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正在加速重塑全球勞動力市場。
當地時間10日,美國招聘平台indeed及員工評價網站glassdoor宣布,為應對人工智慧帶來的產業變革,將裁減約1300個職位,占集團員工總數的6%。微軟首席商業官阿爾索夫(judson althoff)稱,ai已承擔35%的產品代碼編寫工作,顯著加快了產品開發周期。
美國威達信集團(marsh mclennan)中國首席執行官李兆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多項研究表明,人工智慧可能影響30%-50%的現有工作崗位。雖然技術革新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但從歷史經驗來看,崗位替代效應往往超過創造效應。但她同時強調,ai也催生了網路安全等新興職業領域,更重要的是,戰略決策和價值判斷等需要人類智慧的工作仍具有不可替代性。
這些大廠高管怎麼看
越來越多的科技巨頭企業高管警告,ai的應用將對白領崗位產生衝擊。
客戶關係管理軟體提供商salesforce公司表示,其30%的內部工作已交由人工智慧處理,這直接減少了相關崗位的招聘需求。
本月初,微軟確認啟動今年第三輪裁員計劃,預計將削減多達9000個崗位,主要涉及銷售和客戶服務類職位。此前,該公司已在5月宣布裁員6000人。據報道,此次裁員也是一個信號,即微軟的ai發展可能也會對其勞動力規模產生影響。
meta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今年初表示,ai將能夠勝任中級工程師的編碼工作。這一表態後不久,meta宣布裁員5%。
上個月,亞馬遜首席執行官賈西(andy jassy)也警告說,隨著ai效率的提高,企業員工規模將逐步減少。
ai初創公司anthropic的首席執行官阿莫代(dario amodei)則作出更嚴峻的預測,稱未來1-5年內,ai可能導致50%的初級白領崗位消失,失業率可能攀升至10%-20%。
勞動力諮詢公司喬什·伯辛的創始人伯辛(josh bersin)稱,眾多企業正在將原本用於人力資源擴張的預算轉向ai系統投資,隨之而來的就是招聘凍結的決定,這種轉變對就業市場產生了立竿見影的影響。
電商平台shopify首席執行官盧特基(tobi lütke)在3月的內部備忘錄中明確要求,員工必須充分論證「為何所需工作不能由人工智慧完成」,才能申請新增崗位。
李兆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技能需求的角度來看,ai在可量化、規則明確的任務上具有顯著優勢。無論是基礎的數據處理、分析報告撰寫,還是更具創造性的內容生成領域,ai的表現都可以優於人類。這意味著,在未來勞動力市場中,這些容易被標準化和自動化的技能價值將會降低。「以交通運輸行業為例,隨著自動駕駛技術成熟,傳統駕駛崗位的需求必然減少。」她稱。
勞動力在不同行業的再分配
李兆琦表示,ai時代將催生新的就業機會,「以網路安全為例,這在十年前並不是一個熱門領域。」此外,ai雖然能執行任務,但最終的決策仍然需要人類來做,如何分配ai的工作、驗證其輸出的可靠性,這些都需要人的判斷。
全球經濟諮詢公司bca研究首席全球策略師貝瑞欽(peter berezin)則從歷史維度分析稱,與大眾擔憂的失業潮不同,以往的自動化進程往往帶來勞動力在不同行業的再分配。他列舉了美國就業結構的演變:「農業就業比例從1900年的38%降至如今的1%,製造業從業者佔比從1950年的35%下降到當前的9%,而服務業已佔據83%的就業份額。」
李兆琦進一步分析道,隨著生產效率提升和閑暇時間增加,情感體驗類消費將成為主要增長點。「以潮玩產品labubu為例,其製造環節僅占價值鏈條的基礎部分,真正的核心價值在於其提供的情感連接。」她稱,旅遊、文化消費等服務業領域,都屬於這一範疇。
貝瑞欽表示,在ai主導的經濟中,商品和服務的供應將激增,價格的大幅下滑可能會顯著提升大多數人的實際收入,即便他們被迫轉向其他工作也是如此,但「新工作」很可能是仍然需要人類情感和互動的崗位。
但在收入分配方面,貝瑞欽表示,雖然ai能讓經濟這塊「蛋糕」變大,一些工人所分到的份額並不一定會變大。「一位卡車司機可能因自動駕駛卡車的問世而失業,他或許還能在其他地方找到工作,但無法保證的是,ai時代的價格下降一定會讓這位前司機即便換了工作,實際工資也有所上升。」貝瑞欽表示。
貝瑞欽還表示,在一個ai高度普及、只需製造更多機器人即可擴大「有效勞動力」的世界裡,土地以及地下的大宗商品將成為最終的稀缺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