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3月31日,人工影響天氣指揮演練暨冬春季西北、華北地區多機聯合增雨(雪)作業圓滿收官。作業聚焦空中雲水資源開發以及冬春季抗旱、春耕春播、降低森林草原火險等級、生態修復以及改善空氣質量等關鍵需求,其間共組織開展飛機作業87架次、地面人工增雨(雪)作業1335次,累計作業影響面積約136.3萬平方公里,增加降水約1.2億噸。

本次作業從2月27日開始,自西向東覆蓋新疆、青海、甘肅、陝西、寧夏、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省(自治區、直轄市),通過統一指揮、協同實施,充分展現了「聯合協同、國省聯動」的高效組織機制。
針對西北、華北地區大範圍天氣系統,氣象部門統籌調度國家級和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空中作業力量,共投入國家級人工影響天氣飛機7架、地方飛機11架,大型無人機1架、中型無人機1架;首次實施分區遞進式、多機分層、有人機/無人機協同、空地立體等新模式下的跨區域、聯合作業。

在作業過程中,高性能增雨飛機實現了對大範圍雲層的精準干預,無人機分層作業提升了作業精細化水平,智能化業務平台優化了指揮調度流程,高解析度預報產品為把握最佳作業時機提供了科學依據。
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主任李集明表示,跨區域協同作業以及新裝備新技術應用不僅顯著提高了作業效率、擴大了覆蓋範圍,更標誌著我國人工增雨(雪)作業正向全要素、全流程、多場景的系統化方向邁進。

此次作業在多個地區取得顯著成效:內蒙古完成多機分層、分區遞進作業,影響區面積達1.8萬平方公里,總增雨量約844萬立方米,有效緩和旱情;陝西抓住有利時機,組織空地立體作業,影響面積約6.3萬平方公里,增加降水約604萬噸,秦嶺西部和中部局地、陝南西部、黃龍山等主要林區地表含水率增加5%至10%,森林火險等級顯著降低;新疆、甘肅等地的山區降水增加,為下游平原地區的農業生產提供了保障;華北地區改善土壤墒情、降低森林火險等級,為區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下一步,氣象部門將加快推進全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數字化升級和智能化轉型,持續提升人工影響天氣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保障能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水資源保障和生態環境保護作出更大貢獻。
(總台央視記者 劉璐璐 谷星月)
©2025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
責任編輯:鞏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