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國家醫保局官網發布《神經系統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將現行分散的神經系統價格項目整合為82項主項目、24項加收項及8項擴展項。
這場歷時兩年的醫療服務價格改革,首次為腦機介面技術前瞻性單獨立項,設立「侵入式腦機介面置入費」「非侵入式腦機介面適配費」等3項價格標準,標誌著神經調控領域最前沿的技術應用,正式進入臨床收費的政策框架。
從「分散」到「統一」:82項重構的標準化邏輯
此次整合併非簡單的數量縮減。據醫保局披露,新版指南參照2023年版醫療服務技術規範,對脊髓電極置入、神經調控手術等傳統項目進行精細化拆分。例如,將原「腦深部電刺激術」細化為「常規」與「複雜」兩類,後者涵蓋多靶點植入、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等高風險操作,為技術價值分層定價提供依據。
值得注意的是,新增的24項加收項聚焦「技術疊加」場景。如「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加收」明確,在腦機介面置入手術中同步進行皮層功能定位的,可疊加收費。這種「主項+加收」的組合,既鼓勵新技術應用,又防止過度醫療,與drg/dip支付改革形成協同。
此次改革最受關注的,是為腦機介面設立的3項獨立收費項目。其中,侵入式置入費涵蓋開顱手術、電極定位、信號調試全流程,非侵入式適配費則針對腦電帽校準、參數優化等反覆操作。醫保局直言,此舉是為技術成熟後的快速臨床轉化「鋪好路徑」。然而,現實層面的挑戰不容忽視。
天津大學副校長明東在兩會期間指出,侵入式技術面臨長期生物相容性、免疫排異等難題,非侵入式則受限於顱骨信號衰減,高精度解碼仍存技術瓶頸。據悉,目前臨床應用的腦機介面多為『准侵入式』,如可記錄腦電的dbs設備,真正的全植入式系統尚在動物實驗階段。
產業鏈反應:資本熱捧與理性觀望並存
政策發布當日,a股腦機介面概念股異動,創新醫療漲停,誠益通、翔宇醫療等跟漲。但上市公司態度謹慎:三博腦科表示「尚無相關設備生產」,邁普醫學稱「聚焦神經外科基礎技術」,樂普醫療直言「臨床應用尚未開始」。這種反差印證了行業共識:腦機介面仍處「概念落地期」。
華安證券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腦機介面市場規模19.8億美元,預計2028年突破60億美元,醫療場景佔比超70%。國內企業如腦虎科技、階梯醫療已進入臨床試驗,但商業化瓶頸明顯:侵入式設備單價超百萬元,非侵入式設備年調試成本達數萬元,醫保支付能否覆蓋成為關鍵。
醫保局明確,各省將制定價格基準,允許地方在10%-15%區間浮動,這為不同經濟水平地區的可及性提供了彈性空間。
國家葯監局2月啟動的腦機介面醫療器械標準制定,與此次價格立項形成「監管雙軌」。但真正的規模化普及,還依賴於技術成熟度、倫理規範、支付能力的多重突破。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