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就像一個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急先鋒」,曾經由於外部的種種限制,華為在晶元供應上遇到了巨大的困難,就像是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船,突然遭遇了狂風暴雨,船帆被撕破,航向也變得迷茫。但是華為沒有放棄,而是選擇了迎難而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晶元研發。科研人員們日夜奮戰在實驗室里,他們面對的是複雜的技術難題,就像是一道道難以逾越的高山,但他們憑藉著頑強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一點一點地攻克難關,終於讓麒麟晶元重新煥發光彩。
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國產晶元產業這些年的發展,真可謂是充滿傳奇鬥爭色彩,必然載入史冊。華為mate70系列所採用的麒麟晶元,跑分超過120萬,性能直逼高通驍龍 8+晶元,這可讓很多人都刮目相看。
更提氣的是,具備了完全國產化的能力,隨時能夠徹底替代。
這意味著華為在晶元國產化的道路上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與之對應的是進口的高價晶元該畫句號了。
這時候,高通卻坐不住了。曾經在晶元市場上佔據一定優勢的高通,可能怎麼也沒想到華為會這麼快崛起,並且在高端晶元領域取得如此大的突破。
所以高通再次「喊話」華為,希望華為不要放棄高通驍龍晶元,還想著和華為繼續深化合作。這就像是一場體育比賽中的競爭對手,原本以為自己勝券在握,卻突然發現對方已經超越了自己,於是開始著急地想要挽回局面。
但華為怎麼可能輕易回頭呢?咱們來仔細分析分析。
華為過去使用高通晶元,那也是無奈之舉。在中低端設備上使用高通晶元,是為了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而當台積電等無法出貨後,華為使用高通旗艦晶元,純粹是因為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但自從麒麟 9000s 晶元回歸後,情況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華為開始全面採用自研的麒麟晶元,而且麒麟晶元的表現也非常出色。就拿華為的高端機型來說,用戶對麒麟晶元的認可度極高。有數據顯示,在華為 mate 系列中,採用麒麟晶元的機型銷量明顯高於採用高通晶元的機型。
比如說,華為 mate 50 系列和華為 mate 60 系列,儘管在發布時面臨著各種外部壓力,但憑藉著麒麟晶元的強大性能和華為品牌的影響力,依然取得了不錯的銷量成績,這充分證明了麒麟晶元在用戶心中的地位。
再看看華為 mate 70 系列,它的成功更是讓關注國產晶元崛起的人吃下定心丸。因為在發布會結束後,華為高管接受採訪時表示它全部採用國產化零部件,並且具備一流的體驗。
這說明什麼?說明國產晶元已經具備了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的實力。華為一直以來都有著實現晶元全面國產化的夢想,如今這個夢想逐步實現,在這種情況下,華為怎麼可能再回到高通的懷抱呢?高通的晶元價格高不說,還變得不再安全。
而且,高通之前向華為出貨的晶元,還存在不少問題。就拿 5g 晶元來說,高通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向華為出貨 5g 晶元,只能提供 4g 晶元。而現在的麒麟晶元已經支持 5g 甚至更先進的 5g - a 網路,速度更快,性能更強。在這個 5g 已經逐漸普及的時代,用戶和華為自然會選擇性能更優的 5g 晶元。
此外,高通向華為出貨的 4g 晶元,不僅價格高昂,還捆綁其他低端晶元,這簡直就是一種不合理的「霸王條款」。華為當年是因為沒有其他選擇,才勉強接受,但現在情況不同了,華為有了自己的麒麟晶元,而且麒麟晶元的性能和性價比都在不斷提升,自然不會再忍受高通的這種做法。
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說,華為和高通之間的這場「較量」也非常有意思。
曾經的高通在晶元市場上可以說是「一家獨大」,很多手機廠商都依賴高通的晶元供應。但華為的崛起,打破了這種局面。其他手機廠商也開始意識到自主研發晶元的重要性,紛紛加大在晶元研發領域的投入,這對高通來說是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而高通雖然喊話華為,但已經不可能改變華為的決心。華為已經在晶元國產化的道路上堅定地走了下去,並且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那麼未來高通的高價晶元該賣給誰呢?對於我們消費者來說,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價格更合理、體驗更好的科技產品。
對此您有什麼想說的,記得分享,寫下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