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4月1日電 題:解碼中國「未來之城」的綠色創新實踐
新華社記者白林、張濤、張瑋華
森林覆蓋率提升至35%,水質達到1988年以來最好水平,「零碳」建築星羅棋布……記者近日來到設立近8年的雄安新區,探訪這座中國「未來之城」的綠色創新實踐。
生態優先、藍綠主導,雄安是中國建城史上少有過的城市。業內人士介紹,先植綠、後建城的理念讓綠色成為雄安新區的底色。藍綠空間規劃佔比達70%,讓這座城市鑲嵌在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中。
2017年4月1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據雄安新區改革發展局介紹,截至2025年2月底,新區累計完成投資超8600億元。
這是雄安新區悅容公園(3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落飛麟 攝
8年來,雄安累計造林48.1萬畝,森林覆蓋率由新區設立前的11%提升至35%。「3公里進森林、1公里進林帶、300米進公園」的生態願景正逐步變為現實。
白洋淀與正在建設的雄安新城相得益彰、水城共融,這個華北最大淡水湖也實施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水質達到1988年恢復蓄水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
人們注意到,近年來遷徙到白洋淀的鳥類越來越多,野生鳥類達295種,較新區設立前增加了89種,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在此繁殖,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這是國家電網能源互聯網產業雄安創新中心(3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落飛麟 攝
雄安新區的「綠」不僅是生態環境的「綠」,更體現在能源、建築等城市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上。新區設立至今,開發面積已超202平方公里,總建築面積達5030萬平方米,4800多棟樓宇拔地而起。據統計,雄安新開工項目高星級綠色建築佔比達100%,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140多萬噸。
屋頂的光伏、地下的地源熱泵等利用園區的清潔能源;節能玻璃、真空絕熱板等將能耗儘可能降低……在國家電網能源互聯網產業雄安創新中心,眾多零碳建築構成規模龐大的「零碳園區」。
「通過園區的智慧運營,進一步降低運營期間的用能和碳排放。」國網數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所屬雄安公司運營總監徐慧明介紹說,園區採用十幾項技術,最終要實現園區零碳建築和零碳園區的建設目標。
新區的「綠」還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作為中國首個全域實現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建設的城市,居民可以在點滴中感受到智慧城市帶來的低碳生活體驗。
雄安致力於打造「不堵車的城市」,記者駕車在早晨8點上班高峰時段在樂民街上行駛5分鐘,共遇到15個交通路口,只等了3個紅燈。
中電信數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智慧交通展示屏前進行演示(3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落飛麟 攝
「雄安新區打造了153公里的數字道路,道路兩旁的智慧燈桿集合了信號燈和各類感測器,可以通過計算交通流量,自動控制紅綠燈,有效提升車輛通行效率,節省居民出行時間。」中電信數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智慧交通線產品經理宋來強說。
在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居民遇到垃圾箱溢出、機動車違停、道路積水等等日常生活問題,都可以通過城市運營管理服務中心綜合管理平台自動識別上報。
如今,雄安已成為一片創新的熱土,空天信息、人工智慧和新材料三條高端高新產業鏈加快構建。雄安依託自貿區、綜合保稅區等平台載體,形成政府部門、科技企業、科研機構、金融機構等多元主體融合的創新生態,推動一批新產品、新技術、新場景轉化落地。
「雄安新區的智慧大腦是智能城市建設的核心系統,通過整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實現了城市管理的實時化、精細化和智能化。」雄安雲網科技有限公司信息系統部網路主管李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