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軟體外包業為何如此發達?

軟體外包,是指企業為了專註核心競爭力業務和降低軟體項目成本,將軟體項目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發包給提供外包服務的企業完成的軟體需求活動。現在業務流程外包(BPO)已經成為外包服務新的發展趨勢,在未來幾年內將成為外包的主要內容。

BPO包括人力資源、採購、財會、客戶中心、後勤、研發、營銷、工廠運作、培訓,這些大類還可以進一步細分。不僅IT行業需要BPO,而且BPO都每項業務都離不開IT業務的支持,從而產生IT的外包機會。一個軟體開發項目通常要經歷需求分析、設計、編程、測試等幾個大的階段。

軟體是一個高速變化、新技術層出不窮的行業,同時又是人力資源成本相對較高的行業。企業需要採用外包和採購形式來獲取待開發產品的部件,最大限度地從社會分工合作、資源共享中獲益。

最近幾年隨著創業風氣的發起,已經湧現出創業項目外包公司的興起,不僅僅局限為了降低成本,更多的是為了解決自己僱傭技術人員或者無法管理技術人員的難題。

從軟體外包的內容來看,凡是被分包出去的,都是軟體系統非核心的內容。核心內容和技術都被總包的大型軟體開發商牢牢控制著。因此,做軟體分包,為國外大型軟體企業提供軟體外包服務,就像民工為包工頭做工一樣,只是在做軟體外包最底層部分的編碼工作。

如果一直做軟體外包中的分包,那麼,對產品不能擁有任何知識產權,也始終沒有任何技術競爭力。

眾所周知,目前印度是全球最大的軟體外包基地。數據顯示,印度軟體產業約佔全球軟體產業價值的1/3,印度是全球軟體外包的第一接包市場,佔全球服務外包市場的55%,由於產業規模龐大,勞動力素質優越,印度成為歐美公司尋求離岸服務的最佳國家,世界主要的軟體公司都在印度設有規模龐大的分公司。

軟體外包在印度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統計數據顯示,軟體產業在印度GDP中佔比為7%,所創造的就業崗位達到277萬。2018年印度貨物出口總額達3246億美元,服務貿易出口1840億美元,其中軟體出口就達到1360億美元。

作為一個經濟基礎薄弱的發展中國家,印度的IT行業卻能夠迅速發展起來,並且成為全球最大的軟體外包基地,其中的原因何在呢?筆者認為,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原因:

一、政府大力扶持

印度的軟體外包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為支柱性產業,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扶持。同時,還與一個人的特殊貢獻有關,他就是被稱為印度「軟體之父」的F·C·Kohli,同時也是印度最大的軟體服務公司塔塔諮詢服務(TCS)的創始人。

早在1974年,塔塔諮詢服務就提供軟體外包業務,在歐美國家做得風生水起,業務訂單紛至沓來。於是忙不過來的Kohli就將大量的海外外包訂單轉回國內,交給各類中小企業完成,塔塔公司則成為了軟體外包業務的「包工頭」。

由於全球IT行業的迅猛發展,使得現有企業都不能完成訂單,於是Kohli就在印度各大城市建立了10多個軟體培訓中心,大量招募軟體人才進行培訓。

這些被培訓人員在Kohli的培訓中心不僅可以學到先進的軟體開發知識,而且還能在培訓結束後立即上崗就業,塔塔培訓中心可譽為印度軟體業的「人才培訓基地」。

而此時世界各國尚未意識到信息產業未來發展的巨大市場前景,都將發展重心放在製造業上,這就使得印度贏得了發展先機。

在Kohli的呼籲和推動下,印度政府自上世紀90年代起就決定發展軟體行業,並給予了強大的政策扶持,不但免除全部稅款,取消限制,還在培養技術基地等方面給予行政支持,同時在銀行信貸方面享有優先權。此外,印度政府還將IT業作為經濟騰飛的標誌加以鼓勵。

政府的大力支持為軟體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客觀條件,加上印度在這一領域起步較早,通過人才培訓及時滿足了市場需求。以上幾個方面的條件加在一起,印度IT行業的發展,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全都具備了。

當初從Kohli培訓中心走出那些學員,後來都成為了印度IT行業的創業者和技術高管,帶動了數百萬從業者,為印度軟體外包業創造了年均1750億美元的產值。2020年,96歲的Kohli去世後,印度政府為表彰其為印度IT行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授予其印度「IT之父」的榮譽稱號,總理莫迪也特地發文悼念。

二、良好的英語基礎轉化為軟體業發展的天然優勢

客觀上看,印度軟體業的快速崛起與其國家的語言環境有著密切關係,由於印度長期是英國的殖民地,200多年來一直使用英語。直到印度獨立後,仍然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這就為印度培養軟體人才創造極為有利的條件。

在設計軟體時省去了克服語言障礙這一難題,作為以英語為編程語言的軟體行業,印度自然有著天然的語言優勢。而且由於語言相通,印度設計的軟體可以十分順利地進入歐美市場。

另一方面,印度政府十分重視教育,通過高等教育使得國內擁有豐富的人才資源。尤其是得益於印度良好的計算機教育機制,即重視計算機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教育。大多數軟體工程師都擁有10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其中很多都是從美國回國的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實際上,軟體行業屬於知識密集型領域,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教育才是推動印度軟體外包行業發展的根本動力。這應歸功於印度很早就模仿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立了多所世界級的理工大學。最著名的就是印度理工學院,它的錄取率甚至低於世界許多著名大學,錄取率還不到2%。

所以在印度,人們會這樣說,一流的學生進理工學院,二流的學生才出國去讀美國名校。目前,印度理工大學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都是在亞洲排名最靠前的理工科大學。

由於使用英語,印度大學可以與英美國家的著名高校保持教學同步,課件完全可以做到「無縫對接」,拿來就可以直接用於教學。

數據顯示,《財富500強》中,印度裔人才所領導的公司佔比為33.2%,而且這一比例還在上升之中。矽谷3大IT公司中,除了蘋果谷歌微軟的CEO都是印度人。矽谷的工程師有1/3來自印度,15%的中高層領導是印度裔。

印度從小學開始學英語,這是他們比中國在軟體開放方面,更具有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原因。可以說,在語言上,印度用低廉的教育費用培養了大批國際人才。由於官方語言是英語,便於與西方國家交流溝通,促使印度軟體外包業蓬勃發展。

三、勞動力價格便宜

印度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球軟體外包基地,不僅是由於印度軟體公司擁有先進的技術和雄厚的實力,能夠處理大型軟體項目,關鍵原因在於印度低廉的人工工資。這也是各大世界軟體巨頭們紛紛在印度設立分公司的原因。

印度一名軟體工程師的平均年薪約為555000盧比,約為47402元人民幣,那怕目前最火熱的AI智能工程師,其平均年薪也不超過750000盧比,約為64057元人民幣。而在中國,普通的安卓工程師的年薪都超過了20萬元人民幣,差不多是印度同行的5倍。

由於印度的人力資源如此便宜,使得其軟體外包價格在全球極具競爭優勢,而其貼心的服務更是贏得了客戶的信任。在印度的「矽谷」--班加羅爾,以及德里、孟買等地彙集了大量的軟體開發公司,形成了軟體開發的集團優勢和聚集效應。

結語

儘管印度的軟體外包業十分發達,但其軟體業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不可否認的是,當今軟體業最發達的國家仍然是美國。目前,美國IT產業在GDP中佔比為40%以上,而中國佔比仍然低於10%。

而且印度軟體從操作系統,雲計算到功能軟體,甚至消費應用軟體,即時通訊系統均被facebook、titok、whatapp所把持著,瀏覽器市場則被google把持著、電商,雲服務市場也被亞馬遜把持著。

反觀中國,軟體行業雖然不如美國發達,但是在一些細分領域,中國軟體現在已經有了國產替代品,而且伴隨著美國的制裁和打壓,中國的軟體業正在快速成長壯大,逐步呈現出從無到有的變化,筆者相信,假以時日,中國軟體業定會有一鳴驚人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