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園區從載體、中試、配套到服務,各類創新要素一應俱全,可以為氫能領域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公司目前融資已進行到哪一階段?是否有新的融資計劃呢?」
……
12月17日,興隆湖畔的天府數智谷熱火朝天——「科創天府·智匯蓉城」成都市未來產業新賽道領域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在這裡舉行。
▲活動現場
未來產業是由前沿技術驅動,具有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已成為衡量一個城市科技創新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此次活動聚焦氫能、工業軟體、商業航天等未來產業新賽道領域,同步舉行9場科技成果精準對接活動,為產業園區、高校院所、企業和投融資機構精準對接搭建交流平台,讓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實現「雙向奔赴」。
現場,成都市科學技術局宣講了科技創新政策,成都銀行介紹了積分貸科技金融產品,成都新材料產業化工園區、四川金堂經濟開發區等9個產業園區進行了推介,36個科技成果進行了項目路演與對接。
創新主體齊聚
科技成果對接熱火朝天
中午12點,雖早已過了原計劃的結束時間,新材料分會場內參會代表們依然聚精會神地聆聽專家對項目的點評與建議,並在活動結束後與自己意向對接的夥伴迅速建立聯繫,敲定接下來詳細對接事宜。
這是各方創新主體藉助活動搭台主動尋求合作的一個縮影。在這9場創新要素齊聚的對接會上,找技術、找市場、找資金、找載體……各方實現了高效精準對接。
「從2019年開始,公司就開始逐步布局人工智慧以及自動化檢測等領域。」四川賽狄信息技術股份公司公關負責人張雁蘋談到,「通過今天的活動,我們可以對接到更多的機會,了解行業專家的見解,第一時間對公司未來發展方向做規劃和提升,同時和其他參會方進行深入的鏈接,為未來產業的成果轉化賦能。」
在張雁蘋看來,成都擁有豐富的人才資源及科研配套,未來產業發展的潛力很大,近幾年的營商環境也在不斷改善和提升,作為企業端,更加能體會到政府的溫暖和惠企政策實實在在的落地。
▲活動現場
「我們已經在實驗室驗證了技術路線的可行性,目前正處於產業化的前期。希望藉助活動平台,與企業、園區、創投機構、專家等各方資源高效對接,加快成果轉化進程。」來自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盧錫立副研究員介紹,在夏和生教授的帶領下,團隊通過技術攻關,計劃利用廢棄垃圾沼氣同時製備碳納米管和氫氣。據介紹,碳納米管是國際材料科學的前沿研究領域,在航空航天、電子器件等領域有廣泛的用途。
盧錫立表示:「碳納米管和氫能都是前沿產業領域,我們希望通過技術創新賦能城市未來產業發展。未來產業屬於多學科交叉領域,成都目前在低空經濟、航空航天等前沿賽道有良好的基礎,也希望通過加強技術對接與交流,實現多方共贏,今天的活動恰好提供了這麼一個平台。」
更令盧錫立眼前一亮的是,活動還匯聚了園區載體等要素:「現場四川新津經濟開發區的推介讓我們對園區的政策、資源、服務有了更加詳細的了解,我們校企合作的企業也在新津,讓我們對下一步成果的落地充滿了信心。」
作為今天參會的創投機構代表,四川天府新區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經理張琦傑與參會的園區和企業積極進行了對接。據介紹,公司主要圍繞航空航天、電子信息以及人工智慧等領域,對部分早期項目及經中試驗證後的科技成果轉化階段的項目進行投資。
在張琦傑看來,產業園區在科技創新發展中的作用類似於橋樑,科技項目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過程中,需要園區為企業提供足夠的客戶支撐、人才支撐以及金融方面的服務。因此,公司在與園區進行合作時,更加關注園區在某個產業鏈上的企業入駐數量是否足夠多、在稅收方面能否對企業形成較大的吸引力等多個方面。
聚焦未來產業
為產業發展積蓄新動能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是塑造城市競爭新優勢的必答題,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中之重。此次9場科技成果精準對接活動聚焦的未來產業新賽道領域,也與成都未來產業布局與發展「不謀而合」。
▲活動現場
成都市科學技術局高新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此前形成的《成都市「十四五」前沿技術及未來產業選擇分析報告》提出,人工智慧、先進計算及數據服務、工業互聯網等15個產業領域,是成都可重點發展布局未來產業領域。今年,成都市科學技術局又研究形成《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產業新賽道布局研究報告》,從39項國內外關注熱點領域中篩選出先進核技術應用、光子集成、細胞及基因治療、固態電池、高端儀器設備5個重點新賽道。
「我們編製了賽道全景總覽、專利技術導航、區域熱力分布、成都基礎條件『4張圖譜』,系統解答『當前形成了哪些潛力新賽道、成都應重點布局哪些新賽道、新賽道怎麼發力突破』,為『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開局關鍵時期前瞻布局提供先行參考。」該負責人說道。
▲活動現場
作為此次活動的項目點評專家,西南石油大學新能源與材料學院碩導唐春對活動中未來產業領域的選擇十分認可,她表示:「這些產業都是圍繞四川省六大優勢產業來的,是成都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就像氫能和新材料產業,與成都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需求完美契合。」唐春認為,園區應重視打通產業鏈招商,形成具有特色產業的園區,「比如氫能園區,若能在氫氣的制儲輸用方面,完善關鍵材料、器件裝備及製造等環節布局,聚焦特色產業鏈,引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發展,那產業發展肯定會更好。」
作為高校教師,唐春表示:「科研工作得面向市場,這次活動為科研人員和園區、企業搭建了橋樑。比如活動中園區的推介,科研人員能通過這些現場推介知道成果在哪落地,像我們化工領域的成果就可以和相關化工園區對接。」
在談到成都未來產業競爭力時,唐春也分享了自己的觀點:「成都在新材料、氫能等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比如氫能領域,從區位上看,成都位於成渝氫走廊;資源上,水、風、光、氫等資源十分豐富;科教方面,匯聚了大量人才資源,這些都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編輯 歐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