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11 月 28 日消息,央視新聞昨日(11 月 27 日)發布視頻,揭露了「先用後付」服務開通容易關閉難的問題,質疑這種方式可能侵犯了消費者選擇權。
服務開通容易
IT之家援引央視新聞報道,不少消費者反映,網購時,系統默認的第一付款方式變成了「先用後付」,消費者一不留神手滑點擊,就完成了「0 元」下單。
整個消費過程,既不需要刷臉,也不用輸密碼,聽起來十分輕鬆便捷,甚至還有一些對網路使用並不熟練的中老年消費者,誤以為這是一種網購平台的產品試用推廣,直到點擊確認收貨按鈕後,收到突如其來的扣款通知,才驚覺這項功能已經掏空了自己的錢包。
關閉困難
「先用後付」這類功能,因為被系統默認為首選支付方式,所以開通時往往輕而易舉,甚至有些消費者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開通了這項功能,不過關閉這項功能時卻有點難,甚至給不少消費者帶來了麻煩。
記者登錄各平台發現,消費者如要關掉「先用後付」功能,一般要進「我的」再點擊「設置」,找到類似「支付」或「錢包」選項後才能關閉。記者下單後立即嘗試關閉該功能,系統會提示「存在履約中的訂單暫無法關閉」,只能等待全部訂單收貨或售後結束,且在此期間不再下新單,才能關閉該功能。
在某投訴平台上,記者以「先用後付」作為關鍵詞搜索,有 9000 余條投訴信息。默認開通、退貨難、下單後隨意改變價格、誘導分期付款等成為投訴「重災區」。
「先用後付」可能存在哪些套路和風險?
「先用後付」是當前各大電商平台基於消費者個人信用登記而開發的一種支付功能,一般情況下,達到一定信用條件的消費者,被平台賦予 0 元購買商品或者服務的許可權,並且允許用戶在收到商品並確認滿意後,再進行支付。
所以這一消費支付新模式,實質上是一種消費信貸模式,旨在降低用戶決策門檻,實現快速下單轉化。
這一新型支付模式有其簡單便捷的優點,但對於消費者而言,也暗藏套路和風險:
開通該功能的風險提示不足。一些平台將此項付款功能設置為默認優先項,但未在顯著位置說明具體條款;
還有一些消費者反映後續想要關閉該功能卻很難找到操作入口,並且必須等待所有訂單完成或售後服務結束才能關閉;
消費者可能在不知情或無意識中增加額外的消費,從而產生過度消費的問題;
如果消費者未能按時完成支付,可能會產生逾期費用,並影響個人信用記錄。
專家:「先用後付」選擇權應交給消費者
相關專家表示,「先用後付」「先享後付」這樣的支付方式,本身無關好壞。不過,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關規定,消費者有權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
「先用後付」這類支付方式之所以引起消費者的不滿,是因為購物平台沒有充分考慮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