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自研操作系統的背後隱隱透露一個趨勢,安卓正在走向分裂,安卓正在迎來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多數程序員應該清楚,基於一個現有成熟開源系統為基礎進行改進,同樣是自研。儘管目前小米OV依然無法脫離AOSP生態,不過,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所謂AOSP,全稱「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即「Android 開放源代碼項目」。
簡單來說,AOSP就是安卓的源代碼版本,安卓手機廠商會基於這個源代碼進行定製開發,倘若我們把基於AOSP二次開發的操作系統,認為是企業的自主手機操作系統,其實小米、藍綠廠在國內發售的國行手機操作系統,都是基於AOS開發的,都算有了自己的操作系統。
因為谷歌卡脖子本質是通過GMS組件(YouTube、Gmail、Google Map等歐美日常使用必備的APP必需模塊),但谷歌不能控制AOSP給誰用,不給誰用。
安卓面臨分裂:廠商不願把自己的成果開源了
華為之後,小米自研操作系統,背後體現了一個什麼風向?意味著現在廠商越來越不願意把自己辛辛苦苦研發的核心功能開源給社區了,也不願意分享給谷歌。
過去Android的成長壯大並非谷歌一家公司獨立做出來的,而是全球上下游企業合作開發與努力的結果,這也是Android開源的原因。數據顯示,自2005年以來,有超過1400家公司的大概15600名開發人員為Linux內核做出了貢獻。Linux簡單來說就是Android系統的母體,Android的內核就是Linux。
基於2017年的報告顯示,來自500多家公司的4300多名開發商對內核做出了貢獻,在2017年,Linux內核代碼,谷歌貢獻度是3%,而華為佔1.5%。
簡單來說,開源的安卓不是谷歌的私產,是具備公有性質,只要遵循Android的開源協議與開源機制,其他廠商完全可以在已經開源的 Android 之上發展自己的系統。
有業內人士表示——之前MIUI為啥口碑那麼好,Android5.0之前的原生系統對用戶來說有多難用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包括小米最先在MIUI上嘗試的手勢操作,最後也成為了Android的一部分,這種潛移默化既是開源系統的優勢,也是開源系統的枷鎖,它減輕了大部分企業的開發難度,但也損害了頭部廠商了利益。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華為手機已經回歸國產第一,明年華為出貨已經上調到7000萬部,未來2年,華為手機銷量很可能達到中國市場第一。華為手機市場份額在國內站穩腳跟之後,未來出海擴展海外市場可能是時間問題。
華為出海進一步推進之下,就是蠶食三星的市場份額,Android整體大盤縮小。而小米也開始自研操作系統之後,意味著Android系統不僅要遭遇華為鴻蒙的蠶食,在安卓聯盟內部也開始分裂。
谷歌維護Android的動力是確保谷歌套件GMS被廣泛使用,但手機廠商維護Android系統的動力則是想讓自己的有更多的獨特賣點,一個是極力想統一Android生態,一個是極力創造差異化,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訴求,在手機廠商實力壯大、遭遇增長瓶頸、且需要更多的對系統底層的掌控權與主導權的時候,這種分道揚鑣的趨勢就會顯現出來。
蝴蝶效應出現,安卓走向分裂
因此,在這種訴求下,後續手機廠商在谷歌服務強勢的地區用Android系統,在谷歌服務弱勢的地區使用自研OS將會成為常態化操作,這將進一步推動安卓的碎片化危機。
隨著研發能力越來越向大廠集中,加上歐盟為首的地區對美國高科技企業越來越強勢的反壟斷制裁,這股Android碎片化勢頭恐勢不可擋。
華為的成功帶來了示範效應,尤其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小米華為等廠商都是基於IoT打造物聯網操作系統,現在手機、車、電視、PC未來的互聯互通是一個發展趨勢,IOT多設備融合聯動之路也是手機廠商走到今天的一個必選項。
OPPO跟上汽合作打造數字生態,去年官宣了自研智慧跨端系統「潘塔納爾」,vivo的jovi in car 也是同樣的發展戰略。
從當前的趨勢來看,各家自研操作系統,本質是在自建山頭,形成各自的孤島效應,這也在進一步削弱安卓聯盟的力量。
開放式操作系統本身應該是中立的,因為它需要團結廣大的手機廠商為它貢獻代碼與功能,做大生態,打造規模化的護城河,但同時,廠商需要有安全感。當初的制裁,埋下的隱患,在今天,蝴蝶效應終於出現。
以後的情況,頭部企業可能都會研發一套獨立的系統,安卓操作系統護統一的城河也正在被慢慢拆掉,安卓的分裂與衰落可能是大趨勢,安卓這張谷歌的王牌,可能在未來幾年迎來市場份額下滑的危機。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