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要出走,將產業鏈轉移到越、印等地區,這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情,但是過了這麼長時間, 這件事仍然被議論紛紛,時不時就被提起。這背後所反映的,其實是我們作為世界製造中心,如今所面臨的產業升級困惑。
意料之中的是,蘋果想要離開,其實非常困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既是我們可以自豪的地方,但也是讓我們陷入困境之所在。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我們又該如何去做呢?
中國製造塞滿iPhone 14
庫克想要跑路,按道理來說,每一代蘋果的供應鏈都會相應地減少「中國製造」。但是新一代的iPhone 14拆解結果卻顯示截然相反。
iPhone 13開始就傳言進入果鏈的京東方,這一次終於毫無疑問地打入果鏈,為14供應OLED面板,藍思科技,立訊精密,歌爾股份等繼續為14供應蓋板玻璃、連接器、聲學器件等等。
最讓人意外的是,長江存儲所生產的高性能NAND晶元也被庫克所採納,蘋果也第一次開始使用國產的快閃記憶體晶元。
據美媒公開報道顯示,iPhone 14的全部價值,已經有25% 來自於「中國製造」。同樣的數據,在兩年前的iPhone 12上,只有15%。
從電池、外殼、鏡頭、線材等成本較低的元器件,再到晶元這樣的核心部件,國內供應商不僅所佔據的果鏈份額越來越多,所供應的零部件價值也越來越高,越來越核心。
蘋果離不開中國製造
客觀來看,一方面庫克面臨著「脫鉤」的壓力,想要先跑為上,另一方面,蘋果又離不開國內市場,而想要在國內將生意做好,就離不開本土製造商的支持。
矛盾之下的結果就是:所有人都知道蘋果想要轉移產業鏈,並且已經有了一些成果(在印生產最新的iPhone 手機,生產節奏慢慢跟上國內,將Apple Watch和MacBook 生產線轉移至越等),但蘋果對於國內的供應商卻愈加依賴。
這一方面是因為國產製造水平在不斷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就算轉移了組裝基地,在越和印當地也並沒有符合條件的供應商。
蘋果依賴症是時候離開了
10月4日消息,近日蘋果公司公布了最新版的2021會計年度前200大供應鏈名單,其中,大陸供應商超過50家,成為了蘋果最大的供應地區。
蘋果暫時離不開中國製造,但中國製造是時候開始離開「蘋果」了, 尤其是那些患上了「蘋果依賴症」的企業。
國內很多企業都夢想著能夠打入「果鏈」,誠然,這是一個非常誘人的果實,能夠給一個普通企業帶來一飛衝天的機會。但同時,這也是一顆有毒的果實,因為這會使打入果鏈的企業過度依賴蘋果,患上「蘋果依賴症」,一旦失去蘋果的扶持,就會立馬垮掉。
歐菲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央視也曾呼籲國內的製造企業不要患上「蘋果依賴症」。對於一個企業來說,無論太依賴一個客戶,或者太依賴一個供應商,都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強如蘋果,也在不斷對供應鏈進行調整,並且有意形成多樣選擇,迫使供應鏈企業競爭,以此謀求最大利益。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企業就更應該警惕「蘋果依賴症」,畢竟蘋果要拋棄你的時候,是不會留情面,甚至是招呼都不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