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發展至今,充電時間過長一直是消費者顧慮的主要痛點。近期,這一問題迎來重大突破——超高速閃充技術讓電動汽車5分鐘充電可續航400公里,達成」油電同速」,徹底顛覆了人們對電動車充電效率的認知!
未來我們長途旅行,只需要買杯咖啡的時間,電車就能重新跑上幾百公里了,可以說徹底解決了續航焦慮,未來燃油車和電車的競爭,將失去最顯著的優勢。
那麼,這項革命性技術是怎麼實現的?那麼強大的充電性能,又要多久才能普及到普通消費者?

電動車充電技術的飛躍
要實現電動車的快速充電,核心挑戰集中在如何在短時間內安全高效地向電池灌入大量電能。傳統電動車電壓平台大多停留在400V左右,少數高端車型達到800V。
新一代閃充技術首次將整車系統電壓提升至1000V級別,實現了從電池、電機到空調的全域高壓架構。高電壓意味著在相同充電時間內能輸入更多電能,但也帶來巨大安全挑戰。

高電壓只是一方面,電池還需能承受超大電流。新型閃充電池通過創新電池結構,構建了超高速離子通道,將電池內阻降低50%,能夠承受1000A的充電電流,充電倍率達到10C,意味著理論上6分鐘可充滿!
處理如此高的電壓電流需要全新的功率控制技術。新一代車規級碳化硅功率晶元成為關鍵,其電壓等級高達1500V,相比傳統硅基晶元具有更高耐壓能力、更低導通損耗和更好的高溫性能。

這些技術突破協同作用,使電動車充電功率首次突破1兆瓦(1000千瓦),創下"1秒2公里"的充電速度記錄,正式宣告電動車充電進入"兆瓦時代"。這相當於同時開啟500個家用電水壺的功率,是真正意義上的技術革命。


電動技術的全面革新
除了充電速度的飛躍,電動車的動力系統也在同步升級。新一代電動機最高轉速達30511rpm(普通燃油車發動機一般為6000-8000轉),最高功率580kW(約790馬力),功率密度16.4kW/kg,這些指標都創下量產車型新紀錄。
高轉速電機不僅帶來極致性能,還能大幅降低重量、縮小體積,使整車設計更加靈活,動力響應更為迅捷。搭載這款電機的車型最高車速可超300km/h,加速性能也大幅提升。

技術突破需要配套設施跟進。全新開發的全液冷兆瓦閃充終端系統,最大輸出能力達1360kW,正在全國規劃建設數千座兆瓦級閃充站。考慮到兆瓦充電站普及需要時間,"雙槍充電"和"智能升壓"兩項過渡技術應運而生。
通過兩個充電槍同時給一輛車充電,可讓普通超充樁變身"閃充樁";而智能升壓則能在現有500V和750V充電樁上實現升壓充電,確保公共充電樁全面兼容。這些創新解決方案確保車主在充電基礎設施全面升級前,也能享受到更快的充電體驗。

中國企業引領電動革命
在這場電動車技術革命中,比亞迪扮演了核心推動者角色。
2025年開年以來,比亞迪已連續發布三項重大」王炸」:2月的"全民智駕"系統、3月初的"靈鳶"車載無人機,以及3月17日的超級e平台兆瓦閃充技術。
回顧比亞迪的發展歷程,從十多年前進軍電動車時面臨的普遍質疑,到如今成為全球電動車技術引領者,其成功源於對核心技術路線的精準判斷和垂直整合策略。

在電池領域選擇了如今裝車率超74%的磷酸鐵鋰路線,在電機選擇上押注了現今搭載率超95%的永磁同步路線,在電控方面選擇了IGBT晶元路線並不斷升級到碳化硅技術,三項押注都被證明是正確的。
面對當時新能源車產業鏈的空白,比亞迪沒有退卻,而是自建完整電動車產業鏈。如今,這一戰略讓中國形成全球最全面、領先的電動車產業鏈,每8秒下線一輛新能源車,每30秒出海一輛!
搭載超級e平台的首批車型已經亮相——漢L和唐L系列,四月將正式上市。更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宣布將兆瓦閃充樁技術面向全行業共享,希望與社會資本共同推動兆瓦級充電設施建設,展示了開放共贏的態度。

電動車的未來展望
當然,兆瓦閃充全面普及還面臨一些挑戰,包括電網承載能力、充電站改造升級、安全標準制定等問題,但有了技術基礎,這些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在可預見的未來,隨著充電技術的全面升級,電動車將從"人等車"充電變成"車等人",徹底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

從全球角度看,中國電動車技術已經從跟隨者轉變為引領者。隨著技術不斷迭代和良性競爭的推動,中國電動車產業鏈有望繼續引領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方向,實現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的轉變,同時為全球減碳事業做出更大貢獻。兆瓦閃充技術的突破,將成為電動車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國汽車工業走向世界前沿的有力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