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林姿辰 每經編輯:陳俊傑
近日,京東健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東健康)旗下「京醫千詢」醫療大模型啟動開源,成為國內醫療行業首個全面開源的垂類大模型。
2月27日,京東健康在北京舉行「醫療ai全場景應用與展望」媒體溝通會,探討醫療ai發展的未來。會上,京東健康探索研究院(jdh xlab)首席科學家王國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開源的決定基於公司對技術發展的判斷,即目前ai(人工智慧)技術在醫療場景的應用仍處於早期階段,開源有助於進一步加快整個醫療ai產業生態繁榮。
京東健康探索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王國鑫 受訪者供圖
選擇開源是為了推動行業向醫療ai轉型
2025年開年,deepseek的「破圈」引發了全民關注ai應用的熱潮,互聯網醫療龍頭也開始布局ai to c(人工智慧技術面向消費者)產品及服務,其中京東健康是動作最多的一家。
今年1月,公司發布了業內首個醫院全場景應用大模型產品「京東卓醫」,宣布國內首批數字醫生在互聯網醫生正式上線;2月,宣布公司自有的醫療大模型「京醫千詢」已經接入gpt系列、deepseek等通用模型,並啟動開源,即其所有模型參數、數據構造、多階段模型訓練、模型評測等核心代碼都將公開。
資料顯示,「京醫千詢」建立在京東言犀通用大模型基礎之上,也是「京東卓醫」等產品的技術底座,2023年7月正式發布時,有178家科研醫療機構、26家葯企、69家企業客戶,以及超過4.3萬名醫生直接或間接參與了這一大模型的建設,但當時公司尚未宣布開源。
王國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開源的決定基於公司對技術發展的判斷,即目前ai技術在醫療場景的應用仍處於早期階段,各家公司的關係與其說是競爭,不如說是在共同推動技術生態的合作,這時開源是對醫療行業最大的幫助。
王國鑫認為,deepseek改變了大語言模型的商業邏輯,但是醫療的邏輯並沒有因此改變。醫療行業的特點決定了這是一個細分且垂直的領域,與其逐院開發大模型,不如快速推動技術開源和透明化,讓最了解醫療的醫院和醫生能夠迅速使用ai並了解ai技術所處的水平。
「如果醫生的專家團隊在ai技術上不是特別高,完全可以用我們的代碼包快速上手,這是我們對行業的基本判斷⋯⋯.如果他們在我們的模型基礎上推動診療流程、學科建設的變化,開源的目的就達到了,其實就是推動這個行業向醫療ai轉型。」王國鑫說。
讓醫生擁有ai助手,既成就醫生也成就ai
過去,大多數關注ai醫療的企業主要關注效率問題,致力於減輕醫生的工作負擔,但在王國鑫看來,這些努力沒有回答一個最關鍵問題,即ai醫療能為患者帶去什麼價值。儘管短期內,如何幫助患者挂號這類問題還會是ai醫療主要的商業模式,但從長期看,他認為個性化醫療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這兩個概念更重要,一個用戶型的醫療服務產品將是醫療ai長期商業模式最重要的立足點。
因此,王國鑫表示自己看好的ai醫療的三個核心方向,分別對應了ai醫療的三條商業化路徑:一是做醫生的成長工具,通過提高ai的培訓成本,降低醫生的培訓成本,同時提升ai的訓練成本;二是做患者的管理工具,藉助直接面向消費者的ai健康智能體,覆蓋諮詢、挂號、買葯、報告解讀等各環節;三是探索ai自主服務模式,讓醫生更多地參與到審核環節,而非全流程操作。如果能夠實現這一模式,就可以將互聯網醫療服務從基層向三甲醫院推廣,並延伸到邊遠地區惠及更多患者,這將是醫療ai未來的商業化路徑,它一定伴隨著社會價值。
不過,王國鑫也承認,ai在醫療場景中的落地面臨著諸多技術挑戰。醫療行業本身高度依賴數據,以醫生的培養為例,雖然不同醫生的學習效率存在差異,有的醫生通過10個病例就能領悟關鍵,而有的醫生需要100個病例,但這一過程本質上都是基於數據的訓練。
目前,ai醫療面臨的最大挑戰是醫療數據「量質雙缺」,而這也是眾多ai產品與醫院、互聯網醫院以及患者端展開合作的真正原因。
「如果不投入足夠的努力,像培養初級醫生一樣在醫院中訓練ai,那麼ai的投入產出比(roi)將難以提升。如果將培養醫生的精力用於培養ai,至少ai的水平會快速進步。這也是為什麼從未來醫院角度來講,每個醫生都應該有一個ai助手,一方面成就醫生,同時成就ai,這是一個基本的答案。」王國鑫說。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