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興亞的安全執念逼瘋工程師,廣汽為何要攥住「安全」這張底牌?

2025年04月27日19:00:08 科技 1520

2025,中國汽車打響「智駕平權」總攻戰。智駕正在從高端新能源專屬向普通家用車普及,智駕平權,從今年開始,已不再是口號。在興奮之餘,也不禁會讓人提出疑問,平權是平權了,安全性怎樣呢?

馮興亞的安全執念逼瘋工程師,廣汽為何要攥住「安全」這張底牌? - 天天要聞

4月12日,2025廣汽科技日暨昊鉑HL上市發布會在廣州舉行。廣汽集團聚焦「安全」主題,首次公開「廣汽星靈安全守護體系」,在智能化時代以全鏈路的安全研發體系、全域安全技術和全時安全保障,樹立智能汽車安全新標杆。

智能化時代廣汽亮出安全底牌

安全大家其實都會去做,畢竟人命關天,但是很多時候資源和精力是有限的,能做到什麼程度,和車企的硬實力還有軟實力都分不開。廣汽的底色可以說一直是質量和安全,已經形成了企業文化。對廣汽而言,安全從來都不只是一項配置,而是必須堅守的底線。馮興亞表示:「作為車企,我們不能只談體驗,卻忽略安全。體驗可以交給用戶定義,但是安全必須要由車企定義,離開安全談智駕,就是本末倒置。」

馮興亞的安全執念逼瘋工程師,廣汽為何要攥住「安全」這張底牌? - 天天要聞

守護安全,一直以來都是廣汽集團的終極命題。廣汽集團始終秉承「人為本、信為道、創為先」的企業理念,將安全放在首位。面向自動駕駛時代,廣汽打造了包括智能駕駛安全、智能底盤安全、主被動融合安全及電池安全在內的全域安全技術。

聽起來好像有點泛泛,但這本身就不是幾句話能夠說完的,我們來挑點重點來聊聊。在智駕安全方面,廣汽集團L3自動駕駛系統故障觸發率控制在1FIT(10億小時失效1次)以內,比航空級安全水平高1000倍。對定位、感知、計算、電源、制動、轉向、駐車、通訊八大關鍵系統設置了雙系統冗餘,用雙倍的成本給用戶帶來無價的安全。

馮興亞的安全執念逼瘋工程師,廣汽為何要攥住「安全」這張底牌? - 天天要聞

在智能底盤安全方面,廣汽把感知技術、控制演算法和動力系統與智能底盤控制深度融合,在提升駕駛體驗的同時保障行車安全。其中,廣汽的鷹爪系統2.0(ASTC)具有行業首個量產的主動穩向功能,在車輛不穩定的情況下,能30毫秒內修正車身姿態;另外還有行業首個帶負扭矩的扭矩矢量控制技術,能將冰雪路面的安全駕駛速度極限最大提高21%,提供更安心的駕駛體驗。

此外,廣汽提供了主被動融合安全技術保障。廣汽搭載的全棧融合感知系統和主動安全技術,在碰撞前通過雷達和攝像頭提前識別風險,在 700毫秒內實現躺姿座椅回位,同步啟動坐墊氣囊、預緊安全帶,全方位保護乘員安全。而廣汽首創的安全氣囊融合點爆技術可以實現不同碰撞強度下的精準點爆,配合國內車企中首創的後風窗氣囊和二排正面氣囊,真正實現720度無死角守護。此外,廣汽籠式盾甲車身結構、一體式熱成型雙門環抗撞結構、六邊形蜂窩狀多胞吸能結構等設計,共同為用戶構建了堅固的安全防線。

電池安全方面,廣汽通過高本徵安全電芯設計,實現電芯5針穿刺不起火、電芯超180°扭轉不起火不冒煙的安全性能;首創的電池包速冷技術,實現更高效的熱管理,防止電芯過熱。此外,廣汽自主研發的彈匣電池被動防護技術,通過擁有獨立防護艙的電池包、全鏈路防護的電氣設計、全天候監控的電池管理系統等,全方位地確保電池安全。

25%重疊率偏置碰撞測試,昊鉑HT何以如此自信

當天,廣汽集團以直播形式公開展示了昊鉑HT在64km/h的速度下的25%重疊率偏置碰撞測試。測試中乘員艙保持完好,A/B/C柱無變形,車門可正常打開,電池安全達標。同時,氣囊、安全帶和座椅等安全約束系統精準配合,碰撞測試假人各部位保護均達到「優秀」水準,展現了廣汽卓越的碰撞安全技術實力。

馮興亞的安全執念逼瘋工程師,廣汽為何要攥住「安全」這張底牌? - 天天要聞

25%重疊率偏置碰撞測試工況源於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IHS)的碰撞測試規程,可以更有效地評估車輛在小角度碰撞事故如車輛撞擊樹木、電線杆等中的安全性能,而且由於碰撞面積較小,撞擊力更為集中,對車輛的結構完整性和乘員約束系統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堪稱目前業內最嚴苛的碰撞試驗工況。

強強聯合的時代,廣汽發起晶元應用生態共建計劃

在如今科技進步的前提下,單打獨鬥已經違背了當下的認知和現實。廣汽集團也深諳這點,在自身不斷投入研發的同時,也和一些科研機構、汽車行業乃至一些跨界行業和供應商體系共同合作。尤其是晶元領域的合作,在智能化時代,汽車安全實現離不開安全可控的核心零部件供應鏈生態。

本次科技日,廣汽集團發布了與中興通訊、裕太微電子、仁芯科技、矽力傑以及極海、奕斯偉、傑華特、鴻翼芯、國芯、美泰公司聯合開發的12款車規級高安全晶元,建立了完整的汽車晶元矩陣,應用場景包括電源管理、底盤、集成安全等多個領域。

馮興亞的安全執念逼瘋工程師,廣汽為何要攥住「安全」這張底牌? - 天天要聞

同時,廣汽正式發起「汽車晶元應用生態共建計劃」,實施「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打造整車-控制器-晶元端到端聯動驗證平台、實施『一芯多源』策略、深化晶元領域投資合作」四大重磅舉措,促進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廣汽依靠「晶元應用生態共建計劃」的支持,將在未來的競爭中,不斷開展尖端技術的研發,為廣汽乃至整個汽車行業的發展做貢獻。

總結

自汽車工業誕生以來,「安全」始終是所有技術創新的基石,也是消費者購車時最核心的考量之一。通過廣汽星靈安全守護體系,全面展示廣汽在安全領域布局、技術成果以及對未來安全技術的思考與探索。

此外,隨著包括昊鉑HL這樣的產品加入市場競爭,細分的格局將不再一層不變,而是有著很大被重塑、被改寫的可能性。這讓人很容易便聯想起,廣汽集團去年發布的「番禺行動」,力爭到2027年實現自主品牌銷量占集團總銷量的60%以上,挑戰年銷200萬輛的目標。顯然,廣汽集團正在加速改革,通過更多重磅車型快速躋身新能源汽車市場第一梯隊,助力廣汽集團三年番禺行動目標的達成。(文陳)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醒醒吧!CEO猛吹AI寫95%代碼,績效考核卻還在拼程序員手速? - 天天要聞

醒醒吧!CEO猛吹AI寫95%代碼,績效考核卻還在拼程序員手速?

編譯 | Tina在 AI 工具席捲開發圈之後,一批技術老兵的工作方式悄然發生變化。Superhuman (原生 AI 郵件應用)工程負責人 Loic Houssier 正是這場轉型的親歷者之一。這位出身數學背景、擁有密碼學工程經驗的 VP,曾帶領團隊經歷了從大型 B2C 到核心底層架構的複雜挑戰。而當 ChatGPT、Claude Code 等工具走進日常
從領先到落後:英特爾正經歷「寒冬」 - 天天要聞

從領先到落後:英特爾正經歷「寒冬」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7月11日,據外媒報道,英特爾首席執行官陳立武近日在發表內部講話時直言英特爾已不再是領先晶元製造商,甚至不在前十。其市值如今僅約1000億美元,與18個月前相比大幅縮水,而英偉達市值卻一度突破4萬億美元,形成鮮明對比。「二三十年前,我們確實是行業領導者。可如今的世界已經變了,我們已不在全...
「中國太酷了」!硬核實力圈粉世界 - 天天要聞

「中國太酷了」!硬核實力圈粉世界

日前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到,隨著大量海外博主分享來華見聞,「中國變酷了」的印象被越來越多全球網友所認同。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表示,這背後反映了中國的綜合國力。中國變酷了!酷在哪裡?
華為Pura 80 Ultra國際版亮相:系統開機是EMUI 15.0,電池容量為5170mAh - 天天要聞

華為Pura 80 Ultra國際版亮相:系統開機是EMUI 15.0,電池容量為5170mAh

當地時間7月10日,華為在迪拜推出全新的Pura 80 Ultra影像旗艦,售價是5099阿聯酋迪拉姆,約合人民幣9961元。對比國行版,Pura 80 Ultra國際版有兩大變化,一是系統調整為EMUI 15.0,國行版系統是鴻蒙5.1,二是電池容量為5170mAh,國行版電池容量是5700mAh。來源 江南都市報、快科技編輯 賈凱 審核 蔣波 陳潔...
AMD下代桌面銳龍處理器:N2工藝、Zen6架構、更多內核、依舊AM5插槽 - 天天要聞

AMD下代桌面銳龍處理器:N2工藝、Zen6架構、更多內核、依舊AM5插槽

有關於AMD下代桌面端銳龍處理器的更多信息浮出水面。AMD下代桌面端銳龍處理器代號「Medusa Ridge」,將採用全新的Zen6架構,該架構將使用TSMC的N2(2nm)工藝節點構建CCD,相比於前代Zen5架構的台積電N4P工藝節點,N2工藝的晶體管密度將顯著提升。此前單CCD的最大核心數量為8個,而在Medusa Ridge上AMD可能會將單個CCD
AI終結傳統軟體業,如同互聯網終結傳統媒體 - 天天要聞

AI終結傳統軟體業,如同互聯網終結傳統媒體

AI編程工具正推動軟體行業走向「峰值時刻」。近日,晶元金融分析公司Fabricated Knowledge的創始人Doug O'Laughlin發表文章稱,生成式AI正以類似互聯網顛覆傳統媒體的方式,重塑軟體行業的格局。文章指出,AI工具,比如Cursor和Claude Code,正在讓編寫代碼的成本和時間大幅下降,過去需要每token數千美元才能完成的開發
英特爾CEO陳立武坦言:公司已跌出半導體行業前十 - 天天要聞

英特爾CEO陳立武坦言:公司已跌出半導體行業前十

【TechWeb】7月11日消息,據外媒報道,英特爾CEO陳立武在內部講話中坦言,公司已跌出半導體行業前十。陳立武表示,20到30年前,英特爾確實是領導者,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現在已經不是排名前十的半導體公司了。有報道稱,英特爾公司發言人後續解釋稱其所指為 "市值" 而非技術。在過去的 18 個月里,英特爾的市值從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