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ourtesy of getty images
隨著美國總統喬·拜登政府收緊晶元封鎖,半導體銷售持續低迷,中國科技行業承受的壓力與日俱增。今年頭兩個月,中國的晶元進出口均大幅下降。
《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援引中國海關的數據稱,中國晶元進口量在2023年頭兩個月同比下降26.5%。1月和2月的晶元出口量也同比下降20.9%。
這比去年全年的降幅還要大。據《南華早報》報道,去年中國的晶元進口下降15.3%,出口下降12%。2022年是中國自2004年以來首次出現晶元進口下降的情況。
據報道,中國最大的幾家晶元公司已經感受到了美方封鎖加碼帶來的重重壓力。早在2020年就被列入美國貿易黑名單的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在今年2月坦言,由於設備採購方面的困難,公司不得不推遲新工廠的投產日期。
在中國開展業務的非中國晶元製造商也深感憂慮。總部位於荷蘭的阿斯麥控股(asml holdings)是最先進晶元所需光刻工具的唯一製造商。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溫彼得(peter wennink)在3月7日對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表示,阿斯麥每年都不得不以「顯著的兩位數」比例持續增加安全和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支出。
「我們必須要對技術泄露和知識產權泄露保持高度警惕嗎?是的,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警惕。」他警告稱,美國的新封鎖措施將促使中國打造自己的晶元生態系統。
晶元封鎖
2022年10月,拜登政府開始全面限制向中國企業銷售晶元和晶元製造設備。自那時起,美國對中國半導體企業的施壓力度不斷升級。
3月2日,拜登政府將中國雲計算服務商浪潮集團(以及其他幾家中國企業)列入其實體名單。未經特別許可,美國公司不能向貿易黑名單上的公司銷售產品。
作為全球第三大數據中心伺服器供應商的浪潮集團,也是美國晶元公司的客戶。據路透社(reuters)報道,在3月6日的投資者會議上,英偉達(nvidia)和超威半導體(amd)都被問及向浪潮出售產品的問題。
有報道稱,同樣在晶元供應鏈中佔據重要地位的日本和荷蘭,已經同意對中國實施類似的出口限制,但兩國尚未公布具體細節。今年2月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日本晶元製造設備大廠京瓷集團(kyocera)的社長指出,現在就連一些「非尖端工具」也開始受到監管審查。
此外,旨在通過巨額補貼鼓勵半導體製造業向美國轉移的《晶元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已經付諸實施。華盛頓於上周開始接受補貼申請。
然而,美國補助資金的附加條件,比如需要向員工提供兒童保育服務,讓一些非美國晶元公司感到擔憂。韓國貿易部在3月7日稱,這些條件「不僅會加深業務運營的不確定性,還會侵犯企業的管理和技術自主權,從而將削弱美國作為投資目的地選項的吸引力。」
這些封鎖舉措正在推動中國的主要科技公司尋找外國半導體的替代品。阿里巴巴集團晶元部門的負責人於3月3日表示,阿里巴巴將重點採用一種名為risc-v的開源晶元設計架構,不再依託美國英特爾公司(intel corporation)和英國arm公司主導的設計架構。(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