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公募基金「資管一哥」規模優勢擴大
中國基金報記者 李樹超 張玲
繼2023年公募基金規模首次超越銀行理財後,2024年公募規模優勢進一步擴大。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公募基金總規模達32.83萬億元,超出同期銀行理財存續規模2.8萬億元,「資管一哥」規模優勢繼續擴大。
業內人士表示,公募基金相對銀行理財規模上的優勢,主要歸因於市場環境變化、公募權益類基金布局、債基的優秀表現,以及公募基金在銷售渠道、投資者結構上的相對優勢,預計上述優勢會進一步提升公募基金在資管行業的競爭力。
規模優勢擴大為2.88萬億元
公募基金「資管一哥」地位進一步鞏固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公募基金總規模達32.83萬億元,創歷史新高。與此同時,隨著權益市場回暖,銀行理財存續規模較公募基金總規模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為29.95萬億元。
公募基金相對銀行理財的規模優勢,從2023年12月末的0.8萬億元,擴大至當前的2.88萬億元,公募基金「資管一哥」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
從歷史上看,2020年末,銀行理財相比公募基金還有近6萬億元的規模優勢,於2023年中被公募基金超越,公募基金開始成為我國管理規模最大的資管機構。
隨後兩類資管機構在2024年債牛行情、「9·24」行情中規模同步進入升勢,但公募基金規模增速更高,截至2024年末,公募、銀行理財規模同比增速分別為18.95%、11.75%,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談及公募基金相對銀行理財的規模優勢,普益標準研究員崔盛悅分析,結合市場環境來看,一是銀行理財現金管理類產品規模整體下滑,這也是拖累銀行理財規模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公募貨幣型基金在2024年規模整體實現了增長。
二是受益於2024年的債券牛市,固收類銀行理財產品和純債型基金憑藉優秀的收益表現,吸引了大量資金,但純債基金債券資產配置相對更高,在債牛環境下取得了更好的收益回報,整體規模增長更為明顯。
三是2024年9月股市「反轉行情」爆發後,股票etf產品規模增長突出,而銀行理財的「高含權」類產品較少。
此外,崔盛悅進一步分析,根據監管政策,公募基金可以通過互聯網平台、第三方銷售等渠道拓寬投資者觸達面,而銀行理財無法通過這類渠道進行銷售,主要還是依賴銀行代銷渠道,對投資者的觸達面略弱於公募基金。
睿智新虹理財研究院也總結道,市場形勢的發展,使得公募基金風險收益特徵更加受到投資者垂青,同時,兩者的產品定位、投資者結構和偏好、銷售渠道多樣化等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該機構分析,一是隨著權益類市場逐漸轉暖,包括中證a500etf等在內的產品發行,公募基金在權益類產品上的優勢有力推進了公募規模增長。二是公募基金的個人投資者更加年輕,這些投資者更習慣通過互聯網平台便捷購買公募基金。三是機構投資者在公募基金規模中的佔比較大,公募基金機構銷售隊伍相較於銀行理財也更市場化,有助於在權益市場出現機會時推動規模增長。
因此,該機構認為,基於可預見未來市場形勢的變化,上述三點原因所帶來的規模增長差距還很難看到逆轉,所以公募基金和銀行理財的規模差距預計會進一步拉大。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孫桂平也認為,公募相對銀行理財的規模優勢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在低利率的環境下,投資者風險偏好往往提升,帶來權益類資產估值抬升,疊加我國長期向好的經濟表現,此時權益類資產的投資性價比更高,而注重權益投資的公募基金吸引力更強一些,可能規模提升更快。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則認為,市場環境和政策導向仍存在不確定性:如果權益市場出現大幅調整,或者政策對銀行理財的支持力度加大,銀行理財可能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銀行理財也在不斷努力提升自身能力,通過加強投研團隊建設、優化產品結構、拓展銷售渠道等方式來縮小與公募基金的差距。
理財公司規模分化明顯
應打造差異化競爭力
在總規模增長的同時,理財公司之間的規模出現了明顯分化。普益標準數據統計,股份制和國有行全資理財子公司的合計規模佔比約87.4%,其中招銀理財和興銀理財是存續規模最大的理財子公司,當前存續規模分別為2.4萬億元和2.1萬億元。
2024年的變化趨勢從增長絕對值看,股份制和國有行全資理財子公司增長最多,如工銀理財、信銀理財、光大理財、浦銀理財等理財子公司年末較年初規模增長約為2000億元至4000億元;從增長率看,合資理財子公司規模增長率遠高於其他類型的理財子公司,如高盛工銀理財和法巴農銀理財,年末規模均是年初的2倍以上。
對此,崔盛悅表示,理財公司規模分化源於多方面因素的差異,包括資源稟賦、對市場動態的反應能力等。
具體來看,資源稟賦方面,以招銀理財、興銀理財為例,兩家機構分別依託母行強大的零售客戶基礎,積極拓展代銷渠道來擴大理財業務的觸達面。對市場動態的反應能力方面,例如工銀理財等機構在2024年針對自身產品貨架中現金管理類產品相對匱乏的問題,增發了多隻現金管理類產品,通過優化產品結構吸引投資者。「此外,在監管接連發文鼓勵銀行理財資金進入權益市場後,均加大了『含權』產品的布局力度,吸引了部分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投資者,進一步推動了規模增長」。
前述北京基金公司認為,首先,母行對理財公司的戰略定位差異是最重要原因之一。如招銀理財和興銀理財,母行將財富管理作為重點,理財公司與行內對公、零售條線協同度高;而大行理財公司母行多更重視存款,理財業務協同效應相對較弱。
其次,渠道開放程度不同也會影響規模。大行理財公司產品多依賴行內渠道,拓展外部渠道動力不足。而興銀理財等股份行理財公司積極拓展他行代銷渠道,有力推動了規模增長。
「隨著產品客群的代際轉移,大型國有理財子公司和頭部股份制理財子公司仍會佔據市場優勢地位,而城農商行則需有針對性開發地區差異化產品以博得市場份額。合資理財公司有望在跨境理財和高端客戶服務中佔據一席之地。」該基金公司進一步表示。
崔盛悅認為,未來,頭部機構憑藉其強大的母行資源、品牌效應和綜合化服務能力,或將保持領先地位。其他中小機構雖然面臨較大競爭壓力,但也有可能通過特定的策略實現突圍。
「整體來看,隨著投資者需求的多元化和市場環境的複雜化,能夠在差異化定位和精準服務上持續發力,緊密關注市場動態,及時調整策略,滿足投資者的多樣化需求的機構將更有可能在市場中展現出更強的競爭力。」崔盛悅稱。
睿智新虹理財研究院也表示,完美的理財公司發展環境包括公平的監管環境、銷售渠道完善和給力、員工薪酬和激勵市場化等,擁有上述條件的公司具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構建「錯位競爭、互補共存」新格局
中國基金報記者 曹雯璟
近年來,市場持續調整,公募基金的全頻譜風險收益風格產品的布局展現出較大優勢,「東方不亮西方亮」——公募主動權益類基金、債基、「固收+」基金、股票etf、qdii基金等各類工具型產品輪番表現,推動整體規模震蕩攀升。而銀行理財超九成產品為固收類理財,受債市走勢影響較大。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未來,銀行理財亟待突出自身優勢,積極拓展在非固收類理財方面的業務,完成從「債市依賴」到「多資產配置」的轉型,形成與公募基金「錯位競爭、互補共存」的新格局。
多維度發力突出自身優勢
未來,銀行理財可從產品研發、資產配置、人員調配、銷售渠道、品牌建設等方面,多維度突出自身優勢。
普益標準研究員黃詩慧表示,一是在非固收類理財領域加強產品研發,如權益類、混合類等,推出具有競爭力的理財產品;二是優化資產配置,通過多元化投資,實現風險分散,降低單一資產波動對整體組合的影響;三是拓展代銷渠道,與其他金融機構建立合作關係,構建渠道協同創新模式;四是加強品牌建設與宣傳,樹立良好的市場形象,避免同質化競爭,突出銀行理財產品的特色。
「為應對低利率市場環境和投資者需求的變化,銀行理財應該在保持風險管理能力、客戶基礎,以及渠道等方面優勢的基礎上,積極從固收類產品向多元化投資轉型,包括直接參与權益市場投資,開發更多的混合型理財產品,探索跨境投資機會,以及發揮風控優勢,推出更多符合養老需求的理財產品等。」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孫桂平談道。
睿智新虹理財研究院建議,一是銀行理財在管理和人員配備上更加市場化,為銀行理財提高投資能力創造良好的氛圍;二是推動放鬆銷售渠道的限制,尤其是允許含權類理財產品在互聯網渠道銷售;三是為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理財在稅務等方面創造和公募基金相同的政策。
談及未來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方向,北京一家基金公司認為,未來銀行理財將呈現以客戶需求為中心重構產品體系,利用母行生態強化綜合服務能力,並通過漸進式創新平衡風險與收益的趨勢。領先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將完成從「債市依賴」到「多資產配置」的轉型,形成與公募基金錯位競爭、互補共存的新格局。
黃詩慧也表示,未來銀行理財業務將呈現出以下格局:一是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銀行理財將推出更多樣化的產品,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風險偏好和投資需求,此外,個性化服務也將成為銀行理財的重要競爭力之一;二是隨著公募基金等競爭對手的不斷發展壯大,銀行理財或將通過與其他金融機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積極探索創新業務模式,推動銀行理財業務的持續發展;三是銀行理財將加快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的步伐,為客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理財服務。
尋求差異化、特色化發展
近年來,監管多次喊話鼓勵銀行理財資金入市,各銀行理財公司也力推含權產品,但整體權益投資比例相對偏低。相比公募基金的多層次產品,如何推動銀行理財含權產品的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成為擺在各銀行理財公司面前的難題。
「銀行理財產品權益投資比例偏低,主要涉及客戶風險偏好、產品設計限制、投研能力不足等因素。」前述北京基金公司指出,可從幾方面去努力:
一是產品設計限制和政策傾斜:監管機構應繼續鼓勵銀行理財資金入市,在投資範圍、產品創新等方面給予更多空間。
二是差異化營銷: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風險偏好低,銀行理財機構需要明確自身含權產品的定位,強調與公募基金的區別,加強客群對銀行理財產品的精準認知。
三是銀行理財機構在權益和另類權益資產上投研積累較少,應加大權益投資團隊建設和優秀人才引進。通過配置公募基金或者直接投資優質fof也可以加快主動權益的短板。同時發展被動型含權產品(指數型產品)可以降低主動管理難度,同時利用銀行資金體量降低費率。
孫桂平認為,針對投資者對高收益產品的需求,可加快混合型理財產品的設計創新,尤其是「固收+」產品方面,這樣既可以發揮固收方面的投資優勢,又適度兼顧權益市場投資,在未來權益投研體系建設、權益市場研究能力相對完善之後,可以進一步提升理財產品的含權量。此外,探索多元化資產配置在理財產品中的創新應用,目前公募基金在跨境權益投資方面處在起步階段,銀行理財公司與公募基金的差距並不是很大,可以嘗試在該方面進行差異化發展。
「銀行理財公司可以優化產品設計與創新,借鑒公募基金的多層次產品體系,結合自身的資源和渠道優勢,設計出具有差異化、特色化的含權產品。此外,加強投研團隊建設,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同時,積極與監管部門溝通,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指導。」黃詩慧提道。
校對:喬伊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