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上線2個月活躍用戶破億」、「美國89%的大學生都是用ChatGPT做作業」、「多家學術期刊禁止將ChatGPT列為合著者」……這幾天,ChatGPT再次成為熱詞,頻頻登上熱搜。經過三個月的公測後,這款由人工智慧實驗室OpenAI開發的聊天機器人模型正在科技領域引領一個新潮流。
ChatGPT在全球的爆紅,讓微軟已決定將包括Bing、Office全家桶在內的產品全線接入其中。截至目前,百度、谷歌等人工智慧公司也已表示將推出類似的產品,前者將項目命名為ERNIE Bot,後者則把新產品「Bard」定義為「作為搜索的伴侶」。市值排名全球第一的科技巨頭蘋果也急了,並決定於下周舉行僅限蘋果員工年度出席的內部AI峰會。去年底還在質疑其入不敷出的埃隆·馬斯克,也在近日承認「ChatGPT好得嚇人」。
我們應該怎樣看待ChatGPT,連同其背後的生成式AI賽道?這項技術的能力邊界在哪裡?是否已處於炒作高峰期?行業又需要警惕什麼?即日起,封面新聞新經濟事業部推出系列報道《打開Chat GPT》,對話小冰、商湯等一線研發以及復旦、北大、清華等理論專家,共同探秘、揭開ChatGPT的神秘面紗,同時也給高熱度的當下「降降溫」。

封面新聞記者 孟梅 歐陽宏宇
當我們談論一項應用科技時,技術的高低和能力的邊界往往最受關注,前者取決於我們站得有多高,後者意味著我們能走多遠。
ChatGPT也不例外,其火爆出圈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在OpenAI發布該聊天機器人模型不久後,為什麼百度、谷歌就能馬上跟進發布競品?除了聊天、編程、寫文章之外,它還能夠做些什麼更複雜的工作?對於ChatGPT及其所在的生成式AI賽道,除了資本和算力,還需要行業投入什麼?2月7日,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信息管理與商業智能系系主任、教授張誠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專訪時分析到,從技術應用上看,ChatGPT並沒有創新性可言,其出圈的關鍵在於選對了落腳點。生成式AI在提高生產效率、改變生產關係上的能力毋庸置疑,甚至推動了眾多科技巨頭聚焦於該賽道跟風ChatGPT,但市場依然對這項產品的應用前景持懷疑態度。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信息管理與商業智能系系主任、教授張誠
沒有明顯技術突破
再過三個月或就會降溫
從上世紀的電影《黑客帝國》到今年春節檔熱映的《流浪地球2》,談到人工智慧,繞不開的就是其對人類的威脅。隨著近期ChatGPT 的出圈,相關話題再度甚囂塵上。
當谷歌公司發現,從理論上來講,如果ChatGPT 參加面試,該公司會僱傭它成為一名入門級程序員後,有專家更新了被人工智慧技術取代風險最高的工作類型清單。除了程序員、客服人員、市場研究分析師這些名單上的「常客」之外,教師這類極需要情感價值的職業也赫然在列。不過,隨後就有調查顯示,近七成受訪者認為短期內不會存在被AI搶工作的風險;而牛津大學在十年前的一項研究預測,47%的工作崗位可能會在20年內被人工智慧取代。
「無論是在技術的實施原理,還是所能做的事,和人類已有的技術相比,ChatGPT還沒有取得明顯的突破。」在張誠看來,即便ChatGPT的能力再強大,目前也不會取代人類。從技術上看,ChatGPT仍然是對自然語言處理增強學習、循環神經網路及其改進版本、大模型等已有技術的組合,並且通過足夠大量的數據進行支持。「所有這些技術都不是新的,技術門檻都不具備壟斷性,所以百度、谷歌才可以通過原有的技術積累迅速跟進,把它們重新組合起來,朝生成式AI的方向去應用。」

由人工智慧實驗室OpenAI開發的ChatGPT正在科技領域引領一個新潮流
ChatGPT歸根到底,就是過去行業在AI領域技術探索的綜合應用;之所以看起來「無所不能」,更重要的原因是選對了技術應用的落腳點。「ChatGPT能夠突然出圈的原因是選在了對話交流這個點上,讓人們覺得好像計算機可以跟你聊天了。」張誠表示,目前的ChatGPT仍然處於「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階段,尤其是很多知識類的內容是經不起推敲的。其主要原因是,ChatGPT的能力重心不在信息的準確性上,而在於怎麼更好地理解人類語言,並和人類交流,所以好玩才是重點。
就在幾天前, OpenAI的首席技術官Mira Murati在接受採訪時也提到了ChatGPT面臨的核心挑戰是「可能會以一種非常自信的方式編造事實」。她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如果認為ChatGPT的答案不正確,用戶可以反問「你確定嗎?」與之來回交流。
但張誠則認為,ChatGPT的當前重點是在信息的準確性和與人交流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即便現在人們覺得很有趣,但當發現AI給出的信息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這樣的AI就會被拋棄。「這是一個有泡沫的熱點,估計再過三個月,越來越多的人對ChatGPT的新鮮感消失後,賽道就會冷靜下來了。」
橫空出世的背後
資本市場仍持懷疑態度
ChatGPT橫空出世的背後,既讓AI在科技圈備受關注,也讓資本市場感到對此興奮。各大互聯網巨頭也捲入了新一輪「AI大戰」。
就在幾天前,微軟以100億美元的交易擴大了與OpenAI的合作關係,成為OpenAI的獨家雲合作夥伴。兩家公司合作的背後,微軟產品將全線接入ChatGPT,包括Office全家桶,新版 Bing等。
在宣布已投入開發類似ChatGPT的相關技術後,百度也在2月7日迎來盤中大漲,漲幅一度接近18%。在A股市場,海天瑞聲、雲從科技、漢王科技、同花順等ChatGPT概念股也受到持續關注,部分已多日霸佔漲幅榜前列;其中漢王科技更是實現了七連板,機構凈買入上千萬元。

百度在2月7日迎來盤中大漲,漲幅一度接近18%
不過,漢王科技也在隨後收到深交所關注函,要求該公司就NLP業務的具體產品、應用情況、研發投入及相關財務數據進行說明。
在張誠看來,這也印證了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AI能做什麼還在探索階段。「到目前為止,市場上還是有一部分資金沒有看清該技術的應用和未來。」
另一個例子是,微軟投資OpenAI後,其股價並沒有一飛衝天,而是仍在5日均線上下震蕩。「這也說明了大家對生成式AI的未來還看不清楚,對ChatGPT仍持懷疑態度。」張誠認為,如果行業已經明確知道ChatGPT和辦公軟體結合後能做到什麼,微軟的股價早就上漲了。
或構成人類第二大腦
未必會變得對人類有益
去年9月,經濟學家任澤平曾表示,生成式AI技術或將讓人類在元宇宙中實現永生。結合近期熱映電影《流浪地球2》中,數字世界架構師圖恆宇在數字生命體中,給了已過世的女兒圖丫丫完整的一生,讓行業進一步挖掘出了生成式AI和元宇宙等技術的結合點。
「一定程度上,生成式AI可以構成人類的第二個大腦,成為另一個和我們自己平等交流的『人』。」張誠預測到,這一由生成式AI構成的大腦可以跟人類原本的第一大腦交流,幫助我們記憶原本記不住的東西,成為人的附庸,甚至變成一個獨立的大腦。這個大腦如果和元宇宙、數智人等技術結合,被重新賦予一個虛擬外殼後,就可能變成我們在虛擬世界中的另外一個自己,而讓人在元宇宙里獲得「永生」。「他們可能是我們的親人,也可能是元宇宙世界裡的一個NPC,而成為元宇宙社會裡的一分子,一個社會的參與者。」
一個公認的事實是,制約元宇宙相關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是內容生產上的不足。開源證券此前發布的研報指出,基於元宇宙在生產工具AIGC和應用場景等方面的持續推進,建議關注元宇宙商業化進展。還有機構分析直截了當地指出,生成式AI將是新的元宇宙內容生成解決方案,是元宇宙的新方向。
「行業當前只把元宇宙看作一種技術,但實際上,其也是人類經濟社會技術等系統在虛擬世界裡的一個綜合體。」據張誠介紹,在元宇宙世界裡,生成式AI得益於同人類溝通的強大能力,能夠替代人類做一些基礎性工作,提高人們的生產效率,改進人類的生產關係。目前的問題是,元宇宙世界中,AI要遵循怎樣的道德準則?其法律體系、經濟系統應如何建立?這是人類和生成式AI都需要參與理解的。
在行業看來,可喜的是Mira Murati在對ChatGPT的改進舉措中談到「引入不同的聲音,比如哲學家、社會科學家、藝術家和人文學科人士」,試圖以符合人類價值觀的方式管理AI的使用。對此,張誠認為,就像是人在做判斷時,會以什麼樣的價值觀或規則權重來左右其行動,從理論上這一思路是可行的。
但AI權重設計的愈發豐富,也會使之變得越複雜、越具不確定性。類似於人在遇到一個具體問題時,也會面臨天人交戰,在是非善惡中掙扎,艱難地作出決定,得到不同的反饋,價值觀最終得以定型,並塑造出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當ChatGPT加入多維度權重後,最終會走到什麼方向,是不是一定會變得對人類有益,目前還很難判斷。」張誠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