猛發展,而且憑藉極度內卷的價格、更高顏值和配置等,順利實現了通過智能化和電動化「換道超車」的願望。
有不少合資公司的外方高管很不理解,為什麼不掙錢的生意也有人做?身處其中的中國汽車人也很痛苦,不知道這樣的極度內卷還要持續多久,而自己又能不能成為熬到最後的勝利者?
雖然過程很痛苦,但正是這樣的「涅槃重生」,提升了中國品牌頭部車企的競爭力。蔚來董事長李斌剛開始堅持「我們不降價」,因為毛利已經非常低了,但最終還是變相官降3萬,並由此獲得了市場層面的反轉;同理,小鵬汽車從G9上市的失敗到G6的放手一搏、深藍從SL03到S7、飛凡從R7到F7……可以說,每個新能源車企都已經並繼續經歷著「涅槃」的過程。
相比之下,此前合資品牌真的可以用「躺贏」來形容:大眾的套娃造型和動力總成已經十幾年沒變過了;豐田的內飾越來越廉價;日產固執挑戰中國消費者對於三缸的偏見;現代起亞不僅造型越來越放飛,而且還將供應鏈牢牢把控在自己手裡,使得產品的成本居高不下……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品牌「天時、地利、人和」都佔盡了,崛起只是時間問題。
而且更重要的是,從智能化的發展速度和前景來看,除了美國外,中國絕對可以稱得上是遙遙領先。因為中國的軟體工程師不僅多,而且勤勤勉勉,這對於迭代速度非常快的軟體行業而言,是至關重要的。而歐洲、日本等傳統汽車強國,本身就缺乏這個基礎。
用戶的接受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中國消費者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好的消費者,不僅「勇於嘗鮮」,而且「喜新厭舊」,給創新提供了非常好的「土壤」。
因此,無論是豐田將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放在中國,還是大眾聯手小鵬進一步突圍智能化,但僅僅只是開始。接下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通過各種方式,「牽手」中國新能源車企,一起開發新能源車型。
比如零跑就在昨天的全新架構發布會上透露,已經有跨國車企在洽談技術合作事宜。「零跑不僅是整車製造商,還會是核心技術輸出公司。」
但我們也沒有必要因此而洋洋自得。
首先,儘管我們在智能化和電子電器架構等方面有先發優勢,但更應該看到,在車輛可靠性、耐久性、底盤等方面,跨國公司有更多的經驗積累,相比之下,中國車企是「一邊開飛機、一邊修飛機」,容易出現「蘿蔔快了不洗泥」的情況。
其次,中國的智能電動化轉型領先全球,但是否代表全球汽車工業的發展方向還有待考察。電動化肯定毋庸置疑,但各地對於智能座艙的接受度卻有很大區別,就好比歐洲、日本喜歡小車,中美消費者卻喜歡大車一樣。這種差異化,與區域特點有關,與文化有關。
比如,在其他市場賣得很好的現代起亞、標緻雪鐵龍和雷諾等,就玩不轉中國市場。所以,大眾投資小鵬4.99%的股權,一方面是為了簡化流程,更快推進;另一方面又何嘗不是為了方便撤退呢?雙方能否進一步深化合作,還要看全球市場的消費趨勢變化。
中國汽車確實迎來了百年未有之大機遇,但要想抓住這次機遇,還需要——不卑不亢,不驕不躁,不氣不餒,保持優勢,補齊短板。如果動不動就要「干翻BBA」,嘲笑別人「三瓜兩棗」,這樣的企業格局,註定很難能走得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